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原國民黨軍第七兵團司令官區壽年獲釋,受其影響,原該兵團下轄的整編七十五師師長沈澄年也獲得了釋放。
區壽年之所以獲釋,原因在于舅舅蔡廷鍇求情。
蔡廷鍇是民革創始人之一,早年參加過南昌起義,后率部脫離,因福建事變被蔣解除兵權,閑居家鄉桂林,抗戰勝利后,致力于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的政治斗爭,建國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相比之下,沈澄年的情況就特殊很多。
沈澄年是1946年出任整編七十五師師長,參與過對解放軍作戰,按說應該作為戰犯被關押,但沈澄年很快就獲釋,并出任華北軍政大學戰術主任教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戰術組長等職。
在眾多被俘的國民黨軍將領中,沈澄年的經歷算是極少數的。
一
區壽年的軍事生涯和他舅舅蔡廷鍇脫不開關系,兩人都是粵系出身,而且區壽年當年也隨蔡廷鍇一起參加過南昌起義,之后一直在十九路軍任職。
1933年年底福建事變以后,十九路軍就被蔣介石分化瓦解了,蔡廷鍇也于1940年被蔣解除了兵權,區壽年則是在桂系任職,長期處于坐冷板凳的狀態。
區壽年在抗戰勝利后之所以還留在軍中,主要還是為舅舅蔡廷鍇考慮。
1946年,蔡廷鍇與李濟深在廣州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當時就拉攏區壽年,但區壽年卻對蔡廷鍇說:
“我與你不同,你是名人,我是帶兵的,不懂搞政治,幫不上忙。不如我留在軍隊,你隨時調遣我,這樣我還可以掌握住一支部隊來幫你。”
有關沈澄年,其實如今我們能看到的資料非常少,但他是正經八百的黃埔五期畢業,又是浙江余姚人,很符合蔣用人的原則,所以他實際上應該算嫡系出身。
不過,沈澄年后來并未在蔣的嫡系部隊中任職。
1926年北伐期間,原屬孫傳芳“五省聯軍”的浙江陸軍第三師投靠北伐軍,隨即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原該師下轄的兩個旅編為兩個師,為第一師、第二師。
沈澄年任浙軍第二師見習排長,不久后轉正,逐漸升任連長、營長。
當然,浙軍改編過來的部隊雖然不如蔣介石親自操刀組建起來的部隊,但浙軍后來慢慢的也就嫡系化了。該軍后來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在上海大肆屠殺共產黨人以及革命群眾。
1928年8月,根據國民革命軍“軍事整理案”要求,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就被取消了番號,全軍縮編為一個師,即國民革命軍第六師。
沈澄年從浙江保安第二旅調回第六師任教導團團長。
抗戰爆發后,國民黨軍以第六師為基礎,成立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五軍(該軍成立之初僅轄一個師),沈澄年任該軍補充第一旅副旅長、旅長,不久后升任第六師副師長、師長。
整個抗戰時期,沈澄年憑借戰功得以升遷,但自始至終也沒有離開過七十五軍,至1943年時已經升任該軍副軍長。
1946年2月,全軍整編,七十五軍改稱整編七十五師,彭位仁任師長、沈澄年任副師長,同年九月,沈澄年繼任師長。
國民革命軍七十五軍原本就是浙軍出身,所部軍師級將領包括絕大多數士兵都是浙江籍出身,抗戰時期該軍打滿全場,功勛赫赫。
二
要細細探究起來,沈澄年與區壽年其實無交集。
不過,因為一個出乎意料的任命,使得他們兩人聯系在一起。
1945年10月,抗戰勝利后,國民黨當局陸續設立了首批八個綏靖區,其中第六綏靖區是以駐宜昌的國民黨軍第二十六集團軍,該集團軍總司令周嵒任綏靖區司令。
周嵒是浙軍出身,抗戰時期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五軍成立,他是首任軍長兼第六師師長,是沈澄年的直接上級。
1941年3月國民黨當局調整戰區劃分,周嵒升任第六戰區第二十六集團軍,該集團軍下轄七十五軍、三十二軍。
國民黨當局成立第六綏靖區,周嵒即奉令參與了對中原解放區的圍剿,中原突圍以后,繼續圍剿鄂豫陜游擊區。
整編七十五師當時就在周嵒指揮下,持續與我軍作戰。
1946年9月,沈澄年出任整編七十五師師長后,該師被從湖北調到了河南,改隸徐州綏靖公署的整編第27軍,參加魯西南戰役。
有意思的是,區壽年當時正任第六綏靖區副司令。
1937年抗戰爆發后,蔣介石將原屬于十九路軍的三個師縮編為一個師,并余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五路軍176師(該部屬桂系),并把在德國學習軍事的區壽年叫回來,命他出任該師師長。
區壽年在桂系最初日子還算過的不錯,后來還因功升任四十八軍軍長,然而在廖磊病逝以后,區壽年備受李品仙排擠,不久之后又被蔣介石以“包庇共產黨”罪名入獄,最終離開桂系赴陸大學習。
1943年,區壽年被啟用,出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集團軍副司令,但該部屬周嵒,區壽年根本就插不上話。
當時,葉挺被軟禁在恩施,區壽年有事沒事還去探望,兩人以打牌度日。
抗戰勝利后,駐宜昌的國民黨軍第二十六集團軍改編為第六綏靖區,區壽年就出任了第六綏靖區副司令。當然,也基本上是處于坐冷板凳的狀態,偶爾能指揮為數不多的兵力與我軍作戰。
1948年6月,第六綏靖區改編為國民黨軍第七兵團,本來周嵒應該出任該兵團司令,但周嵒當時已經55歲,因此國民黨當局綜合考慮后,選擇了更年輕的區壽年(當時46歲)出任兵團司令。
恰好此時,沈澄年所率領的整編七十五師也從魯西南調回,劃歸第七兵團建制。
沈澄年所率領的整編七十五師劃歸區壽年后,在當時還引起了邱清泉的不快。
三
1946年9月,沈澄年率領的整編七十五師改隸徐州綏靖公署后,即被劃入整編二十七軍下轄,該軍軍長為王敬久。
恰好在這個時間段里,邱清泉的第五軍也在王敬久下轄。
之所以要這么安排,主要是因為當時邱清泉與胡璉關系不睦。
定陶戰役后不久,王敬久指揮邱清泉、胡璉兩個整編師由成武進攻定陶菏澤,其中左翼由邱清泉指揮第5軍從菏澤沿菏(澤)巨(野)公路東進,右翼是胡璉指揮整編第11師,沿洙水河南岸一路東進,企圖打通菏(澤)濟(寧)公路,吞掉冀魯豫解放區。
當時,邱清泉志得意滿,自詡解放軍是“逢五不戰”,因此志得意滿,但萬萬沒想到,時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的劉伯承已經選定了要拿胡璉、邱清泉開刀。
1946年9月29日,劉鄧首長下達了《巨野戰役基本命令》。我軍初步決心是待敵第5軍進至龍堌集地區或整編第11師進至李家堂、大義集地區時,尋機于運動中殲敵第5軍的一部(1個師或以上)或整編第11師的一部(1個旅或以上)。
此一戰,胡璉的整編十一師被圍在張鳳集,被打得膽戰心驚,邱清泉的第五軍則是被阻于龍堌集動彈不得。
據說在戰后,邱清泉與胡璉鬧了矛盾,南京國防部就把沈澄年的整編七十五師調來,把胡璉的整編十一師給調走了。
1947年2月,王敬久升任第二兵團司令官,第五軍、整編七十五師仍然在其下轄。
應該指出的是,國民黨當局在山東戰場上就只有三個機動兵團。王敬久兵團即是其一。
邱清泉、沈澄年兩人同在一個指揮系統下,一開始相處得也很不錯,但是后來也出了問題。
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威脅國民黨當局統治中心,邱清泉率整編第五軍奉調后撤西援,并渡過黃河駐扎在魯西南地區。
邱清泉過河以后,沈澄年率部駐扎曹縣至定陶一線,保護第五軍的后勤補給線。
當時南京國防部通過情報得知,稱微山湖地區(山東濟寧)發現了解放軍(其實可能是游擊隊之類的,畢竟鐵道游擊隊活躍在那兒),就下令調沈澄年回防。
嚴格意義上講,當時沈澄年所部是歸邱清泉下轄的,國防部調兵理論上要先經過邱清泉,沈澄年當時也是這么想,于是也沒有通知邱清泉。
等到邱清泉察覺異常,派熊笑三去視察時,沈澄年部早就撤得無影無蹤了。
邱清泉一氣之下,就向南京國防部告了一狀,稱沈澄年擅自調動部隊,但沈澄年手中有國防部的電令,所以此事后來不了了之。
邱清泉是記恨上了沈澄年,可是沈澄年自己也委屈。
1948年6月,華東野戰軍發起豫東戰役,在打邱清泉兵團不得的情況下,轉而攻取開封。
蔣介石在南京聞聽開封有失,震怒異常,下令周邊各部隊火速馳援,沈澄年的整編七十五師調歸區壽年的第七兵團馳援開封。
當時華野鑒于周邊敵眾我寡,主動撤離開封,邱清泉在蔣嚴令下疾馳開封,本來沈澄年當時也隨大部隊馳援,但聽說邱清泉進了開封以后,也不進城,和邱清泉來了個不辭而別。
不過,令區壽年、沈澄年都沒有想到的是,急功冒進的邱清泉安然無恙,猶豫不前的他們卻遭到了華野圍攻。
為了把這二位拉出火海,邱清泉也是使出了吃奶的勁兒,但也沒能打進華野的包圍圈。
區壽年、沈澄年被我軍俘虜后,邱清泉看著烽煙滾滾的戰場,無不自得的說:
“老沈要是跟著我,豈能被包圍?”
不過,沈澄年到底比邱清泉命還好一些,被俘后沒被當成戰犯處理,一直活到了1979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