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將至,電商平臺的"孝心專區"銷量,又開始蹭蹭蹭往上漲,有的直播間主播,更是聲嘶力竭地喊著:"買燕窩送媽媽,不送就是沒良心!"
社交媒體上,也成了很多人打造"完美孝子"人設的展示區。
然而,這場看似溫情的親情狂歡背后,卻隱藏著諸多的"孝心陷阱"。
一、"偽孝心"陷阱
1.高價禮物
有人花費千元定制"康乃馨"禮物,拍照發朋友圈配文"媽媽永遠是公主"。而當母親收到禮物時,卻心疼得直拍胸脯,并喃喃自語"不如你回家吃頓飯。”
有人月薪5000元,咬牙買下萬元翡翠手鐲,母親卻因"怕磕碰"藏擱在箱子里,并吐槽道:"不如菜場兩把蔥實在"。
當我們以為購買奢侈品禮物,就能夠彌補對父母日常陪伴的缺失時,實際上,奢侈品對父母而言用處不大,且往往給他們帶去壓力和負擔。
2.“為你好”
生活中,不少人經常打著“為你好”的口號替年長的父母拿主意,辦事情。有的人說,收到了自家女兒在母親節贈送的智能手環,每天被迫接受步數打卡、睡眠監測等"健康管理"。
還有的人說,家里的子女害怕自己平日生活無聊,替其報名了各種老年學習班,美其名曰"豐富晚年生活",實則往往用不上幾回。
3.表演型陪伴
現代社會,網絡高度發達,每年到了母親節,還有不少人在社交平臺曬各種“孝心”。類似于“帶媽媽旅游一周”“帶母親打卡網紅餐廳”等話題,吸引不少人的眼球。
當有人在感慨博主“真有孝心”的同時,也有不少人吐槽:"擺拍痕跡太重","媽媽像道具"……
二、正確的打開方式
當母親節的康乃馨與蛋糕充斥城市街頭時,我們是否思考過:這個源自西方的節日,如何與中國千年的孝道文化對話?
《孝經》有言:"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道不是特定日子的儀式,而是流淌在血脈中的文化基因。
《孝經》強調"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意思是《孝經》中說要利用季節變化的自然規律,因地制宜,獲得利益最大化,行為上謹慎,勤儉節約,以此來贍養父母,便是普通人的孝道了。
通俗地說,就像我們要跟著老天爺的節奏過日子,看準土地的脾氣種莊稼一樣。孝道也是如此。
春天該播種了,別窩家刷抖音,夏天該除草了,別跟兄弟擼串去,秋天該囤白菜了,別嫌麻煩,冬天該貓冬了,就陪老媽嗑瓜子嘮嗑。平時自己少下館子,省下的錢給老媽買副老花鏡,這不比整那些虛頭巴腦的強?
朱熹更主張"孝莫大于順親心,非務外之華飾"。
意思是朱熹先生更是進一步補充說道,"孝順這事兒,關鍵得走心!別整那些花里胡哨的表面功夫,老媽要的是你的心,不是朋友圈的九宮格!"
物質供養,以“養親”為基。子女需優先保障父母衣食住行,如漢文帝劉恒“親嘗湯藥”,母親病中三年衣不解帶,藥必親嘗。
《禮記》言"孝子之祭也,盡其禮而不過其文",反對虛浮儀式。王陽明家訓強調"晨昏定省,須出真誠",將孝道融入晨起請安、睡前問安的細節,體現日常關懷,遠比儀式孝心實在。
母親節將至,愿我們在借節日獻禮,表達孝道的同時,也能夠更加注重平時里對父母的關懷。
對此,你又怎么看呢?歡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討~
喜歡就點個贊,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