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從小到大,你夸過自己嗎?
我發現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大多數人都不敢大大方方地夸自己、展示自己。
比如:
上課 時 老師提問,明明自己知道答案,卻不敢舉手回答,哪怕心里想了無數遍;
找工作時,明明有很多優點,卻不敢自我推銷,甚至不好意思突出自己的業績;
在社交場合,當別人夸自己時,不敢坦然承認,總是習慣性否定自己或轉移話題……
總之就是,稍微為自己感到驕傲,就會下意識打壓自己 “這沒什么了不起的” 。
哪怕真心感覺自己做得不錯,但一到需要“承認自己好”的時候,就會變得尷尬、羞恥、不安……
但其實,“承認自己很好”是一種寶貴的能力,也是我們一生都要學習的重要課題。
那么,為什么我們不擅長夸自己?
為什么連正視自己的成就,都覺得羞恥呢?
我們要如何學會大大方方地夸自己?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 “自夸羞恥” 這件事。
為什么我們會羞于自夸?
害怕主動夸自己的人,往往有以下3種原因:
1.認為自夸是自大的一種表現,害怕被評價
有些人不敢主動展示自己的優點,是因為在內心覺得“自夸=自大=討人嫌”。
比如在學習/工作小組討論時,明明有很多創新性想法,卻不敢主動講出來,怕別人覺得自己“愛出風頭”。
這本質是一種 “評價焦慮” (evaluation apprehension), 它讓“自夸”變成了一件心理負擔很大的事,所以干脆隱藏自己的成就,避免被評價。
2.認為自己的優點或取得的成績,不值得夸獎
有些人總是傾向于貶低自己的努力和成就,總覺得“這沒什么了不起的”。認為只有自己變得更好、擁有更多才配得上夸獎。
比如,獲得了“優秀員工獎”后想發個朋友圈慶祝,卻覺得只有晉升為大領導才算厲害,于是又悄悄刪掉了編輯好的文案。
這種“成就貶低傾向”是有神經科學依據的。相關研究發現,習慣性貶低自己的人,大腦獎勵回路對成就信號的反應強度更弱。
簡單來說,即使TA們取得了好成績,大腦也很難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
還有少部分自我貶低的人,害怕的是自夸帶來的另一種后果:一旦承認自己做得好,下次就必須做得更好。
TA們認為自己無法承受這種期待和壓力,所以反而會觸發防御機制,拒絕夸贊自己。
3.不敢自夸,可能是一種文化現象。
在以集體主義為主導的東亞文化背景下長大,我們會不自覺地內化“謙虛是種美德”的信念,從而把自夸當作一種“不合群”的行為。
另外,多項東亞職場研究表明: 自夸行為可能降低同事間的信任感,引發“情感疏離”。
于是相比自夸,有些人認為自我貶低才是更安全的社交策略。
與此同時,在大文化背景的影響下,部分東亞父母也更傾向于對孩子使用“批評教育”和“打壓式教育”,而非“表揚教育”和“鼓勵教育”。
因此,大部分東亞小孩,可能都缺乏被父母表揚的積極體驗。比如,在取得好的成績時,不僅得不到夸獎,還會被提醒 “不要太驕傲,做人要謙虛” 。
這樣的“抑制性反饋”會讓孩子陷入完美主義情結,產生一種“不配得感”,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還有可能強化“展示優點”和“遭受羞辱”之間的聯系,長大后自然會羞于自夸。
習慣性抑制自夸
會帶來什么后果?
你可能會產生疑問: “難道謙虛不對嗎?”
謙虛本身并沒有錯。適度的謙虛,可以幫助我們在群體中更受歡迎,減少沖突,也讓人際關系更加融洽。
但我們今天強調的是: 如果過于克制表達自己的優點,實際上會對我們的心理健康和個人發展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1.形成消極的自我概念
心理學家Kristin Neff在“自我同情”研究中指出: 適度認可自己的努力,是構建內在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如果一個人習慣性地否定自己的優點和成就,自我價值感得不到滋養,那么即使取得再大的成功,也會歸因于運氣或偶然,而不是自己的能力。
這反而會陷入“越優秀,越焦慮”的誤區,總是擔心自己做得還不夠好。
2.削弱內在動機
自夸的本質是一種積極反饋,它能讓我們持續投入和堅持做某件事情,從而取得成就。
與之相反,持續忽視、貶低自己,則會不斷削弱我們的內在動機,引發“為什么我要努力”的疑問。 因而變得情緒低落,甚至陷入倦怠,產生無意義感,也更容易因缺乏毅力而放棄。
比如,同樣是準備考研,一個人習慣每天學習完后,會給自己小小的認可:
“今天又學完了一章,我真棒!”
另一個人可能總是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每天批評自己:
“我進度太落后了,肯定考不上了。”
這樣在遇到困難時,前者就比后者更容易堅持下去。
3.扭曲人際關系
過度抑制自夸,會讓我們在關系中失去表達自我的機會。
一方面,它容易導致 “能力隱藏效應” 。
如果你在集體中總是低估自己的貢獻,那么別人也會跟著忽視你的價值,降低對你的期待,從而失去本該屬于自己的機會和資源;
另一方面,習慣性不表達自我,會削弱我們在關系中的“主體性”,內心缺乏力量,容易變得自卑、高敏感:總是期待有人注意到自己、肯定自己,一旦得不到及時反饋,就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而陷入焦慮和失落。
總之,不敢大方地認可自己,最終會讓我們個人失去力量感,也會在關系中失去存在感。
如何擺脫自夸羞恥
學會大大方方夸自己?
敢于自夸,并不代表要走向另一個極端:對自己的優點和成就夸夸其談。
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過度強調自身能力、秀優越感的人,會被認為“聰明但不可愛”,從而減少與之合作的意愿。
因此,我們需要學會的是“健康的自我肯定”——在不貶低他人,不盲目吹噓的前提下,坦然認可自己的努力和價值。
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
我們可以參考最近很火的田徑運動員吳艷妮的做法。
其實從出道開始,吳艷妮的成績就一直在進步。今年 3 月,她更是打破了女子 60 米欄的全國紀錄,以 1258 的積分登頂亞洲第一。
但她之前因為在賽場上展現特別的妝造、擺各種 pose等行為遭遇了大量質疑,被很多人指責花里胡哨、狂妄自大、過于高調……
可無論面對什么樣的惡評,吳艷妮始終自信地面對鏡頭,對自己的成績和能力展現出絕對的認可。
她用實力打破了偏見,證明了自己,并在采訪中大方回應別人的質疑和惡意:
“每個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樣的,只要每一場成績都有自己的突破,我就覺得這么做是對的。就像我現在一樣,我吳艷妮就是有實力的,現在國家記錄是我吳艷妮的。”
從她身上,我們或許可以學到一些“自我肯定”的秘訣:
首先,擺脫外界評價,勇敢做真實的自己。
心理學家Tafarodi和Swann指出: 健康的自我肯定,來源于對自己的真實了解和接納。
吳艷妮就是如此,在巴黎奧運會的賽前采訪上,她坦然說自己從春夏開始狀態就很不錯。但這種自我肯定,是基于她坦然承認自己的弱項,以及為此付出的訓練和準備之上的。
與此同時,學會屏蔽外界的評價也很重要。就像吳艷妮直面惡評時所表達的: “我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做好自己就好了。”
為了修煉這種能力,我們可以做的是:
1.列出自我肯定的事實清單
自我肯定,不需要等到取得巨大的成果才開始。哪怕你取得很小的進步或努力,也值得被記錄和認可。
比如:
今天按時完成了英文閱讀的計劃;
久違地給自己做了一頓健康的晚飯;
在一次和朋友的對話中,努力表達了隱藏已久的真實想法……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正是自我成長的具體證據,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優點。
2.轉換評價源和評價標準
減少自證:不讓他人或是社會標準隨意定義自己,而是回歸內心,自主決定“我是誰”,并確認“我值得”。
練習“成長型思維”:在評價自己時,多用“我是否有進步”,而不是“我是否被表揚”的標準。
學會過濾外界反饋:面對那些隨意的、情緒化的批評,學會溫柔而堅定地告訴自己: “TA不是我人生的裁判,我自己才是。”
其次,激活自己內在的獎勵系統。
雖然我們已經習慣了貶低自己的成就,但依然可以嘗試通過及時、微小的積極反饋,重新激活大腦的獎賞回路,進而一點點積累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吳艷妮也在用類似的方法,即使成績沒有達到預期,她也會在社交平臺寫下自己的小進步。
( 圖源:吳艷妮微博截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借鑒這樣的方式——
學會慶祝自己的每一個微小勝利 :
完成一個小目標后,記錄下對自己的肯定,比如 “我以前都不敢上臺講話,今天是我第一次挑戰成功,我真勇敢。”
每天睡前給自己發一條簡單的鼓勵微信,比如 “我相信自己付出的時間和努力,肯定能完成這件事。”
每到周五,給自己一個完全獨處的夜晚,慶祝自己又做完了一周的工作……
久而久之,我們的大腦會重新建立起“努力-獎賞-動力”的良性循環,不僅能夠正視自己的能力和成就,還能避免“唯結果論”帶來的焦慮,去體驗和關注過程中的收獲,更好地打破對外界評價對自我的影響。
最后,創造“允許自夸”的小環境。
如果一個人始終生活在充滿打壓或否定的環境中,那么很難真正練習健康的自我肯定。
所以,給自己找一個“允許自夸”的小環境同樣重要。
對吳艷妮來說,這個環境是媽媽給她創造的。即使覺得女兒練田徑苦、不理解她的紋身,但媽媽依然無條件地、堅定地支持她的所有想法和行動。
( 圖源:吳艷妮小紅書截圖)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歸屬感和積極的社交反饋,是強化自我認同的重要途徑。
因此,我們也可以試著為自己組建一個支持網絡,范圍可以是家人、朋友,還可以是網絡上的群組。
就像網上曾經流行的“夸夸群”那樣,哪怕只是今天早起床5分鐘、堅持沒喝 飲料 的小事,都可以積極分享、互相鼓勵,不嘲笑、不潑冷水。
接著,在你感受到安全的時候,邁出主動夸贊自己的第一步。
一開始,你可以先嘗試一些比較輕松的表達,:
比如看見自己小小的閃光點: “我笑起來真好看呀”“我的眼睛好大啊”“我的性格真的超好的” ;
或者試著肯定自己點滴的付出和成果: “我感覺自己這次公開發言表現挺不錯”“我好像有點進步了”“我做到了以前從來不敢想的事”;
當你越來越習慣給自己正面反饋后,再過渡到更加自信和肯定的表達:
“我覺得自己完全可以勝任公開演講”“我相信自己有這個實力”“我相信我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支持性環境中不斷練習,能夠積攢自信的底氣,讓自我概念變得更加穩固,就能在更大的環境中保持自我確認和自我肯定。
美劇《生活大爆炸》中,一位科學家離世,主角們在收拾他遺物的過程中發現,這位科學家終身未婚,窮極一生都在研究自己的專業,卻沒能在他的領域中取得任何成就。
他的桌旁放著一瓶20年前的紅酒,瓶上貼著一張母親留的紙條: “當你取得重大成果時,就把它開了吧。”
可他直至離世也沒能打開它。
如果按照單一的社會評價體系來衡量,那么總有人無法功成名就,甚至一無所成。
但這并不意味著,這樣的人生沒有價值。
因為即使再平凡,我們的人生價值也該由自己定義。
就像這位科學家的成就,未必是“在科學上取得重大突破”,也可以是“為自己的熱愛堅持了一生”。
擺脫自夸羞恥,學會自我肯定,其實是在學會:
即使沒有掌聲,也為自己的努力喝彩;
即使沒有獎杯,也為自己的堅持驕傲。
在每一個平凡的小確幸中,都真誠地 對 自己說一聲: “我已經做得很好了。”
然后,理直氣壯地活著吧。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麥子
編輯:一顆多肉、笛子
圖源:網絡、unsplash
參考文獻(滑動查看):
[1]Murayama, K. et al. (2020). Neural basis of extinction learning in the motivation doma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1), 3353.
[2]Fiske, S. T., Cuddy, A. J., & Glick, P. (2007). Universal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Warmth and competenc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1(2), 77-83.
[3]Kitayama, S., Markus, H. R., & Matsumoto, H. (1997). Culture, self, and emotion: A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self-conscious" emo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6), 1245-1267.
[4]Lee, Y. H., & Park, H. (2021). Cultural constraints on self-promotion in East Asian workplace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4(3).
[5]Li, X., et al. (2020).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feedback styles: A longitudinal stud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6(8), 1457-1471.
[6]Neff, K. D. (2003). Self-compassion: 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healthy attitude toward oneself. Self and Identity, 2(2), 85–101.
[7]Tafarodi, R. W., & Swann, W. B. (2001). Two-dimensional self-esteem: Theory and measuremen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1(5), 653-673.
我們在尋找人生價值的路上,難免會出現低能量的時刻,明明什么都沒做,卻還是覺得很累。此時的我們,也許都需要一定的支持去重啟心理能量。
明晚,壹心理直播特別欄目【心理八點鐘】重磅來襲,特邀心理能量管理教練陳歷杰作客壹心理直播間。陳歷杰老師是著名的精力管理專家,也是婚姻家庭問題處理專家,中國科學院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在讀,日本一橋大學、美國耶魯大學 MBA,紐約和平中心認證沖突調解師。明晚他將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如何讓自己處于高能量狀態?
明晚八點,來壹心理視頻號直播間,與壹心理明星講師鄭云宏一起,跟陳歷杰老師了解如何保持高能量狀態,滿電重啟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