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劉娜
首發公眾號 |閑時花開
說伊能靜的后半生很幸運地遇見了秦昊,得到了治愈,避免在輪回中受傷的不幸,而大S最大的不幸,是兩任丈夫都不咋地。
我直言不諱地說:
不是這樣的。
和男人之間的情愛,從來無法從究竟之路上決定一個女子的悲歡。
一個女子最后的哀傷或錦繡,一定來源于內在心靈工程的建設。
01
伊能靜不完美,甚至也陷入過情愛丑聞。
但她身上最有牛的地方,是一再在成長修行中,千萬次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最終活出了自我的主體性。
這種“向內重構”的主體性,至少可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
自我的不斷學習、思考和開悟。
伊能靜是娛樂圈里文筆很好的女演員之一。
她愛學習,愛讀書,愛思辨,愛表達,是女明星也是女作家,文采秀麗深情。
敬重讀寫和思辨的向內修行,讓她一再從過往的愛恨情仇和悲歡離合中,矯正自我,變得遼闊。
經歷無法讓我們成長。
經歷之后的體驗開悟,才可以。
★第二:
養育的寬厚、接納和深愛。
伊能靜這幾年口碑逆襲,和她把恩利和米粒都養得很好有關。
她在養小孩中,又把自己完全徹底地養了一遍。
她也愿意把自己的養育心得,寫成長長的小作文,分享出來和更多人探討。
她小時候父母離異,跟著養母長大,遭遇校園霸凌,輟學演戲養家,有著很深的親子創傷。
但她在養兩個小孩的過程中,一點點兒跳出代際創傷的輪回,給孩子們溫潤明亮的愛和守望。
曾看過一個訪談。
恩利問伊能靜:“我特立獨行的行為,是否給你造成了很大困擾?”
伊能靜說:
“你沒有特立獨行,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被定義的,生下來就不該復制別人的生命。
只是很多家長都在尋求一個統一的標準,強加給自己的孩子。
在媽媽看來,你的特立獨行,恰恰是你存在于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意義。”
這段話,還有伊能靜之前說過的“性別是流動的,我是愛你的,你是自由的”,都曾深深打動我。
一個敬畏學習、向內修行、跳出輪回、活出自我的女子,因明心見性,而看見孩子。
看見孩子的獨特性。
看見孩子看似浮夸言行背后的期待和需求。
看見孩子看似搞砸一切背后的禮物和深意。
看見我們的孩子其實不是我們的孩子,而是借由我們的身體誕生到這個世界、體驗他自己人生的獨特個體。
愛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遺憾的是,就在此刻,就在我們身邊,就在鄉村城市的煙火人家,很多小孩并沒有被看見——
02
上周去鄰居家做客,目睹了這樣一幕:
她家7歲的兒子正在拼樂高火箭。
小男孩因一塊零件卡不緊突然暴怒,尖叫著把半成品砸向墻壁。
媽媽瞬間黑臉,拽著孩子胳膊吼道: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除了發脾氣還會什么?”
小男孩快速掙脫媽媽的手,賭氣地蜷縮在角落抽泣,手里死死攥著那塊“出錯”的零件……
等孩子哭完,我裝作漫不經心地走過去,拿起地上的樂高零件說:“這個樂高怎么拼啊?”
小男孩屁顛屁顛地跑過來,教我拼。
他拼錯了,我也不馬上給他糾錯,而是等他自己發現不對勁兒了,再鼓勵他:
“來,我們一起找一找,是哪個淘氣鬼(指樂高零件)在搗亂呢?原來是這個呀,我們一起幫它回到正確的位置上好不好?”
因為一起拼樂高,因為拼樂高時我給了孩子極大的耐心,7歲的小男生成了我的好朋友,甚至晚上非要到我家來住。
女鄰居拽著我說:“你陪孩子真有一套,你趕緊教教我。”
我誠誠懇懇地和她說:
孩子犯錯時,不要著急第一時間給孩子糾錯。
要先看見孩子的挫敗感,抱持他的悲傷和無助。
然后,抱著“這件事兒一定教會我和孩子什么”的積極心態,把搞砸的事情當作成長的禮物,陪孩子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樣,孩子才不會沉浸于被否定的羞恥里,而是想著積極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帶來的正向反饋,會讓孩子從此不再畏懼困難,愿意面對挫敗和挑戰,越來越自信。
能被父母看見的孩子,是幸運的。
不被父母看見的孩子,內心是不受力的,也最容易被抑郁癥選中。
心理咨詢師徐凱文,分享過一個案例:
初二男生長期被罵“數學廢物”,有次考了61分,偷偷用紅筆改成89分。
父親發現后撕碎他的試卷,罰他跪在樓道背誦“我是騙子”。
當晚,男孩在日記里寫:
“我真希望生病,這樣就不用面對他們的眼睛。”
三個月后,他確診抑郁癥。
“當痛苦不被允許存在,孩子只能否定自我價值。”
就像被踩癟的易拉罐,外界的壓力消失后,它也無法恢復原狀。
03
讀者@晴天媽媽曾向我求助:
兒子因口吃被同學嘲笑,拒絕再開口朗讀。
她試過獎勵、激將法,均無效。
最后,她在我的幫助下,學會了“0-100接納法”:
●“媽媽發現你最近不愛讀書了,是因為擔心念錯嗎?”(看見情緒)
●“我小時候學英語,總把‘apple’念成‘啊噗’,被笑話了整整一周呢!”(自我暴露)
●“要不我們發明個秘密暗號?比如你眨眼睛,我就幫你讀那句?”(共同解決)
三個月后,她家兒子主動報名了詩朗誦比賽。
當他結結巴巴卻堅持完成《將進酒》時,全場家長集體起立鼓掌。
是的。
父母是孩子的容器,父母越看見越包容,孩子越強大越清澄。
我看過一個紀錄片叫《生命·成長》,里面有個震撼人心的實驗:
兩盆植物每天接受“語言暴力”,一盆被罵“廢物”,一盆被夸“你真棒”。
30天后,被罵的植物枯萎卷曲,被夸的卻舒展茂盛。
你看,連植物都需要接納才能生長,何況是孩子?
我們的孩子,需要我們的看見、肯定和守護,點燃希望的火苗;
也需要我們有方法、路徑和方案,找到成長的禮物。
我深知:
不是每個父母,都有條件接觸到很好的人脈、資源和環境,去自我成長,去開悟得道,去找到親子關系的鑰匙。
所以,我現在就把我最喜歡的專業家庭教育課程——《焦慮媽媽變形計》推薦給你:
▼ 通過課程,你可以學到:
先理解孩子,有效溝通,培養親密的關系。
再使用具體方法,糾正壞習慣,培養孩子的自律和自信。
當然,最重要的,是幫助媽媽們不再焦慮、不再大吼大叫,重回冷靜優雅,成為孩子的榜樣。
此前已經多次推薦了,次次反響都非常不錯!
所以,再一次為大家爭取到《焦慮媽媽變形計》專屬優惠活動:
含金量超過399的課程
可享受超值價9.9元
(因名額有限,只有前200個)
和全國50萬+媽媽們一起,
掌握學完就能用的科學教育方法。
即可享受粉絲專屬優惠
每位成功畢業的學員還將會獲得20本精選中外經典教育書籍高清電子版~
(部分書目展示)
課程靠譜嗎?
《焦慮媽媽變形計》由幸福雙翼研發,這是一家秉持“教育,讓更多人更加幸福”理念的教育機構。
創始人黃志猛先生是我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他是深圳市幸福雙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交大EMBA學位班課程教授。
(2021年央視節目《企業家精神》欄目)
黃教授作為CCTV《心理訪談》特約專家,親自研究了倪萍、俞敏洪、楊麗萍、黃磊等成功人士,分析其性格與人生成就之間的內在關系,獲好評如潮。
(心理訪談節目剪影)
十年線下中學教學,又十年的企業管理實踐,讓黃教授懂得了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他還曾在上海教育電視臺《家長,開學啦!》擔任主講人,為家長和老師傳授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在上海灘掀起一場家庭教育的風暴。
2015年,黃教授所著的《心理年齡與成長智慧》,由復旦大學出版發行,同時入選高校通識教材。
為了給更多家庭帶去系統、落地的家庭教育知識,黃志猛教授和團隊先后發起“為幸福中國而教”、“心教師工程”公益行動,從中受益的家庭累計達200多萬戶。
(幸福雙翼線下活動留影)
所獲獎項
2020年12月12日,幸福雙翼被授予家校協同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單位。黃志猛教授擔任“家校協同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2021年3月,幸福雙翼成為深圳市家庭教育協會常務副會長單位。
同年4月,幸福雙翼成功入圍“中國品牌創新發展工程”。
2022年1月,由黃教授發起的“心教師工程”,榮獲第十一屆2021年度公益項目獎。
學員反饋
《焦慮媽媽變形計》已有超過45萬+媽媽們完滿畢業。
學員@年年媽媽,學習了課程后,嘗試和兒子好好說話,寫了一封長長的道歉信。
她曾因一點點小事對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動手,還撕過孩子的書和卷子。年年媽媽在信里,真誠地給兒子道歉:
“對不起,媽媽傷害了寶貝的心。”
就像年年媽媽在信的結尾寫的:“媽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
我們都會用錯辦法,而這正是改正和學習的機會。
而媽媽的改變,孩子最清楚:
學員兒子@小浩畫出了媽媽改變前后的對比,以前覺得媽媽不愛自己,現在則覺得:
“在我游泳的時候,媽媽會表揚我進步很大。”
還有更多學員的學習感悟
課程適合誰學?
希望家庭事業兩平衡的忙碌職場父母
控制不住脾氣,想和孩子和平相處的焦慮家長
孤軍奮戰,希望全力培養孩子的全職媽媽
手忙腳亂,想要學習經驗的新手爸媽
有原生家庭創傷的成年人
課程怎么學?
14天線上課程,永久音頻+線上講座,一節課解決一個實際問題;
只要有微信,每天15分鐘音頻課,隨時隨地都能學;
理論+實踐,經驗豐富的班主任,全程一對一答疑。
課程內容
課程干貨滿滿,14天,每節課學會一個解決問題的妙招,即學即用,改掉孩子不自覺、不聽話、不自信等缺點!
有機會獲得副業收入
在訓練營期間表現優異的媽媽,還能成為訓練營的班班,多一份自己的副業收入哦。
實用課程干貨
14天社群抱團成長
班主任一對一答疑
超值價9.9元
(只有200個名額,報滿即止!)
即可享受粉絲專屬優惠
學習須知
1.請添加班主任二維碼(不一定當天通過,不要著急哈)
2.開營時間:5月9日
3.開營3天內無理由退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