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8月,政務院機構進行調整,成立第二機械工業部,統一管理包括兵工、航空、電子、坦克工業在內的常規國防工業。以 兵工總局為主體組成二機部第二局,劉鼎被任命為副部長兼二局 局長仍主管兵工;當時抗美援朝戰爭正緊張地進行,他更是夜以繼日地指揮戰備生產。
12月下旬,劉鼎突然遭到撤職查辦處分。
12 月25日,劉鼎接到政務院監察委員會主任劉景范的電話,說有重要事情和他談。他乘車前往,不到半小時就回到辦公室對秘書說: “我被撤職查辦了,你整理一下文件,準備移交。”
12月27日和29 日,用了兩個下午的時間,中共二機部機關黨委召開了座談會,座談對劉鼎所犯錯誤的認識。監察委員會魯廳長到會傳達了中央關 于給劉鼎撤職查辦處分的通知,主要原因是“對抗美援朝任務不負 責任”,“在執行兵工建設方針中表現有嚴重的消極思想,妨礙了兵 工建設”,“軍品質量問題”,以及官僚主義問題等,總之“問題很多, 相當嚴重。”
參加座談者多為與劉鼎共事多年的司局級干部,他們 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歷史時期談了自己對劉鼎的看法,主要還是 一些一般的缺點與錯誤。
12月28日,在中共二機部機關全體黨 員大會上,人事司長樊中黎向機關干部傳達了中央對劉鼎撤職查 辦處分的通知,內容與魯廳長傳達的基本一樣。那時,機關中傳 說:原來的決定更為嚴重,叫做“貽誤軍機,撤職查辦”,正式傳達 時,“貽誤軍機”四個字不見了。
自從接到劉景范的通知后,劉鼎在家中閉門思過達八個月之 久。關于他“犯錯誤”的問題,沒有任何領導找他談過話。
曾任重 工業部代部長的何長工對此也難以理解,他曾向有關方面提出異 議,并表示:“我是重工業部主要負責人,要處分應首先處分我。”
1953年4月6日,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發出了《關于劉鼎同志所犯 錯誤的處分決定》,給予劉鼎撤銷副部長職務、留黨察看兩年,工資 由7級降為11級的處分;4月16日,政務院發出了《關于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劉鼎同志所犯錯誤的通報》。
兩個文件的主要內容與先前口頭傳達的相同。
1953年是新中國成立后開始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即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也是兵器工業提前建設全面展開的一年。
兵工的建設規模甚大,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試制生產制式兵器18種 和幾十種配套的彈藥;
二是38個老廠的改擴建;
三是18個新兵工 廠的基本建設(占全國156項重點建設的11.5%)。
這樣大規模的試制、生產和基本建設,都是劉鼎參與規劃和組織,并經中共中央 批準后付諸實施的。但這一年他卻因“犯錯誤”而只能在家中默默地度過,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1953年秋,在中共中央對劉鼎作出處分決定后,中共二機部 黨組副書記張霖之找劉鼎談過兩次話,要他以部工程師的名譽出 來工作,勉勵他改正錯誤,大膽負責。但以后在實際待遇上,部、 局、研究所和工廠的職工均按部總工程師待之。
忍辱負重,深入基層 (1954~1957)
1954年,劉鼎恢復工作。他不計較個人得失,仍一如既往、全 身心地投入到軍工建設事業上。“無官一身輕”,從全面領導崗位 轉為科技工作,更有利于發揮他的夙愿。
首先,他集中精力,投身 到新產品試制中去。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他不辭辛苦,連續到 38個正在改擴建的老廠,了解新產品試制的進展情況。這些工廠 有些他曾經去過,但也有不少工廠他是第一次去。
如黑龍江省的 123廠、127廠等是重點改擴建項目,也是擔負重型火炮和大口徑炮彈試制的工廠。127廠正在試制仿蘇122毫米榴彈炮,123廠則 試制與之配套的122毫米榴彈和破甲彈,這在中國兵工歷史上是 從來沒有生產過的重型產品。他深入到車間、班組,與技術人員和 老工人共同研究解決試制中的疑難問題。工廠的領導大部分是老 兵工,對他都十分尊重;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們對他非常歡迎,都愿 意聽取他的意見,和他一起探討技術問題。
127廠在1954年10月 試制定型了122毫米榴彈炮,毛澤東在10月25日給工廠去信嘉 勉,信中指出:這對于建立我國的國防工業和增強國防力量都是一 個良好的開端。這對劉鼎也是一個很大的鼓舞。
沈陽五三工廠是 全國聞名的模范工廠,他到該廠蹲點,正值工廠進行生產技術改 造、試制新型槍彈之時,他和工廠領導、技術人員以及老工人們研 究技術改造方案,經過多次試驗,終于實現了槍彈生產的聯動化, 大大提高了自動化程度,使槍彈生產由年產3000萬發提高到5億 發。
劉鼎到重慶時,296廠、456廠這兩個國民黨統治時期最大的 兵工廠,正在試制仿蘇自動步槍和重機槍,為了使試制工作有計 劃、有步驟地展開,既要保證產品質量,又要提高工作效率,他們在 “平行作業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出“六試六定”的試制經驗。
從直接關系到產品質量的機器、刀具、夾具、樣板、材料、操作等六 個方面,在縱向上從投料到加工成型,在橫向上從部件到總裝,采 取“邊試邊定、六試六定、縱橫定型”的程序,按工序逐道逐項地試 制定型。這一先進的經驗,體現了“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作風和 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劉鼎對此給予表揚,并建議在全部范圍內 加以推廣。通過對工廠大規模的技術改造與新產品的試制定型, 296廠成為一個年產60萬支步槍的大型工廠。
從1954年到1957年,劉鼎把全部精力撲在新產品的試制工 作上。他幾乎走遍了所有承擔制式武器彈藥試制任務的兵工廠。
而且,在基層住的時間較長,不是跑馬看花,而是駐廠仔細“看花”, 他差不多每年都有一半以上時間是在工廠和研究所度過的。他既 抓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推廣應用,又注意總結基層實 踐中的新鮮經驗;對產品質量的監督和檢驗、建立標準化和計量檢 定系統、設備的計劃檢查和修理以及精密機床的維護修理等一系 列技術問題和管理問題都給予關注與指導。通過這幾年的工作, 劉鼎也從廣大干部、技術人員和工人中吸取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使 自己得到了提高。
1955年下半年,留黨察看兩年期滿,劉鼎被任命為二機部部長助理,1957年恢復副部長職務,仍然分管兵器工業。
軍民結合結碩果 (1957~1962)
1956年,兵器工業軍品制式化的任務已大部分完成,第一個 五年計劃規定的工業總產值提前一年零四個月達標,兵工生產能 力開始出現富余。
毛澤東在聽取二機部部長趙爾陸匯報時指出: 軍事工業要學會兩套本領,既能生產軍品,又能生產民品。1957 年3月,二機部召開企業領導干部會議,制定了“軍民結合、平戰結 合、以軍為主,寓軍于民”的方針,規劃和部署了民品生產的方向、 步驟和措施,號召廣大職工學會兩套本領,為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 貢獻。
同年4月,二機部成立民品辦公室,由劉鼎分工領導,并頒 發了《在和平時期發揮國防工業的生產能力,組織生產民用產品的 辦法》。兵器工業的民品生產發展迅速,到1957年底已初具規模, 民品產值達到1.39億元,占兵器工業總產值的19%。
1958年3月,國務院調整機構,將一機部、二機部和電機部合 并為一機部,劉鼎被任命為副部長,分工管兵器工業及民品生產。
他認真貫徹執行軍民結合的方針,多方面考慮如何發揮兵器工業 在技術和設備上的優勢,為發展國民經濟服務。劉鼎以其廣博的 知識和對全國重工業情況的了解,深入各兵工企業,指導并幫助工 廠選擇國家急需、又是社會上短線、缺門的民用產品。
兵器工業由 于先于其他工業開始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又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建 設的重點行業,技術基礎比較雄厚,有一批能工巧匠。因此,許多 兵工廠生產的民用產品填補了當時全國機械工業的空白。如247 廠生產的薄板軋鋼機、497廠生產的無砧座鍛錘,都屬于那時的空 白產品。
中國人口眾多,1958年已達7億多,要解決這么多人的吃飯 問題始終是國家的重大難題。唯一的辦法是把農業生產搞上去, 因而急需發展化肥生產。當時中國的化肥工業只有大連和南京的 兩座化肥廠,遠遠滿足不了需要。
進口化肥需要大量外匯,國家外 匯短缺,有困難;進口生產化肥的成套設備,一是需要更多的外匯, 二是還要受制于人。時任化工部化肥局局長的秦仲達找到劉鼎, 希望軍工部門能夠幫助制造化肥成套設備中的關鍵設備 大型 氣體壓縮機。
劉鼎經過仔細分析,認為127廠和724廠有可能接 受此項任務,于是介紹化肥局前往這兩個廠直接聯系。其實,兩個 廠并沒有能力加工大型氣體壓縮機機座的特大型機床,但它們擁 有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和老工人,經過工廠的認真研究,他們以 “螞蟻啃骨頭”的精神,用小機床加工出大設備,分別試制成功 1r266 型和2r266型兩種,一直依靠進口的大型氣體壓縮機,解決 了國家的急需,受到劉鼎的高度贊揚和化工部的熱烈歡迎。
直到 1992年,筆者到吉林化學工業公司和南京化學工業公司的化肥廠參觀,還發現這兩個兵工廠生產的大型氣體壓縮機共十幾臺仍在 正常運轉。
為了加速國民經濟的發展,打破國外的封鎖,提供冶金、機械、 化工、電力和國防等工業部門所急需的特大型鍛件,1958年5月, 根據富拉爾基重型機器廠(簡稱一重)的設備規模和技術條件,經 國家批準,一機部決定在一重增裝萬噸級鍛造水壓機。
水壓機的 制造任務,一機部黨組委托劉鼎組織領導,以沈陽重機廠和一重為 主,負責設計制造,并組織全國大協作,包括東北的大型兵工廠。 以上海江南造船廠為主,由沈鴻擔任總設計師,組織領 導另一臺萬噸級鍛造水壓機的制造,在各種媒體上曾作過廣泛的 宣傳報道;而劉鼎組織領導制造的這一臺更為正規的巨型水壓機卻從未作過只字報道。
當時世界上發達國家所擁有的萬噸級巨型水壓機也并不多,而中國卻同時制造兩臺,這確實是一曲自力更生 的凱歌,不僅在中國是一件大事,在世界上也是一件引人注目的 事。
劉鼎接受這一重大任務后,進行了充分的調查研究和必要的 準備工作。他先到一重和沈重,與設計人員進行座談討論,聽取他 們的意見;又到車間查看了它們所擁有的大型設備。之后,又到 127廠、724廠、哈爾濱三大動力廠等逐一進行調查了解。
為此,劉 鼎還專門到蘇聯去調查了解他們擁有的萬噸級水壓機情況,并和 蘇聯水壓機專家討論了中國自己設計制造的問題。在調查研究和 進行了一定的技術準備之后,確定這臺水壓機為1.26萬噸自由鍛 造水壓機,采用三缸、四柱、鑄鋼件組合梁結構。
根據東北地區機 械制造力量比較雄厚的條件,決定采用正規的生產方式制造。開 始時由沈陽重機廠設計制造,該廠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設計,并 鑄造出上、中、下三個橫梁的大鑄件。1959年下半年,一重的主要 生產車間已陸續建成投產,一機部決定將這臺水壓機的制造任務轉給一重。
在整個設計制造過程中,劉鼎親自安排任務,審定設計 方案,并多次帶人下廠,檢查進度,解決重大問題。對于重大問題, 他都要聽取有關技術人員和老工人的意見后才談自己的意見,因 而他作出的決策,都是比較切合實際的。立柱、橫梁和底座是水壓 機制造過程中的三個關鍵。
為了保證完成任務,工程技術人員發 揮聰明才智,將立柱分為三段,每段用88噸的鋼錠鍛造后,采用電 渣焊接而成;上、中、下三個橫梁用10個大型鑄鋼件通過機械方法 把合起來;底座中側部的鑄鋼件最大,重95噸,采用4包鋼水的辦 法,共145噸鋼水合澆而成。
這種工藝方法,在中國的鑄鍛工藝史 上是一個空前的創舉。這臺水壓機的制造任務于1962年完成,因 廠房沒有及時建成,直到1964年才投入生產。經過多年的生產使 用考驗,質量良好,其技術性能接近當時國外同類產品的水平。
直 到今天,這臺值得中國人自豪的12600噸鍛造水壓機仍然屹立在 富拉爾基重機廠,為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繼續作出重大貢獻。
劉鼎還負責組織設計制造了劉家峽水電站23萬和 3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機組為混流式,發電機采用了雙水內冷 技術,水輪機轉輪直徑5.5米,水頭100米,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水 輪發電機組,也是當時世界上大容量機組之一。劉鼎對大型發電 機采用雙水內冷技術的研究與試制工作,給予了具體的指導和幫 助。
在國防工業和機械工業合并組成一機部的時期,劉鼎所抓兵 器工業生產民品的工作,滲透著他對中共中央軍民結合方針的認 真貫徹,也滲透著他對中國機械工業在前進道路上所作出的重大 貢獻。軍民結合之花,結出了豐碩的果實,1960年兵器工業生產 民品達到高潮,民品產值達13.53億元,占同年兵器工業總產值的 74.9%。
1960年9月,國防工業從一機部中分出,成立第三機械工業 部,劉鼎被任命為副部長,分工主管科學技術工作。他受部黨組委 托,起草向中共中央的專題報告。報告分析和論述了中國國防工 業的技術水平與國外先進技術水平相比的十大差距,提出了一系 列建設性建議。如加強技術基礎建設,對精密機械加工、電子技 術、新工藝、新材料等給以重點扶持,狠抓科研以及大力培養技術 人才等。
1961年至1963年,他著手抓了兵器、坦克、航空、電子等行業 所有科研機構的充實和加強,并組織院、所、廠工藝部門先后推廣 了電解加工、電火花加工與切割、機夾刀具、組合夾具、金剛石工 具、滾壓加工、高能成型、鑄鍛件拼焊、振動光飾、噴丸強化等一大 批新工藝和新技術項目的應用。在兵器行業,例如,85毫米以下 的炮管和所有槍管的來復線都實現了電解加工的新工藝,大大節 約了工時,降低了成本。
獻身航空工業 (1963~1966)
1963年9月,三機部一分為三,分別成立三、五、六機部,劉鼎 被任命為新三機部(即航空工業部)常務副部長,中共三機部黨組 副書記。從此,劉鼎離開了他最熟悉的兵工行業,轉到航空工業戰 線。
由于大躍進“高指標”、“浮夸風”的惡果尚未徹底消除,航空工 業產品質量下滑的局面還沒有完全扭轉,三年未出整機,形勢十分 嚴峻。年逾花甲的劉鼎日夜操勞,嘔心瀝血,協助孫志遠部長抓質 量、抓技術、抓生產,在一兩年內硬是把批量生產的幾個飛機機種的質量抓了上去,實現殲-6型飛機優質達標過關,殲-7型飛機 試制成功,強-5型飛機解決了重大技術問題,為設計定型打下基礎,從而扭轉了航空工業的被動局面。
1965年1月,劉鼎兼任航空研究院院長,全面領導航空工業 的科研與技術發展。他十分重視基礎科學技術和應用技術的發 展,突出抓了發動機的高空試驗與飛機的科研試飛。他組織研究 院的有關人員認真消化和吸收殲-7型飛機的設計、試制工作經 驗,著手新一代殲-8型飛機的科研與設計,使航空工業逐步形成 比較完整的科研體系。
他高瞻遠矚、瞄準世界航空工業發展的先 進水平,找出中國航空工業的技術差距,制定技術發展政策,確定 科研攻關方向和具體的攻關項目。1965年,他就提出了把科研成 果轉化為商品、轉化為生產力的觀點,并在303研究所進行試點, 推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的管理辦法,取得顯著成效。
劉鼎十分重視科技情報工作,始終一貫地重視先進工藝的推 廣應用。在那閉關鎖國、信息阻塞的年代,他鼓勵情報技術人員, 時時注意觀察國外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發展動向,一經發現, 立即向國內介紹推廣。
在他的倡導下,航空工業制造出中國第一 臺數控線切割機床,解決了飛機發動機精密模具加工的難題。他 對電解加工工藝有較深的研究,到航空工業部工作后,立即把火炮 廠電解加工炮管膛線的工藝,推廣應用到噴氣發動機渦輪葉片的 加工,幾乎與國外同時取得成功,解決了飛機發動機制造中最困難 的環節。
在此基礎上,他又提出以電解加工為主,綜合采用新技 術,徹底革新發動機葉片加工工藝。取得成功后,又相繼在整體葉 輪、高溫空心渦輪葉片、大型機匣等關鍵零件上加以應用,使中國 的電解加工技術在當時處于世界的前列。
1965年,鄧小平視察沈 陽航空發動機廠時,看到電解加工的成果后,高興地稱贊:電解加工是個寶。
1964年,有人建議在航空工業鈑金沖壓鍛造工藝中推廣應用 火藥爆炸成型工藝,劉鼎以其深邃的火工知識,認識到這一建議的 合理性。他積極組織航空精密機械研究所與320廠合作攻關,終 于研制成功中國第一臺40噸米、以火藥為動力的高速模鍛錘,其 投資僅僅相當于同等級的水壓機的1/40~1/60。這種火藥模鍛錘 鍛造出合格的鈦合金渦輪盤鍛件,為鍛壓工藝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從而榮獲了國家一等發明獎。
320廠在這項科研的啟發下,研制 成功爆炸壓床,解決了常規工藝難以加工或缺少大型成型設備的 困難。此后,船舶工業、航天工業、電子工業也同時開展了爆炸成 型和爆炸焊接、爆炸復合材料等試驗,為國防工業生產解決了許多 技術關鍵。
劉鼎還曾在航空工業系統組織創建組合夾具的專業化生產廠, 其產品不僅滿足了航空工業內部的需要,而且打入了國際市場,遠 銷美、英、德、瑞典等國家,成為航空工業工具出口的支柱產品之一。
從革命根據地的人民兵工到建國后的國防工業,幾十年來,劉 鼎執著地推廣應用新工藝、新技術。幾十年的無數成果都凝結著 他這位多才多藝的技術專家的心血!他在中國兵器工業、航空工 業和機械工業中,的確稱得上知識廣博、有發明創造并且把技術專 家和領導者融為一體的不可多得的好領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