同行是冤家,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特朗普在競選期間以及上任后,頻繁提及拜登的名字。最近的一項分析顯示,特朗普執政前100天內,至少提到或寫下了580次“拜登”。
由于特朗普團隊最近一系列政策,不僅搞美國內部生亂,也嚴重影響了國際秩序!這時候83歲的拜登徹底坐不住了。
在說今天的主題之前,我們這里先插一個題外話!那就是特朗普頻繁提及拜登,而拜登則很少提及特朗普,原因何在?
有美國心理學專家曾指出,特朗普當年輸給了拜登,其對拜登的執念類似于"斯德哥爾摩綜合癥"。越是受挫于某個人,越要將其塑造成終極對手。這種心理驅動其在白宮與澤連斯基會談時仍不斷提及拜登,甚至在無關議題上強行關聯。
近日,美國前總統拜登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對自己的繼任者特朗普火力全開,拜登是如何看待特朗普這100多天里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我這里已經為大家解讀了出來,拜登此次卸任后首次接受BBC專訪的核心內容可概括為以下5點:
1、對特朗普外交政策的尖銳批評
拜登痛批特朗普對待盟友的方式"掉價",尤其針對其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沖突。他列舉特朗普"收回巴拿馬""吞并格陵蘭島"等爭議言論,指責這種"掠奪式"外交違背美國價值觀。在俄烏問題上,拜登指控特朗普采取"現代綏靖政策",迫使烏克蘭割讓領土的做法將導致歐洲國家向俄羅斯屈服。
2、
對跨大西洋聯盟的深度憂慮
拜登認為北約正面臨存亡危機,擔憂歐洲失去對美國領導力的信任。他警告若跨大西洋聯盟解體,中俄將填補權力真空,這與意大利前總理普羅迪關于"歐盟防務困境"的分析形成呼應。對于特朗普要求埃及免費開放蘇伊士運河等霸凌行為,拜登未直接回應,但此前埃及學者已斥之為"強盜行徑"。
3、暗示對美國民主的復雜態度
特朗普與共和黨:雖稱特朗普行為“不像共和黨總統”,但表示對美國民主的擔憂有所緩解,認為“共和黨人開始覺醒”。
白宮回應:采訪提及特朗普曾頻繁提及拜登名字(任期前100天達580次),而拜登此次打破“不批評繼任者”慣例,白宮則反諷其健康狀況。
4、對國內政策的持續抨擊
延續4月15日卸任演講的基調,拜登再次指責特朗普政府百日執政造成"嚴重破壞",包括削減社會保障、為富豪減稅等政策。這與前財長耶倫的批評形成同盟——她曾指出特朗普關稅政策使美國家庭年支出增加4000美元,且可能引發類似1929年的大蕭條。
5、對自身政治遺產的辯護與反思
拜登堅稱任內給予烏克蘭"維持獨立所需的一切",但承認未能有效對抗虛假信息。對于中途退選決定,他稱為"正確但艱難的選擇",此說法與其1月離職前專訪中"傳遞接力棒"的表態一脈相承。當被問及特朗普的"君主式"執政時,拜登微妙回應稱其行為"不像共和黨總統",并相信共和黨內部正覺醒。
其實不僅僅是拜登對特朗普現在執政政策不滿意!美國很多前政要也發表了類似的看法,比如說克林頓、奧巴馬以及美國前財長耶倫等。
此前美國三位前總統打破百年政治傳統集體發聲,本質上是對制度存亡的絕望吶喊。
當特朗普試圖通過"前總統辦公室"持續干政、撤銷奧巴馬醫保法案、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時,建制派精英終于意識到:美式民主的根基正在被蛀空。這種危機感促使克林頓在演講中疾呼:"250年來我們追求更完美的聯邦,但此刻的沉默將讓一切成為廢墟。"當奧巴馬、拜登、克林頓站在歷史的三岔路口,他們的集體行動已超越個人恩怨,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的"臨終關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