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個專業科教電影制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將車間的轟鳴、機床的轉動、工人的汗水逐幀轉化為銀幕上的聲光記錄。這些被稱為“工業科教片”的新類型電影,記錄了新中國紅色工業文明的蓬勃景象,訴說著一個覺醒民族對現代化的執著求索。
引介轉化——
1956年,一部名為《沖天爐出鐵槽加氧》的工業科教片在全國工廠巡回放映。影片中,蘇聯專家手執氧槍,向鐵水槽注入氧氣,熾熱的鐵水瞬間翻騰如沸……
不久,當《平爐吹氧煉鋼》的鏡頭對準上海第三鋼鐵廠時,更多本土化的技術創新細節得到展現。影片用遠近切換的鏡頭捕捉氧槍噴射的烈焰和鋼水結晶的過程,用黑白動畫解析氧氣加速碳氧反應的原理。工人通過影像直觀理解了“為什么吹氧能煉出好鋼”,生產效率隨之提升。
此外,《車床改裝螺紋磨床》記錄了上海水泵廠將廢舊車床改造為精密螺紋磨床的全過程,《小模數齒輪滾刀鏟磨機》展現了上海安亭儀表廠工人用自行改裝的新銑床打磨出高精度齒輪刀具的事跡。透過電影膠片,新中國工業戰線上的“一厘錢精神”傳播至大江南北。
生產動員——
上世紀60年代,新華社在一篇報道中稱贊上??茖W教育電影制片廠“突出政治,努力提高影片的思想性和戰斗力,取得成就”。在《鍵槽拉床》中,旁白重點強調“社會主義協作精神”——上海第一水泵廠全力攻克葉輪鍵槽加工難題之際,兄弟單位不僅送來圖紙,還派來老師傅參與會戰。
這一時期,上??茖W教育電影制片廠攝制隊“速度快、干勁大”?!豆P夾連沖機》記錄了上海制筆零件二廠短期內完成設備革新、“使勞動生產率提高七倍多”的情況,構成充滿革命激情的影像風格。如果再與《襪機革新》中的上海公益電機針織廠“用60年前的舊機器生產出了60年代的新產品”相互映照,無不透露出社會主義工業化當時的景象。
工業美學——
在技術敘事之外,上??茖W教育電影制片廠的鏡頭始終對準“人”。在《電火花加工》中,工人利用最新工藝的電火花加工機床,制造各種硬質合金模具。影片刻意放大的特寫鏡頭——工人的靈巧雙手與精密機床之間的對比,演繹著“掌握技術、改造世界”的底層邏輯。
《鎢鋼鋸條再生》用一段歡快的鏡頭,揭示上海新豐電器廠的工人師傅用自制磨齒機讓廢棄鋸條“回生再用”的奧妙。旁白還用生活化的比喻,解釋這般工藝就像給鋸條“鑲上新牙”。這種將復雜工藝“翻譯”為大眾語言的科普努力,化解了技術與群眾之間的隔閡。當觀眾由衷感受工業之美、勞動光榮之時,社會主義工業化便進一步成為一代代中國人不懈追求的現代化審美對象。
(作者: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黨委辦公室主任、副研究員 高錫文)
原標題:《學林隨筆|傳播至大江南北的“一厘錢精神”》
欄目主編:王珍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圖片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高錫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