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市場的大部分視線集中于科技股時,不知不覺中,醫藥股跑出了一波不小的結構性行情。
從指數表現來看,盡管醫藥行業整體表現平平無奇——
截至5月9日,中證醫療指數從2021年起已連跌5年,今年下跌1.49%;
但其中,創新藥表現卻實在亮眼——
中證創新藥指數年內上漲4.85%,港股通創新藥更是大漲24.77%。
同樣,不少醫藥ETF和醫藥主題基金在年內表現優異,不乏今年以來漲幅超過30%甚至40%的醫藥主題基金。
比如長城醫藥產業精選、永贏醫藥創新智選、截至5月8日,這2只基金的年內漲幅均在40%以上。
創新藥ETF同樣漲勢洶洶,恒生創新藥ETF、港股創新藥ETF等漲幅也都接近30%。
投資報也特意篩選出三只涵蓋A股、港股創新藥的ETF以供大家選擇參考。
數據來源:Choice,截至2025.5.8,下同
160只醫藥基金年內正收益,
全部主動醫藥基金平均回報11.39%
總體來看,盡管今年醫藥行業整體指數表現仍未回正,但醫藥基金的情況已經頗有些否極泰來的意味。
數據來源:Choice,截至2025.5.8,下同
投資報統計顯示,截至5月8日,市場上177只醫藥主動基金,今年以來的平均收益率為11.39%;
其中,有160只年內獲正收益,占到總數的八五成以上;
獲40%以上收益的基金有2只,分別為長城醫藥產業精選和永贏醫藥創新智選;
獲30%以上收益的基金另有13只,
其中包括規模較大的中銀創新醫療、鵬華醫藥科技、平安醫療健康、易方達全球醫藥行業等。
此外,獲20%以上收益的基金還有16只,包括匯添富醫療服務、富國精準醫療等。
而負收益的基金中,僅有2只醫藥基金跌幅達雙位數,普遍跌幅不深。
醫藥基金規模回暖
但諸多基金份額出現下滑
醫藥基金久違的上漲,也帶來了規模的回暖。
基金一季報顯示,對比上年末,今年一季度,有124只醫藥基金規模有所增加;
其中,規模增幅較大的基金包括周思聰管理的平安醫療健康,年內獲32.07%的收益,一季度末規模增加到了20.77億元;
儲可凡、單林管理的永贏醫藥創新智選也迎來了較大幅度的凈申購,疊加年內40.32%的漲幅,這只基金從上年末僅有1.71億元的規模增長到了7.22億元。
但從整體份額的變化情況來看,
有不少持有人選擇了趁勢離場,而非逢低補倉。
有131只醫藥基金的份額,在一季度較之于上年末有所下降;
其中,遭凈贖回最多的有4只基金,包括趙蓓管理的工銀前沿醫療,吳興武管理的廣發醫藥健康等,即使上述2只基金凈值今年以來有不小的回升;
但在反彈后,不少基民還是選擇了見機離場。
“創新藥”+“港股”成關鍵詞
新晉2只百億規模醫藥ETF
再來看醫藥ETF的情況。
總體來講,今年的醫藥ETF表現同樣有所回暖。
62只醫藥相關ETF,截至5月8日,今年的平均漲跌幅為5.89%。
其中,34只ETF年內有所上漲,
漲幅最高的是恒生創新藥ETF,漲幅達29.23%;
另外,漲幅在20%及以上的也有14只,跟蹤的主要是港股通創新藥、恒生醫療保健指數。
相比之下,A股創新藥雖同樣有所上漲,
但跟蹤SHS創新藥的4只ETF,年內漲幅均在10%出頭,不及港股強勢。
此外,有27只醫藥ETF今年以來仍呈負收益,
這些ETF跟蹤的指數廣泛包含從中證醫療、醫療保健、300醫藥,到中證醫藥、醫療器械等各個子行業。
而含有“港股+創新藥”的ETF,顯然更受到投資者青睞。
多只跟蹤不同港股創新藥指數的ETF,在今年以來出現規模的顯著增加。
比如廣發港股創新藥ETF,這只ETF跟蹤中證香港創新藥指數,年內規模增加26.59億元;
跟蹤CS創新藥的銀華創新藥ETF也迎來了14.68億元的規模增長。
這使得規模過百億的醫藥ETF,也從去年末的3只增加到了5只——
除原有的華寶醫療ETF、易方達醫藥ETF、博時恒生醫療ETF外,又新增了銀華創新藥ETF、廣發港股創新藥ETF。
創新藥投資
可選的三只ETF
具體來看這兩只被更多投資人選擇的新晉百億醫藥ETF。
銀華創新藥ETF(159992)跟蹤的是中證創新藥產業指數(CS創新藥)。
跟蹤這只指數的ETF有7只,銀華這只ETF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只。
中證創新藥產業指數,是以市值排序選擇主營業務涉及創新藥研發的公司中的50家。
前十大成分股,分別是藥明康德、恒瑞醫藥、科倫藥業、華東醫藥、復星醫藥、百濟神州、長春高新、萬泰生物、康龍化成、人福醫藥。
超過千億市值的公司只有四家,即藥明康德、恒瑞醫藥、百濟神州、百利天恒。
絕大多數成份股的市值,在100億至500億這一區間。
只不過,CS創新藥選擇的公司全部來自滬深市場,對于港股的諸多創新藥企缺乏覆蓋。
對于這一點,另一只新晉百億醫藥ETF——廣發中證香港創新藥(QDII-ETF)(513120),就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
其跟蹤的,是中證香港創新藥指數,其成分股全部來自香港市場。
具體而言,這只指數是在香港市場中選取不超過50家主營業務涉及創新藥研發的上市公司,目前成分股數量為36只。
其成分股中,排名在前十大的分別是信達生物、百濟神州、藥明生物、康方生物、石藥集團、中國生物制藥、瀚森制藥、再鼎醫藥和三生制藥;
僅前十大成分股的權重加總就達到了72.05%——從這一點來講,中證香港創新藥指數的集中度極高。
要投資“港股”+“創新藥”,另一個可選項是匯添富旗下的港股通創新藥ETF(159570)。
這只ETF跟蹤的,是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以市值加權,目前共35只成分股。
數據來源:Choice,權重截至2025.5.8
前十大成分股分別為藥明生物、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康方生物、中國生物制藥、石藥集團、瀚森制藥、三生制藥、再鼎醫藥、聯邦制藥。
同樣,這只指數中大市值公司所占權重也較高,前十大重倉股的權重加總合計72.02%,與中證香港創新藥指數相當。
對于有意投資創新藥行業整體的投資者來說,
將這兩只港股創新藥ETF+銀華創新藥ETF共同配置,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中國創新藥行業也迎來了
自己的DeepSeek時刻
在基金此前披露的一季報中,明星醫藥基金經理多闡述了自己的最新觀點。
這其中,工銀基金趙蓓的“小作文”很長,觀點從行業整體到創新藥皆有,值得一讀:
“醫藥板塊在 2025 年一季度表現分化,創新藥和產業鏈板塊表現較好,其他子板塊表現相對平淡。
我們認為中國創新藥行業也迎來了自己的 DeepSeek 時刻:
國內創新藥企業的研發能力正在迅速與全球接軌,并在部分子領域取得全球優勢,獲得海外跨國藥企的認可,
行業近 2年掀起的license-out 熱潮就是這一產業趨勢的具體體現……
醫藥行業估值經歷連續四年收縮,
負面預期已經充分反映,部分公司估值處于合理甚至低估水平,長周期維度有望獲得和業績增長匹配的收益。”
平安基金周思聰則更多從創新藥產業鏈出發:
“2025 年是商保政策元年,也是大批創新藥企業收入爆發式增長的起點,這兩個因素都是以往的創新藥投資所不具備的。
網絡上《關于完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意見》、《關于醫保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進一步優化藥品集采政策的方案(征求意見稿)》流出,
各類文件全文通讀下來,發現對創新藥的鼓勵支持力度非常大,
且不同于前幾次,這次非常實際具體,在商保、入院、定價方面都給出了非常好的鼓勵政策,行業政策超出預期。
創新藥出海延續了前幾年高歌猛進的勢頭,一季度對外授權的數量、金額及全球的占比,均較去年同期繼續走高;
數據披露方面,今年上半年的學術大會上,全球最亮眼的數據70%左右都來自中國企業的貢獻,中國創新藥藥企集體閃耀全球。
業績方面,從一季度披露的2024年報來看,超預期和提前實現盈利的創新藥企業較多,企業盈利能力提升。”
- 結語-
投資報原創的稿件,有轉載需要的,請留言。
投資報發布的、未標原創的,可直接轉載,但需注明來源和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