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理工科專業就業,即便是碩士,怕也會很難。很多人不大理解,為什么我會這么說。因為工作崗位的數量和崗位薪資的多少,從來都不是看學歷、專業、單位名氣,而是看一個詞叫供需。什么是供需呢?
我們同時來說,一個崗位值不值錢,一個崗位好不好找工作,說白了就是看有多少人想干,這個叫需求。然后,有多少單位在招,這個叫供給。如果一個崗位是10個人搶一個名額,那肯定卷,肯定挑人。
那如果一個崗位放了3個月都沒人投簡歷,那單位就得加工資、降門檻,甚至主動找人,對吧?這就叫供需關系的力量。說白了,就是稀缺不稀缺。再高學歷也白搭,夠稀缺,再低處也吃香。
為什么會出現和以前完全不一樣的供需關系呢?我們小時候,大人們都跟我們說,學理工吧,理工科好就業。那為啥以前理工科好就業呢?很簡單,供少需多嘛。那時候大學擴招剛開始,懂技術的人少。掌握一個編程、建模、硬件調試的技能,就能吃得上飯。
但現在都不一樣了,碩士越來越多,崗位沒增加,甚至很多研發崗都被AI、自動化給取代掉了。而另一邊,跟人打交道的崗位,比如銷售類崗位、運營類崗位,反而越來越缺人。為什么?
因為年輕人普遍社恐,怕溝通,怕得罪人。一看是要打電話、要談判、要扛業績的崗位,直接勸退。結果呢,崗位追著沒人投,企業急著找人,甚至開始帶薪培訓、包住,就求你起來。這就是所謂的供需反轉了。
舉一個很現實的例子,某大企業的課程顧問。你們現在看不上的課程顧問、咨詢師,這全是這類崗位。別看現在門檻低、起薪低,但我告訴你,一年后你能活下來的,不是靠學歷,而是靠誰扛得住壓力,誰能談得動人。這個時候,這些崗位就不是誰都能干的了,而是誰能留下來誰掙錢。
供需變化的本質是崗位特征在變、社會價值排序在變,甚至我們對體面的定義也在變。說得再深一點,就是國際局勢的變化正在改變崗位的結構。以前呢,咱們搞制造、搞出口,確實需要大量理工科人搞研發。但現在,中美關系緊張,外資撤離,大量研發環境被限制、卡脖子。國家要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的是能打通上下游、能跑業務、能推進協作的人。
這類人學歷不一定高,但一定得有執行力、懂人性、能溝通。說白了,崗位已經從閉門造車變成了能帶人跑項目。你再牛的技術,不落地、不轉化、不成交,那就扯淡了。
那我們該怎么看待這些就業崗位呢?
第一,不要迷信學歷必然值錢?,F在的崗位結構早就變了,不是高學歷崗位少,而是高學歷扎堆的地方供大于求了。
第二,看一個崗位值不值得做,不是看別人怎么看,而是看你能不能成為那1%的高手。你能成為頂級課程顧問,那你掙的就不比普通程序員少;你能成為頭部銷售,那你掙的可比鄰居還要多。
第三,要認清崗位含金量的核心判斷標準。比如說,這個崗位是剛需嗎?它有沒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爛的區別?它未來會被取代嗎?比如AI能不能干?它的結果是不是你自己能掌控的?很多你看不起的銷售類、服務類崗位,其實全都符合這類標準。
最后,我留一個問題給大家:你是更愿意靠學歷去賭一個名額有限、看點的高門檻崗位,還是愿意靠自己去磨練、跑業績,用可積累的方式去拿到結果?你自己想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