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被問到二次大戰結束的標志是什么時,所有人都會異口同聲的說出,日本無條件投降。
這樣的答案既顯示出了國人對日本的痛恨,也表達了對歷史的深刻記憶。
可這種說法也存在不準確的地方,那就是日本既不是投降,更不是無條件投降。
在裕仁宣言當中,他沒有提及投降二字,而以終止戰爭來表述,且整個談判過程中,日本也沒有真的做到無條件投降。
1943年1月24日,已經召開10天的卡薩布蘭卡會議結束了,羅斯福在當地組織了一場記者見面會。
這次會議上,羅斯福第1次對外界正式說了“無條件投降”這一說法。
使用這一條件的對象自然是德意日,至于為什么提出來原因也很簡單,要從根本上消除戰爭威脅,防止再出現德國發動兩次戰爭的悲劇。
當初,希特勒可是以德國沒有被擊敗,只是有條件投降這樣的說辭,鼓動德國人再次走向了戰爭。
現在有了無條件投降就要徹底終止戰敗國的美夢,并且徹底消除戰爭隱患,從而劃分戰后的勢力范圍。
具體內容上,無條件投降規定的特別詳細。
軍事上,要求戰敗國必須放下武器,停止敵對行動。戰后還要接受戰勝國的監督,解除所有武裝。
政治與社會必須進行全面的改革,前提是接受盟軍的占領與管理。
行政,司法,經濟等各個方面,盟國可以進接管或者改革,威脅和平的政體也必須改變。
至于領土與侵占的他國領土都要由戰勝國重新劃分,該歸還的歸還,該分割占領的就分割占領。
發動戰爭的戰犯既包括軍人,也包括該國的主要領導人,全都要接受戰勝國的審判,不能逃避,更不能由戰敗國自己審理。
除了這些主要的條件以外,像經濟賠償與去工業化,民主化改革也是無條件投降當中的一些具體要求。
德國在1945年5月停止了所有的侵略與抵抗行動,正式向同盟國投降。
按照英美以及蘇聯的要求,德國甚至投降了兩次,投降文件也簽了兩次。
在這兩次投降當中,德國真正做到了無條件投降。
發動戰爭的納粹煙消云散,戰爭的罪魁禍首希特勒先一步自戕,戰爭組織蓋世太保、黨衛軍等紛紛被取締。
戰前、戰中,德國侵略的他國領土紛紛被歸還,就連德國自己的領土也四大國瓜分占領。
德國陸海空軍就地解散,武器裝備被銷毀或收繳。哪怕想成立一個軍事組織也屬于非法活動。
德國戰犯被審判的不在少數,盡管很多人活了下來,但依然被摁在了審判席上。
最高統帥部和總參謀部這樣的部門,竟然也成為了犯罪組織。
德國上下經歷了一次徹底的清洗與改革,也真正做到了無條件投降。
反觀日本就差得遠了
德國投降之后,7月26日波斯坦公告面世了,在這個宣言當中,再次說了日本必須無條件投降這樣最低的要求。
一開始日本沒有搭理同盟國,在遭到兩顆原子彈洗地和蘇聯進攻后,8月9日,日本匆忙對外作出了回應。
日本愿意停止戰爭,但有一些條件。這些條件的數量多達4條,每一條都在挑戰同盟國的底線。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保留日本的天皇,不僅僅是裕仁本人,就連天皇這個制度也要保留下來。
日本雖然小,但不能像德國一樣被同盟國瓜分占領。
第3,日本的武裝可以解除,但應該由日本自己去執行。
第4,戰犯同樣需要由日本人自己審理,不需要同盟國插手。
這些條件通過瑞士向同盟國轉達了過去,不看其他的內容,單看這4句話就已經明白日本的野心。
按照當初處置德國的先例,日本的這些條件一條也不會被答應。
偏偏8月12日杜魯門回應日本的時候,既沒有答應這些條件,也沒有否定這些要求。
模棱兩可的態度以及秘密接觸,答應了日本可以保留天皇,但其他條件被拒絕。
拿到美國人的保證,裕仁興高采烈的發表了終戰詔書。
此時,裕仁用的還是結束戰爭,并非投降或者無條件投降這樣的字眼。
不要說與德國相比了,就算與無條件投降的基本要求相比都相差甚遠。
盡管經麥克阿瑟的手,日本天皇成為了一個虛位,僅僅是日本的象征,但裕仁既是戰犯,也是罪惡的源泉這一點是無法改變的。
理應按照無條件投降的要求進行審判與改革,或者說直接消除戰爭隱患,抹去天皇制度的存在。
不過換位思考也可以得到另一種結論,那便是無條件投降既然沒有按照波茨坦公告執行到底,那也就意味著戰爭的狀態沒有結束。
日本依然是戰敗國,依然要將懲罰進行到底,更何況日本還沒有被分兵占領。
建功立業、族譜單開的功勛,只能留給后代年輕人去爭、去搶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