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平海鎮發生一起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的暴力事件:六旬村民平女士(化名)因宅基地糾紛前往鎮政府尋求調解,卻遭多名工作人員及保安暴力對待,導致其顱腦損傷、口腔出血。事件曝光后,公眾對基層治理中法治缺位、權力失范的質疑聲浪持續高漲,專家呼吁“將權力關進制度籠子”,以法治化守護群眾權益底線。
事件回溯:合法翻建遭“親屬勢力”阻撓,調解現場變暴力現場
據平女士家屬及村民描述,事件源于宅基地翻建糾紛。平女士一家經合法審批翻建舊屋,卻遭自稱與社區居委會主任高某有親屬關系的人員阻撓,對方以“道路侵占田地”為由要求“買地息事”,但未提供任何證據。平女士多次向鎮政府反映問題,均未獲實質性解決。
4月16日,平女士按鎮政府通知前往調解,卻遭鄉村振興發展中心主任鄭炳光辱罵。當她提出向紀委反映時,一名身著白襯衫的保安隊長(村民指認為鎮政府保安隊長)與多名保安將其拖拽至政府大院外,過程中拳打腳踢,致其頭部撞擊地面昏迷,口腔大量出血。秀嶼區醫院診斷顯示,平女士傷情包括閉合性顱腦損傷、多處挫傷及雙肺炎癥,目前仍在住院治療。
官方進展:派出所立案調查,鎮政府沉默引發質疑
事件曝光后,莆田市公安局秀嶼分局平海派出所于4月17日正式立案,涉事保安隊長身份已被指認。平女士家屬同時向秀嶼區紀委提交舉報材料,要求徹查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暴力執法問題。然而,截至發稿時,平海鎮政府未對此事件作出任何公開回應,僅以“正在調查”為由回避媒體采訪。
網民“清風莆田”在社交媒體評論:“老人滿嘴是血倒地時,法治尊嚴何在?基層政府的公信力又何在?”
專家剖析:法治失守與程序正義雙重潰敗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明指出,此事件暴露基層治理三大頑疾:
1:權力邊界模糊:工作人員以“調解”之名行暴力之實,將個人意志凌駕于法律之上;
2:程序正義缺失:糾紛處理未遵循法定程序,偏袒一方導致矛盾激化;
3:監督機制虛化:內部監督流于形式,群眾投訴渠道不暢,違法行為長期隱匿。
“基層政府本應是群眾權益的守護者,而非暴力施害者。”李明強調,“唯有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通過透明化、程序化、法治化重構治理體系,才能重建公信力。”
記者調查:基層治理法治化困境的三重病灶
本報記者實地走訪發現,平女士遭遇絕非個例。近年來,多地基層干部濫用職權、暴力執法事件頻發,凸顯法治化建設滯后:
1:法治觀念淡薄:部分基層工作人員仍信奉“關系優先”“暴力壓制”,法律意識缺失;
2:利益網絡盤根錯節:在“熟人社會”中,權力與關系網相互交織,執法公正性受侵蝕;
3:監督體系形同虛設:內部監督機制流于形式,群眾投訴常被“踢皮球”,維權成本高昂。
4:破局之道:法治培訓、多元監督、政務透明三管齊下
5:針對基層治理法治化困境,專家提出以下建議:
6:深化法治教育:將法律培訓納入基層干部考核體系,強化“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底線思維;
7:構建多元監督機制:引入獨立第三方監督機構,暢通群眾投訴渠道,建立“吹哨人”保護制度;
8:推進政務透明化:實現糾紛處理全程公開,建立“調解-聽證-裁決”全鏈條記錄制度,杜絕“暗箱操作”。
公眾呼吁:嚴懲施暴者,重建基層法治信任
事件在網絡上持續發酵,#莆田鎮政府暴力執法#話題閱讀量超5000萬次。網友“法治中國”評論:“若連老人合法權益都無法保障,鄉村振興豈非空談?”更多網友要求徹查涉事人員責任,并呼吁上級紀委介入監督。
基層治理法治化是鄉村振興的基石,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莆田平女士的遭遇不應被遺忘,而應成為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警鐘。唯有以法治為綱、以制度為繩,方能筑牢群眾權益的“安全網”,讓“鄉村振興”真正成為惠及全民的民生工程。(記者 黃家苑 李道閩 福建莆田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