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蕭克將軍,網上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那就是“蕭克鎮上將”,57位開國上將,每個人都有是卓越的戰功,資歷頂尖,蕭克將軍如何鎮上將呢?
其實不論別的,單憑蕭克將軍29歲就擔任了紅軍史上最年輕的方面軍領導人這一條,就讓其他上將汗顏!
艱難從軍路,千里奔波終成鐵軍一員
1923年初秋,17歲的蕭克成為家鄉嘉禾甲等師范簡習所的一名學生。在就讀于建國湘軍軍官學校的二哥蕭克允的影響下,他萌發了考軍校的想法,之后他便在課余閱讀《曾胡治兵語錄》《孫子兵法》《步兵操典》等軍事書籍,揣摩兵法,只等師范畢業。
1926年初,蕭克完成學業。2月,他辭別父母,步行赴廣東。輾轉到達廣州時,不巧黃埔軍校第四期招生已結束,他于是轉而考上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憲兵教練所第二期。
不久,該校并入黃埔,他的黃埔夢想終得實現。7月,他畢業后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憲兵團任中士班長,正式步入軍事生涯。由于蕭克所在憲兵團沒有前線任務,于是他以回鄉探親為名向部隊告假,千里追尋堂兄蕭武慧所在的“鐵軍”第四軍。
他輾轉追到武昌,哪知剛剛攻下武昌的第四軍又去了江西。10月中旬,折返長沙的蕭克決定先加入北伐軍補充第五團輜重隊。
1927年初,第四軍撤回武昌,從堂兄蕭武慧信中得知消息的蕭克,立即離開當時在浙江金華的補充團前往武昌。
3月,蕭克終于加入葉挺的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并被分配到第七十一團三連擔任政治指導員,正式成為“鐵軍”的一員。
此時,國民革命的形勢正發生急劇變化,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5月,許克祥在長沙發動“馬日事變”,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進步人士。
在這血雨腥風和白色恐怖的危急關頭,胸懷革命理想的蕭克在三連連長鄭鳴英的介紹下,于第二次北伐回師武昌途中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
8月1日,已調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二十四師七十一團二營四連代理連長的蕭克參加了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后跟隨起義部隊轉戰廣東。
9月底10月初,葉挺、賀龍部隊在湯坑遭遇強敵,被迫撤退至普寧流沙,再遇突襲,起義領導人只能分頭疏散,部隊流散。
蕭克的連隊約20人與主力失去聯系,成為孤軍,很快被俘,先后被關押在潮陽、汕頭。
他們被關了約一個月,就被遣散了,流落在廣東街頭。經過近兩個月的流亡后,蕭克回到湘南老家找到了黨組織。
三次領導農軍,戰功無數終成一名戰將
1928年1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軍余部進入湘南,與中共宜章縣委共同商定在宜章舉行暴動。
在嘉禾得知消息的蕭克迅速與宜章碕石石黨支部接上頭,參加了碕石年關暴動,并擔任新成立的農民軍碕石獨立營的副營長兼第一連連長。這是蕭克軍事生涯中第一次帶領農民軍。
年關暴動勝利后,湘、粵兩省軍閥南北夾擊湘南起義軍,形勢越來越嚴峻。碕石獨立營與朱德、陳毅率領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失去了聯系,獨自在宜章西南山區打游擊,邊打邊擴充人員,發展成了有六百多人六七十桿槍、三百多桿梭鏢的宜章獨立營。
堅持打了兩個多月游擊后,蕭克等判定主力部隊定是向東與羅霄山紅軍會合,當即與營長龔率領六百多人的梭鏢營從騎田嶺向東進發,于4月中旬到達資興縣龍溪洞,與毛主席率領的從井岡山下來尋找朱德、陳毅部隊的秋收起義部隊撞個正著。
這次會師,讓毛主席記了四十年,以至于1968年五一勞動節出現了這樣感人的一幕,《蕭克回憶錄》這樣寫到:
我在天安門城樓上見到毛主席,他握住我的手,笑著談起了第一次見面的情景,他說:“我們是在龍溪洞見面的,那時侯,你們有多少人?多少槍?’我真沒想到,幾十年過去了,毛主席還記得我和他的那次見面,還記得我們那支小小的農民起義武裝。”
我回答說:“男女老少加在一起,有五六百人,六七十條槍,三百多桿梭鏢。”
毛主席聽后不住地點著頭說:“揭竿而起,揭竿而起!”
會師后,宜章獨立營被編入以湘南農軍為主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二十九團,蕭克任二十九團二營七連連長。
7月24日,執意返回湘南的紅二十九團在郴州城遭遇強敵,思鄉心切的士兵紛紛潰逃,只有蕭克在危急關頭保持住了所帶七連的完整建制,帶回了連隊的六七十號人。
1929年4月,紅四軍圍攻寧都城,連續六天未克,士氣低落,已是第一縱隊第二支隊支隊長的蕭克利用誘敵麻痹戰術,率先攻下敵人的城西門,打開了局面。
這是紅四軍下井岡山之后第一次攻下有敵人據守的城市,蕭克的作戰指揮能力引起了紅四軍第一縱隊隊長林彪的重視,于是把他從第一縱隊第二支隊支隊長調任為第一縱隊參謀長。
1930年6月間,蕭克被任命為由閩西農民軍組成的紅四軍第三縱隊司令。這是蕭克第二次帶領農民軍。蕭克受命后,只通過兩場硬戰,就成功的將這支農民軍改造成了紅軍正規部隊。
8月,紅軍攻打湖南瀏陽文家市,蕭克指揮部隊勇猛沖殺,進攻有序,很快就占領了左側后陣地。戰役取得了勝利,農民軍的武器裝備大大得到改善,士氣也大大提振。
10月,紅軍第九次攻打吉安,蕭克率領第三縱率先攻下吉安北面的敵軍重要防御陣地騾子山此后又在追擊逃跑的敵軍時繳獲4條敵船。將農民軍手中的梭鏢全部換成步槍,作戰實力進一步提升。
吉安之戰,蕭克的第三縱隊脫胎換骨,由農民軍蛻變為正規紅軍,隨后紅軍擴編,第三縱隊改為紅四軍十二師,蕭克任紅十二師師長。這時,蕭克以擅長帶領農民軍在紅軍中出了名。
1931年6月中旬,蕭克又被委任為獨立五師師長,第三次帶領農民部隊。經驗豐富的蕭克不負眾望,很快就把獨立五師也帶成能打硬仗的隊伍了。
在第三反“圍剿”中,蕭克率領獨立五師在主力部隊遠在閩西的情況下,緊急在東固與富田交界的九層嶺、觀音巖一帶構筑了防御陣地,成功阻擊了從吉安方向撲來的敵人,為紅軍主力回師蘇區粉碎“圍剿”爭取了時間。為第三次反“圍剿”的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
1932年9月,25歲蕭克的受命擔任湘贛蘇區紅八軍軍長,成為了獨擋一面的戰將。
11月初,國民黨對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試圖先殲滅鄂豫皖、湘鄂西、湘贛蘇區的外圍紅軍,再集中進攻中央蘇區。國民黨派出10個師、8萬余兵力向湘贛蘇區的中心永新縣合圍過來。
而此時的紅八軍僅有3個師、2700多人,雙方力量懸殊。蕭克放棄死守根據地,采用奔襲戰術逐步消滅敵軍。首先是舍近求遠,攻打力量較弱的遂川駐軍,采用佯攻戰術設伏殲滅敵人兩個營、一個機槍連后迅速撤離。
之后,蕭克將目標鎖定為敵人的軍需物資基地茶陵,率領紅八軍軍長分別在九渡沖和棠市兩次伏擊敵軍運送物資的運輸隊,打破了敵人對湘贛蘇區的第四次“圍剿”。
為長征探路,成為最年輕方面軍領導人
1934年7月23日,蕭克所在的紅六軍團受命作為長征先遣隊,率先撤離湘贛蘇區,向西轉移到湖南中部去謀求發展,以便為中央紅軍主力長征進行偵查、探路。
8月12日,在湖南桂東縣寨前圩,蕭克被任命為軍團長兼紅十七師師長,王震為軍團政委兼紅十七師政委。
成功突圍的紅六軍團引來了湘、桂兩省軍閥追擊,紅六軍團改變了之前定在湘南停留的計劃,當晚即從寨前圩出發,繞桂陽,占新田,到達湘江右岸一帶,準備搶渡湘江,向新化、溆浦挺進。
追擊的湖南軍閥何鍵部發現紅六軍團的意圖后,立即調重兵防守湘江,同時桂軍分兩路堵住西線,危急關頭,蕭克等軍團領導決定放棄由零陵地區強渡湘江的計劃,調頭東行,打算在陽明山地區建立根據地。
到達后,發現陽明山地區地形、民情都不適合發展根據地,果斷放棄原計劃,進入白果市,終于跳出四倍于紅六軍團的敵軍包圍圈。
接著日夜兼程趕到嘉禾,敵軍繼續追來,蕭克等指揮軍隊折而向西,從江華,道縣之間渡過湘江支流瀟水,進入廣西全縣、灌陽交界地,擊潰敵軍八個團,于9月4日上午終于順利西渡湘江。
渡江到達西延后,9月8日,紅六軍團接到中革軍委訓今,要求部隊與賀龍率領的紅三軍會合,一起在湘西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以牽制敵人,直接配合紅一方面軍的長征。
當天,紅六軍團即出發向西行進。此時,湘、桂,黔三省敵軍集結防守紅六軍團。蕭克等奪路南下,占通道,渡渠水,西入貴州,10月,紅三軍判斷西征的紅六軍團可能前來同紅三軍會臺,賀龍、關向應親率主力南下接應,10月24日,兩軍在貴州印江本黃勝利會師。
會師后,紅三軍恢復原番號,紅二軍、紅六軍團結合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戰略突擊力量,聯手創建了湘鄂川黔蘇區。
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從湖南桑植出發,開始長征,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7月5日,紅二、六軍團在甘孜地區接到中革軍委電令,組成紅二方面軍,賀龍擔任總指揮,任弼時擔任政委,蕭克擔任副總指揮,關向應擔任副政委。時年29歲的蕭克成為紅軍歷史上最年輕的方面軍領導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