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重慶大學的大四學生劉某喬,發表14篇高質量SCI論文(1區5篇、2區9篇)以及獲得14項發明專利(3項國家發明專利)引起熱議,登上微博熱搜。
根據文章的獲獎人員信息,劉某喬為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2021級學生。曾獲“微瑞杯”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創新設計大賽西南賽區一等獎。
查詢公開資料顯示,劉某喬已發表14篇SCI論文,覆蓋化學工程、材料科學等領域,其中5 篇發表于一區期刊(影響因子>10),9篇為二區期刊,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項。專利涉及新型催化劑制備、環保材料研發等方向。
該校化學化工學院官網顯示,劉某喬參與的科研項目均由國家級實驗室支持,其導師團隊近三年累計獲得科研經費超 2000 萬元。
有網友表示,“如果想大一開始就發14篇SCI,那么,7個學期,每個學期要發表2篇SCI。除去本科學習外,可能所有的時間都要在做實驗積累數據分析數據。畢竟,這是化學工程領域,是數據說話不能張口就來。
而且,第一篇論文投出去以后,要馬不停蹄投入第二篇論文寫作;第二篇投稿后,不管錄用與否,要馬上啟動第三篇寫作......如此才有可能在本科7個學期里完成14篇論文。”
僅就論文質量和數量而言,劉某喬的成果可以說已經超越很多高校教師。
如此高產高質,劉某喬的表現堪稱“天才”,讓人不免好奇,這個“天才”到底是如何養成的?
針對大家的疑問,紅星新聞記者以劉某喬姓名作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檢索之后有了更驚人的發現——自2016年11月8日到2023年6月2日,共計有14項發明專利的發明人中涵蓋劉某喬的名字,且申請人均涉及重慶大學。
耐人尋味的是,這14項發明專利的第一發明人均非劉某喬。除劉某喬之外,劉某華、劉某龍、陶某元三人均出現在14項專利發明人的名單中。記者在重慶大學官網看到,以上三人均系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發明專利的最早申請時間為2016年,彼時劉某喬尚在讀初中的年齡。
SCI論文方面,紅星新聞記者同樣以重慶大學、劉某喬姓名作為關鍵詞,在“ReseachGate”官網檢索看見,確有14篇來自重慶大學劉某喬的SCI論文發表,其中最新發布時間為2024年11月。
不過,在這14篇論文中,劉某喬也均非第一作者。而在多篇論文的作者列表里,也同樣出現了重大教授劉某華、劉某龍等。
針對劉某喬論文和發明專利引發的網絡關注,5月7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嘗試致電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辦公室、學院教務處以及該生年級輔導員辦公室電話,但均未獲得回應。此外,記者也多次嘗試撥打劉某華教授電話,但電話持續被掛斷。
與此同時,記者也致電了重慶大學黨委學工部,并就網友的疑問向接線人員反映。這名接線的工作人員表示:“已記錄相關情況,會如實向上級單位匯報。”至于其他情況則需聯系學校宣傳部門,記者撥打宣傳部門電話則未接通。
此外,紅星新聞記者搜索發現,根據重慶大學此前發布的一則講座信息介紹,劉某喬此前取得托福97分、GRE322分的成績,現已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哥倫比亞大學等學校的錄取通知。
不能排除劉某喬是“天才少年”,但目前,就常識來看,劉某喬沒有那么神乎其神,可能只是他周邊一些擁有學術資源的人,合力打造了這個“天才”。
劉某喬最早申請發明專利的時間為2016年,當時還在讀初中,由此開始的“學術生涯”和“發明之路”,與劉某喬之后的升學有沒有關聯?剛上大學,便開始在頂級期刊發表論文,劉某喬到底是“天才少年”,還是贏在起跑線上的“學二代”?
期待重慶大學的徹底調查,及時回應。
來源:科研大匠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