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又是一場“反恐”行動,但真相遠比表面復雜得多。5月7日,據法新社報道,英國倫敦當局宣布在本月初逮捕了包括7名伊朗人在內的8人,并指控其中4人涉嫌“籌劃恐怖行動”。盡管英方并未對所謂“圖謀襲擊”的細節進行公開說明,但《泰晤士報》率先放風稱,這與針對以色列駐英大使館的一起未遂襲擊陰謀有關。消息一出,外交風暴迅速升溫,伊朗方面當天即要求英國政府作出解釋,并提出對被扣押人員的探視權。
這場突如其來的“反恐”風波,正在撕開一層遮羞布,當反恐成為政治操作的工具時,國際法、人權與僑民安全正被悄然犧牲。西方政權再度展示了其“雙重標準”:一方面高喊“法治人權”,另一方面卻在未審未判的前提下將整個族群妖魔化,甚至將地緣政治矛盾外溢至普通僑民頭上。
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表態克制,但措辭警惕:“如果惡行指控確立,我們愿協助調查。”然而事實是,英國警方尚未給出任何明確證據,所謂“圖謀襲擊”的說法甚至未被官方證實,僅憑媒體爆料便將多人羈押,輿論鋪天蓋地,伊朗僑民無辜“入戲”。
英國外交部并未試圖與伊朗進行坦誠溝通,而是迅速借機政治表態,將此次事件定性為“對國家安全的重大威脅”,英國內政大臣伊薇特·庫珀甚至宣稱:“這是近年來最重要的國家安全行動之一。”換句話說,即便事實尚未查清,英國方面已將涉事伊朗公民打上“恐怖分子”的標簽,迫不及待地將案件政治化、國際化。
伊朗方面的回應則展示出長期對西方國家“反恐話術”的不信任。伊朗外交部西歐事務負責人阿里禮薩·優素菲指出,“無端指控”在英國政界已成“慣性”,伊朗僑民在沒有具體指控、無權辯護的前提下被秘密逮捕,這是對基本法律秩序與人權準則的粗暴踐踏。優素菲所強調的“基本規則被踐踏”,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對長期被西方國家“污名化”的伊朗人在英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
實際上,這場風波的真正背景并不復雜。自10月7日巴以沖突爆發以來,以色列情報系統對全球“潛在威脅”進行了全面評估,而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則在美國與以色列壓力下加緊對伊朗背景人群的監控。反恐行動背后,其實是英美以三方對伊朗“地緣擴張”的強烈不安。這不僅是一場安全行動,更是一場信息戰與政治施壓的復合攻勢。
從英國議會到保守黨鷹派議員,不斷有聲音將伊朗視為“歐洲內部不穩定因素”的制造者,甚至將“激進伊斯蘭”與伊朗官方掛鉤,試圖在公共輿論中制造“伊朗=恐怖支持國”的印象。而此次抓捕,顯然正好“契合”了這套宣傳邏輯。不論事實如何,只要逮人、塑造威脅、制造焦慮,就能在媒體與民眾中達成一種政治氛圍,這是輿論戰爭的經典伎倆,也是西方近年操弄中東問題的慣用模式。
但這套劇本已經逐漸失效。英國政界雖然試圖將行動包裝為“對國家威脅的防御”,但外界卻越來越意識到這種反恐操作的工具化趨勢。在缺乏透明證據、當事人未被指控正式罪名的情況下,大規模扣押特定國家公民,實際在釋放一個信號:西方正在將“反恐”轉化為地緣政治控制手段。
這一做法不僅無助于地區安全,反而可能加劇與伊朗的外交對立,使本就脆弱的英伊關系進一步惡化。特別是在當前伊核談判停滯、紅海危機延燒、霍爾木茲海峽摩擦不斷的背景下,英國此舉顯得極為不智。它不但不能震懾伊朗,反而更像是在激化對抗,甚至為某些強硬派提供“反制借口”。
英國國內也出現了對此類行動的質疑聲音,人權團體指出,近年來以“國家安全”名義羈押中東裔人士的案件逐年增多,而最終真正定罪者比例極低。這不僅造成種族定性風險,更讓合法移民與長期居英僑民深感恐慌。英國在“自由開放”與“反恐打擊”之間的界限,正被悄然侵蝕。
今天是7名伊朗僑民被捕,明天會是誰?也許是敘利亞人,也許是也門裔,也許是任何一個在英生活、工作、遵紀守法,卻因“背景可疑”而被盯上的他者。在這種國家主導的歧視性框架下,法治成為口號,安全淪為手段,而真正受害的,是被迫活在政治偏見陰影下的無辜者。
這場發生在倫敦的“反恐秀”,正在全世界面前上演一場熟悉的劇本:打著國家安全的幌子,輸出政治仇恨;以反恐為借口,制造新的不安。在全球正在尋找對話、合作與恢復穩定的今天,這種將主權、安全與正義工具化的操作,不但不會讓西方更安全,只會讓國際社會更加不信任其“價值觀”的真實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