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的水泥路又寬了兩尺。
王大叔蹲在新翻的田埂上,盯著遠處塔吊轉個不停。
"都說種地看天,現在手機能查大棚溫度嘞。"他拍拍褲腿上的土,眼里透著新鮮。這是花都"百千萬工程"鋪開的第三個年頭。
區里剛印發的行動方案攤在村委辦公桌上,66個項目、1148.
42億元投資,像把火點在每個鎮村的規劃圖上。
產業提質首當其沖,6個戰略性產業、3個未來產業,讓種了半輩子地的老李犯了難——自家魚塘要搞"10億級產業集群",魚苗咋選、銷路在哪?矛盾藏在細節里。獅嶺鎮的皮具廠機器轟鳴,可隔壁村的阿芳還在愁家門口的泥路。
方案里說要新改建農村公路42.
26公里,她掰著指頭算:"啥時候能修到咱村口?
"更讓人琢磨的是,老小區改造要做成"未來社區"樣板,頭發花白的張姨站在晾衣繩下嘀咕:"電梯裝了,物業費會不會漲?"爭議背后是盼頭。
梯面鎮要打造成"森林康旅重鎮",山腳下的農家樂老板老陳第一個響應。
可他又犯愁:游客多了,垃圾處理跟得上不?
村里年輕人夠不夠回來幫手?
這些問號,跟著"光伏+建筑"試點、20.19萬株新樹種植計劃,一起懸在鄉親們心里。
數據撐著底氣。
2025年爭創國家A級景區,打造民宿集聚區,意味著老陳家的土菜館能掛上牌。
新建的"數智"零工市場,讓村口晃蕩的年輕人有了去處;3所中職學校整合,娃們學技術不用跑遠路。
但也有人擔心:產業集群搞起來,會不會搶了小農戶的生意?
土地流轉后,自家菜園還能留不?個人見解藏在嘮嗑里。我蹲在村頭聽大伙聊天,發現大家最怕"一陣風"。
就像赤坭鎮搞全域土地整治,村民既盼著低效用地盤活,又怕老規矩被打亂。"強村公司、職業經理人,這些新名堂,得讓咱看得懂、能參與才算數。
"種了三十年果樹的趙叔說得實在。
農諺里藏著硬道理。"人勤地不懶",如今政策像春雨,可種子能不能發芽,還得看扎根深不深。
花都的變化看得見:光伏板爬上了屋頂,新學校的鈴聲響起來,夜市的燈火旺起來。
但也有留白——比如偏遠山村的信號覆蓋,比如老人看病的最后一公里,這些沒寫進方案的細節,才是日子的真章。收尾得落在心窩上。
走在新修的河堤上,晚風帶著泥土味。
王大叔指著遠處的產業園說:"只要政策不搖擺,咱老百姓肯出力,窮溝溝也能變金窩窩。"這話糙,卻說到了根上。
三年攻堅不是終點,是咱城鄉手拉手往前奔的新起點。好日子是干出來的,咱花都的明天,肯定更敞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