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貴州省龍里縣人民法院審結一起快遞從業人員非法獲取、倒賣公民個人信息案。龍里縣某快遞公司裝車員潘某、羅某在“每條信息0.8元”的利誘下,連續一周偷拍快遞面單,將數千條包含姓名、電話、住址及購買物品的隱私信息上傳至網盤交易。這些信息經過層層加價倒賣,最終以每條2.5元的價格流入黑灰產市場。記者調查發現,隱私泄露已成外賣快遞行業的頑疾,外賣快遞人員偷拍用戶家庭環境、快遞面單信息在黑市流通等問題頻頻發生。
(5月8日《法治日報》)
信息泄露有多嚴重?這里還有一個經典的案例:“12只,注意身體啊,美女。”收到外賣員這條騷擾短信的四川成都王女士既憤怒又困惑:平臺明明承諾對用戶電話加密,配送員如何得知自己的真實號碼及購買的是計生用品?當外賣員、快遞員能輕輕松松獲取如此隱秘信息的時候,隱私泄露也就成為了成外賣快遞行業的頑疾了。
我們需要追問的是:其一,外賣員、快遞員何以能搞到“客戶信息”?外賣員、快遞員之所以能夠輕易獲取客戶信息,主要源于行業管理和監管的不到位。首先,信息獲取的流程過于簡單,客戶地址、電話等信息在配送過程中毫無保留地暴露給配送員。其二,外賣員、快遞員把“客戶信息”賣給了誰?從案件中可以看出,外賣員、快遞員所獲取的客戶信息在黑市中流通,最終可能流向各種不法分子手中。這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這些信息進行詐騙、騷擾電話等違法犯罪活動,給客戶帶來極大的困擾和損失。問題是,難道不該將每一個購買信息的人都抓獲?只抓“賣的”不抓“買的”,信息買賣何時是盡頭?
根據個人信息保護法,處理個人信息需遵循“最小必要原則”,即處理個人信息應基于明確合理的目的,并采取對個人權利影響最小的方式。面對如此嚴峻的信息安全形勢,外賣快遞行業亟需從“信息脫敏”角度入手加強信息安全管理。
首先,信息脫敏技術的應用。在外賣和快遞的配送過程中,對涉及的客戶信息進行脫敏處理,如將完整的電話號碼替換為部分脫敏后的號碼,將詳細的住址簡化為模糊的區域信息等,從而降低信息泄露的風險;其次,強化內部監管。外賣和快遞公司應建立完善的內部監管機制,對員工的行為進行嚴格的監控和審核。對于違反公司規定和法律法規的行為,應堅決予以查處,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最后,加強法律監管。政府部門應加大對信息泄露和黑灰產交易的打擊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外賣快遞信息泄露問題已成為行業之痛,亟需從信息安全管理的多個層面入手,切實保護客戶的隱私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