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飛回憶錄中提到一個有趣的細節,1948年3月濮陽整訓,朱老總給華野訓話說你們俘虜兵太多了。葉飛說我們靠這么多俘虜兵也能打勝仗。
如果善于思考,大家不難發出一個疑問:國共雙方的兵源幾乎相同,都是農民。國軍的裝備和訓練水平比我軍還高一些,為什么國軍的優勢無法轉化成勝勢,同樣的士兵,在國軍方面就是打不勝呢?
本文不打算探討體制、民心、政治方面的,這是世人熟知的,僅就軍事方面深入解剖一下這個問題。
一、最兇悍兵團
有人可能會說,解放戰爭后期,我軍的數量質量都超過國民黨軍了。確然不假,但至少在1947年底之前,國軍在各大戰場,基本還保持著數量和質量上的優勢。有的國軍主力兵團,屢屢令我軍吃虧。比如邱胡兵團,由第5軍和整編11師及其他二流部隊配合,組成的一個野戰集團。
該兵團第一次成建制出現,是1946年8月,國軍組建了王敬久兵團,下轄第5軍、整編11師、新21旅和整編75師。主要在徐州和魯西南地區作戰。
這兩個軍級單位有過幾次協同作戰,在戰役層面實際形成了兵團主干和兵團作戰的效果。典型的就是龍鳳戰役和土山集戰役。
龍鳳集戰役發生于1946年9、10月間,劉伯承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2、3、6、7縱共約5萬多人,與胡璉整編11師和邱清泉第5軍展開惡戰。據邱、胡兩軍參戰人員回憶,該兩軍總兵力約7.5萬人,但都缺了一個師級單位,邱清泉缺其200師,胡璉缺其整18旅,兩軍總兵力約在5萬左右。
劉伯承指揮的幾個主力縱隊剛打完定陶戰役,傷亡1萬余,經過短暫整補勉強恢復實力,再調冀魯豫軍區獨立旅助戰,總兵力只比邱胡兩部多出一點點。
晉冀魯豫野戰軍雖無兵力優勢,但巧妙地利用了邱胡兩部不在一處的戰役空隙(其實僅有20華里),以2縱死扛邱清泉第5軍之猛攻,以另3個縱隊和獨立旅圍攻整11師。
戰斗細節我們下節還要敘述,先講其大概。邱清泉打不動陳再道2縱5旅的防守,遲遲拿不下龍堌集,無法打開向胡璉靠攏的通路。但晉冀魯豫野戰軍圍攻張鳳集(今名章縫鎮),同樣攻不動。兩邊都僵持不下,劉伯承不愿繼續打消耗戰,遂主動撤出戰斗。
此戰我軍實際未能整建制消滅胡璉部隊,戰史所云重創第5軍,也是略微夸張了些。我軍傷亡4300余人,邱胡兩軍約傷亡5000人,得失相當。
土山集戰役發生于1947年9月底,粟裕指揮華野5個縱隊,在土山集附近圍攻胡璉整11師,邱清泉第5軍來援。華野圍攻兵力達5個縱隊,10余萬人,但進攻戰術比較粗糙,雖然挾沙土集戰勝之余威,打胡璉卻處處受制。
華野前不久在南麻戰役中進攻受挫,承受重大傷亡,原因是南麻處于山地間,地形易守難攻,且突遭大雨,不利于爆破。土山集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胡璉卻能在平原村落中構筑堅強工事,發揮其善于防守和善于用炮的優勢,把華野5支主力縱隊頂得無可奈何。當然,若不是邱清泉第5軍及時來援,整11師勢必繼續遭受圍攻。
這兩個兇悍的兵團結合到一起,縱使沒有發揮出全力,也能以少打多擊退數倍于己的共軍部隊。
但除了這兩場配合勉強達到合格線的戰役,其他戰役再難見到邱胡合體,是故再難形成令劉、粟首長望風而避的局面。難道蔣記國防部、參謀總部不知道這兩支部隊厲害?答案很明顯不是。
是什么原因,致使兩強不能合體呢?
二、邱胡都去哪了
很多軍迷朋友大概也知道,國軍只有13個美械軍,其中又有五大主力,這些主力部隊常拿來當作進攻方陣中的箭頭、核心、主干,俗稱“硬核桃”,用來對付解放軍的分割包圍戰術。
還有一大幫二流三流部隊,要靠五大主力、美械軍帶著作戰,所以不能不顧一切地把五大主力集中在一起進攻。
這個原因看似合理,實際并不是最優解。
國軍質量參差不齊,好的特別好,差的特別差,以強帶弱作戰,在組織紀律比較嚴明、步調一致的軍隊可以這么操作。國軍近一半部隊是舊軍閥部隊,全面抗戰爆發時蔣系中央軍僅占18.5%,抗戰勝利后蔣系大擴充,也僅僅增加到44.7%,雜牌軍數量上仍占一半多。
各大戰場也不盡一樣,華東、西北、東北戰場仍以中央軍居多,尤其是東北戰場開打之初全是中央軍,西北戰場胡宗南部隊中央軍占多數,雜牌的西北陜軍為輔,西北馬家軍相對集中在青寧甘。
華東和中原戰場,需要中央軍精銳主力帶著大批雜牌軍作戰,加之中央軍又有能土木、顧、何等政治派別,派系掣肘嚴重消耗了各支部隊的精力,很難發揮出全部戰斗力。
那么只憑這兩個主力軍抱團,加幾個二流軍,真能頂住華野或晉冀魯豫野戰軍全軍規模的攻擊嗎?
我們看幾個例子。
第一個是關于整11師戰斗意志的。1946年7月,整11師之整18旅從漢口向徐州乘火車運輸,途經開封時,正值晉冀魯豫野戰部隊向開封攻擊。18旅的先頭團53團看到此情況,團長尹俊隨即指示該團下車參加戰斗。解放軍攻城部隊腹背受敵,只好撤圍而去。53團本無支援該城的任務,而能主動下車參戰,其主動精神和斗志實堪贊揚。
第二個是整11師的技戰術素質。該師被劉伯承指揮3、6、7縱圍攻于張鳳集,我軍向來做防守時習慣于把重兵擺到前沿,2縱在龍堌集阻擊邱清泉第5軍時,第一方案就是如此。
劉伯承親臨前線察看時,更改了陳再道的方案,要他搞成縱深防御,層層阻擊,后來此法果然奏效。但攻打整11師的陣地時,仍帶著慣性思維認為國軍也會把主力放在第一線,進攻時才發現,占了外沿陣地戰斗才剛開始。胡璉在村莊中央控制了強大的預備隊,一有機會就能組織反沖鋒。整11師各級干部都有反擊的意識,不是坐等防御,所以晉冀魯豫野戰軍進攻非常吃力,拿下的陣地往往被整11師反沖鋒奪回去。
第三是整11師的應變能力。該師因團級單位縮編,感覺不夠用,龍鳳戰役前夕新整補了一個戰斗團(由3個師旅直屬工兵營組成),由118旅副旅長王靖之率領,駐防于曹家垓。這里距離胡璉的師部只有2公里,是所有方向上防守比較弱的一個點。
劉伯承根據突擊戰斗的情況判斷該團戰斗力較弱,遂派隊向這里猛攻。這是我軍慣用的抓住弱點打進而擴大突擊面的打法。胡璉查知這里被針對性攻擊,雖然師部較危險仍不慌亂,還對上校作戰科長陳家珍稱贊劉伯承情報做得好,居然能找到整11師最脆弱的防御點位。
王靖之指揮這個團仍然拼死阻擊,打到黎明,晉冀魯豫野戰軍攻勢頓挫,又有敵機前來轟炸,只好撤走。整11師在抗戰中迭經血戰,這種應變能力是實打實鍛煉出來的,比之二流部隊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
整11師在土山集抵御華野5個縱隊圍攻,打法與張鳳集之戰機似,仍是據屋逐村防守,并且抓住華野部隊戰術粗糙一味猛攻的特點,對其造成重大殺傷,迫使粟裕不得不放棄殲滅企圖。
華野打土山集或許有戰術粗糙的問題,但打張鳳集基本使出全部功力,劉伯承把該用的兵力都用到點子上,118旅的防線幾乎被攻破,整11師師部受到威脅,但即使打成這樣,仍然無法撼動整11師。這樣兩個軍組合在一起,毫不夸張地講,在1947年全年,都可以對抗晉冀魯豫或華野大部分主力。
但邱胡兩軍并沒有繼續合力作戰。龍鳳戰役后,邱清泉第5軍繼續在魯西南作戰,攻下嘉祥、巨野、鄄城,渡黃河北上在豫北作戰,嗣后又返魯西南。1947年春夏之際參與沂蒙山區作戰,孟良崮戰役期間遠遠在萊蕪配合支援,其后在土山集短暫與整11師合作。其余時間均在魯豫交界一帶作戰,至淮海戰役前始加入徐州剿總序列。
整11師被當成救火隊,魯西南作戰后調至蘇北,參加了沂蒙山地區作戰,旋又掃蕩魯中,在南麻、土山集打了兩場勝仗,又調到大別山區追擊劉鄧大軍。淮海戰役前夕加入華中剿總序列。
三、東北也有類似問題
國軍不把兩支主力放在一起,在東北也大差不差。
新1軍和新6軍兩軍合體作戰,在東北是王炸存在。但自第二次四平戰役后,新一軍新六軍全部分散開,各顧一邊,甚至軍以下單位也往往分開作戰,導致優勢逐漸喪失,給了東北民主聯軍各個擊破的機會。
我們站在后見者的角度,自然知道這樣做不對,那為啥當年國軍要實施這種打法呢?
并不能以一個蠢字概括。主客觀層面都有問題。
主觀問題主要是派系斗爭,派系矛盾、互相掣肘、見不得別人好,是國民黨的政治痼疾。這一痼疾延伸到軍隊,將領們也有樣學樣,寧死貧道不死道友。以至于大家互相形成慣性認知,把有些本來只是純粹的軍事問題,也歸結到派系斗爭上。
比如龍鳳戰役。胡璉抵擋劉伯承猛攻時,連續急電讓邱清泉來救。邱、胡兩部有線電話被炸斷,胡璉不顧泄露情報的危險,用無線電報話機和邱清泉通話,要他發兵增援。邱清泉指責胡璉膽小,不配當黃埔軍校的學生。胡璉則大罵邱清泉自私,保存實力。陳誠聞訊,怕自己的起家部隊有失,也連連忙能過徐州陸總打電報強令邱清泉增援,他也認為邱是保存實力。
其實我們對比一下參戰將領的回憶不能發現,整11師雖然處處受攻,但很多地方都是劉伯承的疑兵之計,參戰兵力畢竟不多,不能做到處處上主力,后來整11師打著打著也發現了。
邱清泉雖然有不救友軍的惡習,但第5軍并非假打,也在真打。胡璉指責邱清泉為何只用45師打,而把96師控制著不動。這一點未免求全責備,第5軍處于攻勢狀態,急切之間并不能判明對面有多少兵力,控制一定預備隊是應有之義——當然邱清泉留的預備隊有點多,并不能完全歸因于派系成見。
上下各級將領,都以派系利益為先。兩支實力伯仲相侔的部隊搭配起來,大眼瞪小眼互相不服氣,不太容易打好。若是精銳主力搭配二流部隊,就算二流部隊有怨氣也得忍著,大家一起供著精銳主力打,靠絕對實力差來約束派系偏見,算得是一種犧牲整體戰斗力換取減少內耗的不是辦法的辦法。
客觀層面,即國軍的軍事戰略,不重打擊敵之有生力量,而重攻城奪地。其黨治渙散、基層組織垮弱至于無法掌握鄉村,這是政治層面的問題,本文不多論。延及軍事,政權既無法下鄉,只能靠軍隊來打,也是不得不然。
設若1947年下半年,國軍仍保持精銳主力組團進攻,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追著華野中野主力打,局面又是一個模樣。
比如華野七月分兵后,事實上給國軍造成了各個擊破的機會。但國軍也跟著分兵,邱清泉等部兵力與挺進豫皖蘇的華野西兵團糾纏,范漢杰又率膠東兵團打許譚兵團。如果置膠東于不顧,把全部主力調到豫皖蘇追著粟裕打,不給粟裕挺進豫皖蘇建立廣大根據地的機會,即使無法打掉華野主力,至少破壞根據地生存、限制華野主力規模甚至吃掉幾個縱隊,當能奏效。
國軍決策層觀念形成定勢,觀念之改最難,哪怕到了淮海戰役前夕,國軍終于從攻城奪地觀念中稍有更改,組建了超地域的主力兵團,其戰略方案仍是以保衛大城市為依歸,怎能與解放軍靈活高效的打法相比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