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不少市民都外出游玩、購物吃喝,消費市場一片火熱。不過,也有人選擇逃離人潮洶涌的景區,鉆進花山舊街深處“搞火鍋”,只為尋找一份重慶的烈、花都的暖,在一口鐵鍋里煮出跨越時空的人情味。畢竟,最好的旅行,莫過于用味蕾打撈一座城市的記憶碎片。
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他們呢?
花山鎮這家由舊樓改造的重慶火鍋店
用沸騰的紅油鍋底與滿屋懷舊細節
將山城的江湖氣與花都的煙火味
煮成了一鍋“雙城記”
老板說因為廣州有很多火鍋,作為重慶人,感覺只有每次回到重慶才吃到正宗的火鍋。重慶火鍋以麻辣為主,廣東人接受不了,但是他們的定位是要做正宗重慶火鍋,讓喜歡的人更喜歡,主打一個差異化,保證原汁原味風味不變。
食材和火鍋底料都是自己的配方,自己堅持手工炒料。 除了青菜和一些瘦肉在花都買外,95%的食材,像毛肚、鴨腸、豬腦、腰花這些全部從重慶采購過來。真正去過重慶的那些人,他就能接受這個味道,這個味道就是大家去重慶玩旅游時的味道。
斑駁凹凸的舊墻、褪色的海報、滄桑的樓梯……踏入店門的剎那,仿佛一腳踩進父母輩的青春記憶。老板高先生是個重慶出生,花都成長的雙城候鳥,卻癡迷重慶火鍋文化。他將這幢兩條馬路分岔而過,神似朝天門格局的舊樓改造成火鍋店。店內大紅的毛主席語錄宣傳海報、貼滿墻的舊報紙,每一件舊物都是他從二手市場“淘”來的時光標本。
客人在這里看到的是九宮格鐵鍋在火爐上咕嘟作響,紅湯表面浮著的辣椒籽,像嘉陵江面散落的漁火星光。調料臺上玻璃罐裝的調味油,竹編簸箕盛的米飯,勾起80年代集體生活的味覺密碼。
粗糲的水泥墻與鎢絲燈光影交織,“九宮格靈魂鍋”復刻重慶碼頭傳統,中間格猛火涮毛肚,邊角格文火燜腦花,鍋底越煮越醇厚。“山城空運三劍客”鮮鴨血嫩如豆花,黃喉脆似巴山夜雨,毛肚七上八下后裹滿蒜泥香油,是刻進DNA的重慶基因。
墻上的老照片講述朝天門碼頭纖夫與九宮格的故事。這里沒有抖音團購,不搞直播帶貨,但每晚都成了“愛辣一族”的“續命站”、加班族的“解壓場”。
老板高先生說,通過火鍋店的空間改造,讓瀕臨拆除的老樓重獲新生;借助麻辣社交場景,喚醒人們對集體生活記憶的珍視。這不是一次簡單的餐飲創業,而是一場關于鄉愁的味覺遠征。作為扎根花都的重慶人,拒絕讓火鍋在嶺南的糖水基因里妥協,誓要把嘉陵江畔的麻辣原封不動地搬運到花山鎮的舊騎樓下。當年輕人在小紅書曬出“在80年代老樓涮毛肚”的打卡照時,他們消費的不只是美食,更是一座城市向高質量發展躍遷的敘事能量。
這種差異化競爭,以餐飲文化的深度交流為流量密碼的經營方式,不失為經營者突圍破局的又一途徑。
來源:花都區融媒體中心
圖文:黃慧文 蔡劍豪
編輯:花小圓
“花都融媒視頻號”內容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