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看見光明(ID:kjianguang)
在全球貿易體系遭遇單邊主義沖擊的關鍵時刻,中國與歐盟以建交50周年為契機,開啟了合作共贏的新篇章。
2024年以來,中歐貿易額突破7858億美元,雙向投資存量達2600億美元,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10萬列,成為連接亞歐的黃金通道。
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國在應對美國關稅霸凌時展現的戰略定力與制度優勢,為歐盟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
中國通過不談判、不妥協、不孤立成"三不"戰略功化解了美國的關稅壓力。
中國對美加征對等關稅至125%,限制稀土出口反制美國科技霸權,同時深化與歐盟、東盟、拉美等地區的合作。
這種"以多邊主義對沖單邊主義"的策略,使中國在2025年第一季度仍保持3.2%的經濟增長,而美國同期GDP卻萎縮0.3%,通脹率攀升至4.1%。
歐盟從中看到了"制度性對話"的價值。
中國在新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如華為5nm芯片量產、寧德時代歐洲電池廠投產,為歐盟擺脫對美依賴提供了現實可能。
2025年3月,中歐達成四方面共識:反對美國關稅霸凌、啟動市場準入磋商、開展電動汽車價格承諾談判、重啟貿易救濟對話機制。
這標志著中歐關系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塑造"。
例如,匈牙利車展上中國新能源跑車的亮相,不僅搶占歐洲高端市場,更推動歐盟加速綠色轉型。
德國大眾追加在華投資200億歐元,西門子在成都設立產業生態中心,丹麥丹佛斯在南京建成碳中和工廠,這些案例印證了中歐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面對美國"對等關稅"的步步緊逼,歐盟終于放棄幻想,采取"反制+談判"的雙軌策略。
5月8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對950億歐元美國進口產品啟動反制程序,涵蓋飛機、汽車、化工品等關鍵領域,并首次啟用"反脅迫工具"對美服務貿易加征關稅。
這一舉措直指美國經濟命脈,美國對歐盟服務貿易順差達1090億歐元,科技巨頭30%的利潤來自歐洲市場。
歐盟的反制策略呈現三大特點:針對共和黨票倉州的農產品的精準打擊。
依據《數字市場法》對蘋果、Meta開出7億歐元罰單的法律博弈、通過反脅迫工具限制美企參與歐盟公共采購的制度創新。
這種"軟硬兼施"的打法,既避免了與美國直接軍事對抗,又通過規則重構削弱美國霸權。
例如,歐盟推動《數字服務法》《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等立法,實質是在數字領域建立"歐洲標準",與美國爭奪全球治理話語權。
然而,歐盟內部并非鐵板一塊。
法國主張全面反擊,包括暫停對美投資;而愛爾蘭、意大利則擔憂升級沖突會損害自身經濟利益。
這種分歧在關稅談判中尤為明顯:歐盟提出工業品零關稅方案遭美國拒絕后,至今未獲美方明確談判方向。
但總體而言,歐盟已形成"團結反制"的共識——馮德萊恩明確表示,27個成員國將一致行動,保護經濟利益。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正在反噬美國自身。
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GDP萎縮0.3%,洛杉磯港貨運量同比下跌35%,沃爾瑪中國商品庫存僅剩30天供應量,波音股價累計下跌45%。
更嚴重的是,美國農民和軍工企業成為犧牲品。
中國從巴西進口的大豆同比增加1500萬噸,美國豆農損失慘重。稀土出口限制導致美國軍工企業被迫以3倍價格從黑市采購原料。
美國的單邊主義行徑引發國際社會集體反彈。
歐盟、東盟、拉美等主要經濟體聯合抵制美國關稅,在WTO框架下發起23起訴訟。
瑞士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指出,美國關稅政策不僅破壞全球產業鏈,更導致其自身經濟陷入"自我孤立"。
中國對7類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后,鏑、鋱等關鍵材料價格飆升3倍,直接影響F-35戰斗機等1000多個武器系統的生產。
美國國內政治壓力同樣加劇。
加州州長紐森起訴特朗普政府,12個州聯合指控關稅政策違憲,美國農民因大豆價格下跌陷入困境,制造業企業因成本上升被迫裁員。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報告顯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將導致美國損失200萬個就業崗位,進一步削弱其經濟競爭力。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本質上是對全球化的逆動,其失敗早已埋下伏筆。
歷史經驗表明,任何試圖通過關稅脅迫他國的行為,最終都將損害自身利益。
1930年美國《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引發全球貿易萎縮,導致大蕭條加劇。
2018年特朗普發動的貿易戰同樣以美國農業和制造業受損告終。
如今,特朗普重蹈覆轍,其關稅政策不僅未能實現"美國優先",反而加速了全球經濟格局的重構。
中國與歐盟的合作正是對單邊主義的有力回擊。
中歐解除相互交往限制、重啟投資協定談判,標志著雙方在反對美國霸權的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
這種合作不僅為全球經濟注入穩定性,更推動多邊主義成為國際秩序的主流。
正如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所言:"中歐合作是對全球化未來的投資,而美國的關稅政策正在將世界推向分裂。"
在這場全球經濟治理的博弈中,中國以"制度性開放"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同。
歐盟以"規則博弈"重塑戰略自主性,而美國則因單邊主義陷入孤立。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如同一場"零和游戲",最終將導致美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失勢。
當中國與歐盟攜手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時,美國的關稅霸權注定在歷史的洪流中潰敗。
中歐關系的質變,恰逢美國戰略擠壓形成的“推力”與中國市場機遇產生的“拉力”雙重作用。
面對美國在半導體、新能源等領域的“脫鉤斷鏈”,歐盟企業遭遇雙重困境:既受制于美方技術封鎖,又難以承受失去中國市場的代價。
這種結構性矛盾在電動汽車產業尤為突出,美國以“產能過剩”為由抵制中國車企,卻迫使歐盟在保護本土產業與維持對華供應鏈之間艱難權衡。
中國則以超大規模市場與產業鏈優勢,為歐盟提供戰略緩沖。
2025年中歐貿易額突破7858億美元,單日交易量相當于建交初期的全年規模,這種經濟共生關系已成為歐盟抵御美國壓力的“減震器”。
更具深意的是,中國主導的“文明共存”理念正在消解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霸權。
從敦煌壁畫與諾夫哥羅德古城的聯合修復,到數字絲綢之路與北極航道的協同開發,中歐合作正在創造超越“中心-邊緣”范式的新型文明互鑒模式。
中歐戰略協作的本質,是對單極霸權體系的系統性修正。
當歐盟將金磚機制擴容、非美元結算體系構建納入戰略選項,當中國支持歐盟啟用“反脅迫”機制對抗美國長臂管轄,這種跨文明、跨制度合作已突破傳統地緣政治框架。
其核心邏輯在于:通過規則創新重塑全球治理權力結構。
上合組織與金磚國家的功能拓展稀釋了G7的議程壟斷,本幣結算體系動搖了美元霸權的根基,數字主權聯盟則開辟了技術治理的新戰場。
這種合作模式的特殊性在于其“非對抗性”與“建設性”雙重特質。
既不像冷戰同盟那樣制造陣營對立,又能實質性制衡單邊主義。
正如中歐在WTO共同起訴美國鋼鋁關稅的歷史性合作所示,雙方正在將多邊主義原則轉化為制度性權力。
2025年擬議中的中歐數字治理聯合框架與氣候金融聯盟,更預示著全球公共產品供給模式的革新。
歐盟的戰略覺醒,本質上是全球南方崛起的歐洲映照。
當德國總理帶領商界代表團密集訪華、法國推動建立“第三方市場合作基金”,這些行動揭示了一個根本性轉變。
西方內部開始承認,21世紀的全球穩定離不開與非西方力量的平等協商。
中歐攜手書寫的,不僅是經貿關系的重塑史詩,更是文明對話的范式革命。
不同制度文明不再被簡化為“民主與威權”的二元對立,而是作為多樣化的治理實驗平等共存這種超越意識形態桎梏的戰略智慧。
或許正是人類破解“修昔底德陷阱”的真正密鑰。
對話作者請添加微信:Vjiluju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