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原志愿軍60軍軍長韋杰逝世病逝,在彌留之際說道:“我認為,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180師失利,把棍子打在180師屁股上是不公道的……”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中,韋杰軍長是180師的上級,他為何這么說呢?
1914年,韋杰在廣西一個貧困的壯族農戶家庭中出生,早年加入當地的農民自衛隊,投身農民暴動,踏上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革命道路。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無數次生死考驗的韋杰,迎來榮耀時刻,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可在韋杰心中,始終有一道難以釋懷的陰影,那就是抗美援朝戰爭中180師的失利,這是他軍事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也是心中永遠的痛。
1950年,朝鮮戰爭驟然爆發,為確保國家安全,積極援助朝鮮人民抵抗美國的侵略,中國人民志愿軍接到命令,跨過鴨綠江,參與到這場抗美援朝的偉大斗爭中。當時,韋杰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60軍的軍長,親自率領部隊奔赴前線。
在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戰役中,60軍被賦予在楸谷里至大龍山地區的任務,深入到敵人的腹地,割裂美韓聯軍的聯系,牽制住包括陸戰1師在內的美軍精銳部隊。
戰爭局勢瞬息萬變,60軍麾下的179師和181師因戰略需要被臨時調往他處,這使得原本由三師共同承擔的作戰任務 ,幾乎全部壓在180師的肩上。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180師的戰士們卻滿懷豪情,踏上征途。
在北漢江的彼岸,他們成功占據戰略要地,發起夜間突襲,英勇行動成功地牽制美軍兩個師的兵力,為整個戰役的勝利創造有利條件。
隨著戰線的不斷擴展,180師開始面臨困境,補給線被敵人無情地切斷,糧食和彈藥變得日益稀缺。即便是在這樣的艱難條件下,180師的戰士們依然堅守陣地,毫不退縮。
可由于信息傳遞上的失誤,志愿軍司令部下達的撤退命令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執行,這導致180師在敵人的包圍中孤立無援。
在孤立無援且后勤補給匱乏的嚴峻形勢下,180師不幸落入美軍的重重包圍中,更為嚴峻的是,該師在行動過程中發現,原本預定的渡口已經無法使用。
為繼續執行任務,廣大戰士們不得不依靠臨時拉起的電線,冒著生命危險渡過漢江,許多英勇的戰士在冰冷的江水中獻出寶貴的生命。
好不容易渡過漢江后,180師又遭遇敵人的猛烈追擊,面對前有強敵、后有追兵的絕境,180師被迫采取分散突圍的策略。在突圍過程中,他們遭遇美軍更為猛烈的火力攻擊,最終還是未能避免被俘的厄運。
180師挫敗在志愿軍內部引起廣泛的重視,關于其失敗的原因,各方意見不一。有觀點認為,這是由于180師領導層的指揮失誤所致,另一種聲音則認為,這是由于志愿軍司令部、兵團與軍部之間的命令矛盾所引起的。
韋杰對此持有更為客觀和全面的看法,他認為,單純將180師的失利歸咎于他們自身是不公正的。在韋杰的回憶錄中,詳細列舉導致180師失利的七大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占據主導地位,多達五條,內部因素則僅占兩條。
韋杰指出,第五次戰役的初衷是積極的,在具體的作戰指揮上卻存在明顯的不足。戰役所設定的目標和任務遠遠超出志愿軍的實際作戰能力,導致兵力與火力被過度分散。
更為嚴重的是,通訊聯絡的不暢、后勤保障的薄弱、兵力部署的零散以及指揮體系的不嚴密等問題,都成為制約戰役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
韋杰在回顧時提到,180師的領導層在危機時刻顯得有些失措,指揮上也出現偏差。不過,他同時也對廣大干部戰士在戰斗中展現的勇敢精神給予高度評價。
韋杰認為,鑒于當時的極端情況,180師的挫敗幾乎是無法扭轉的,若能避免一些策略上的錯誤,那么損失或許能夠被進一步縮減。
1987年,韋杰因疾病離世,他生命的最后階段,仍念念不忘地為180師辯護,說道:“把棍子打在180師屁股上是不公道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