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第15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科技單元暨中國科學技術館特效電影展映活動中,科學電影《深潛10909》展映現場。王文潔 攝
馬里亞納海溝深處,“奮斗者”號的探照燈刺破黑暗,照亮這只正在下潛的“大魚”。艙內顯示屏的數值不停跳動“9987m-9988m……10000m……”,“準備拋載,三、二、一,拋!”“奮斗者”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這是科學電影《深潛10909》里的一幕。
4月26日,第15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科技單元(以下簡稱“北影節科技單元”)暨中國科學技術館特效電影展映活動中,科學電影《深潛10909》與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50部精選影片共同亮相。廣東科學中心、西藏自然博物館等全國22家科普場館參與展映,為公眾帶來一場光影科普盛宴。
創作者說
歷時4年打磨,100多個單位參與
《深潛10909》由中國科學院出品制作,講述了“奮斗者”號研制與下潛的艱辛歷程。
中國科學院文聯主席、《深潛10909》總策劃與出品人劉劍介紹說,《深潛10909》是中國科學院“科技脊梁”系列影片之一,歷時4年打磨,100多個單位參與。主創團隊頂住巨大壓力,克服重重困難,下潛至萬米海底拍攝,真實再現了“奮斗者”號的下潛過程。
行業困境
科學電影供給機制不完善
《深潛10909》是中國科學電影的一個縮影。
如今,觀眾走進科技館的巨幕影院,常被影片中的深海奇觀或宇宙奧秘所震撼。殊不知,這些科學影片背后正上演著一場“供血系統”的博弈。
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周忠和指出,目前,為科教場館實時供應新片的常態化機制尚未形成。
此外,目前,科普場館影院與商業院線未打通,各科普場館之間資源共享機制尚未建立,“各吃各的飯”。
科普場館不得不“自力更生”或“買米下鍋”,即自制影片,或購買放映權。然而動輒數百萬的制作費用,對中國科技館、國家自然博物館等大館來說也不容易,絕大部分影片仍靠購買放映權。
但“購片賬單”同樣沉重,每部影片每年需10萬至30萬元,而大多數場館每年經費只夠采買1-2部,不得不輪番播放舊片。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與影視融合專委會副主任林育智說,目前科教場館放映的科學電影絕大部分為進口片,國產片較少,影片質量與進口片還存在差距。“
如何破局
呼吁建立“科學院線”
如何破局?建立“科學院線”,組建統一的發行平臺與供片機制,成為共識。
愿望如何達成?專家紛紛支招。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理事、上海睿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營銷策劃總監林霞認為,科學電影重返院線需要政策支持,如引導院線在特定時段展映科學影片,為制作單位提供1∶1配套資金支持。
周忠和建議,加強科普場館與文化場館聯動,由具備放映條件的科普教育基地,及設有高格式影廳的電影院共同組建“科學院線”。同時,建立科普放映常態化機制,打造科普電影市場,建立發行平臺、統一供片機制,降低科學電影放映成本。
科普電影導演汪潔認為,建立“科學院線”離不開優秀科學電影作品。他的科普電影新片《尋秘自然:時間的形狀》正在點映階段,目前已經有十幾家影院主動聯系展映事宜,汪潔認為這是影院對電影作品有信心,好作品一定能在市場中殺出重圍。另外,他建議用政策加以引導,例如,教育部門向中小學生推薦的電影目錄上,可增加科學影片比例;對于展映科學電影的商業電影院線,可給與補貼或稅收優惠。
相關探索
破局曙光顯現
事實上,早在2019年,中國科技館就推出了相關措施——組建全國科幻科普電影放映聯盟、開展光影科學夢——科學家電影全國科普場館巡映。截至2024年,總計巡映影片61部,參與科普場館90家,展映4.47萬場,服務公眾120萬人次。
當然,這還遠遠不夠。好在破局曙光也已顯現。此前,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專門為服務中小學開發建設了“中影校園影視公益服務平臺”,集中采購影片入庫,供中小學點播。依托這一平臺,“校園院線”“科學院線”逐步建立。目前,全國約500家中小學通過該平臺點播影片,每部費用僅需100元,成本大大降低。北京科學中心作為試點單位加入影片點播,探索科普場館的片源新模式。
中國科學電影曾經歷繁榮發展期
什么是科學電影?科學電影始終與科學探索、科學考察與科學普及、教育等領域密切相關,在世界電影發展史中占據獨特地位。
因此,科學電影廣義上包括科普電影、科幻電影、科學家故事片,兼具科學性與藝術性,需科學工作者與電影人協同創作。
在中國,科學電影曾被稱為科學教育片。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科教片肩負著科普使命,被稱為“銀幕教授”。影片題材涉及農業科技、工業技術、文化教育等領域,作品《泥石流》堪稱典范——通過青年科考隊考察實踐,介紹西藏冰川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和條件。
這一時期的科教片還被譽為“電影的開場嘉賓”,在全國影院形成獨特的放映制度——正片放映前固定插播10分鐘左右的科教片。從城市影院到鄉村露天放映場,科教片深入百姓生活,走過了一段繁榮發展期。
20世紀90年代,國外電影進入中國影院,好萊塢特效電影《侏羅紀公園》、BBC自然紀錄片《海洋》等吸引著觀眾,傳統科教片面臨嚴峻挑戰,在轉型中逐漸走向沒落。
轉折出現在新世紀中。2000年,科教片《宇宙與人》震動影壇,不僅票房超越了同期進口大片,更斬獲國內外大獎,成為現象級大片。
這為國人帶來了信心,為了打破國外影片的壟斷地位,2009年起,上海科技館、中國科技館等先后開始走自主創作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