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取材于權威資料,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1950年10月8日,毛主席正式簽署組建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命令,同時,任命彭德懷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其實,早在6月朝鮮戰爭剛剛爆發后,中共中央就已經開始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并做好了保衛我國東北安全和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的準備。
進入7月份以來,先后超過25萬部隊集結在中朝邊境,組成了“東北邊防軍”,一邊保衛東北邊防安全,一邊積極進行備戰,時刻等待作戰命令。
當時,“東北邊防軍”都是身經百戰、作戰經驗豐富的作戰兵團。一旦最終決定了出國參戰,就必須要有一名在全軍頗具威名的司令掛帥。
最初,中央軍委首先考慮的人選就是粟裕將軍。粟裕在解放戰爭期間的表現有目共睹,特別是多次在敵強我弱的極端劣勢下,以少勝多,一舉扭轉了戰局。他的軍事指揮能力相當出色。
因此,當時在組建東北邊防軍時,毛主席采納了聶榮臻的建議,任命粟裕擔任東北邊防軍的司令員兼政委。
然而,這一時期,粟裕的身體卻亮起了紅燈。由于過去一段時間以來長期透支身體,晝夜不休,指揮作戰,粟裕患上了高血壓、腸胃病、頭疼等毛病。他的身體狀況已經不足以支撐他再次開展高強度的指揮工作。
毛主席在得知粟裕的身體狀況后,還曾安慰粟裕說:“放心療養,等到痊愈后再赴任也可以”。然而,隨著美軍的介入,朝鮮戰場的局勢很快便發生了變化,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可以說已經箭在弦上。而受身體所累,粟裕最終不得不退出了志愿軍司令員的考慮范圍內。
與此同時,毛主席開始考慮將這一重任交到林彪手上。這是毛主席出于多方面考慮所做出的決定。
首先,已經抽調的第一批準備入朝參戰的部隊,多出身四野,如果由林彪指揮,不需要有磨合的時間,可謂得心應手。其次,林彪對東北的情況十分熟悉,這是其他將領所不具備的一大優勢。最后,林彪的軍事能力毋庸置疑,尤其在大仗、惡仗中,更能發揮卓越的指揮才能。
然而,林彪最終也沒能領兵掛帥。一方面,林彪在抗美援朝此事上的態度還存在著疑慮,他認為美國軍隊在武器裝備、空中力量等方面占據著壓倒性優勢,加之美國還有原子彈,并多次威脅要向中國投放原子彈。另一方面,連年征戰也拖垮了林彪的身體,特別是他的頭疼病難受起來更是要命。
最終,毛主席在費了一番思量后,最終選定了當時主政大西北的彭德懷。
抗美援朝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仗,更是一場立國之戰。
作為軍事指揮員,首先就必須具備高于常人的戰略眼光,這樣才能夠在實際指揮作戰中做到足夠堅定,專心謀劃。很顯然,彭德懷在出兵朝鮮一事上的態度是一貫且堅定的。他曾直言: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等于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
正是因為他能夠在復雜的聲音和環境中始終保持清醒的判斷和堅定的態度,毛主席才更確定了由他掛帥。
另外,在過去的革命戰爭中,彭德懷立下無數戰功,在軍中威望頗高,他不僅具備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而且還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在當時可考慮的司令員人選中,他自然成為了繼粟裕和林彪之后的首選。
事實證明,彭德懷沒有讓毛主席失望。經過兩年多艱苦卓絕的戰斗,1953年7月28日,彭德懷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抗美援朝終于結束。
彭老總驕傲地指出:
“它(抗美援朝)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那么,在眾多解放軍高級將領中,為何只在粟裕、林彪和彭德懷三位將帥中考慮志愿軍司令員的人選呢?
其實,朝鮮戰爭爆發后,許多將領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參與到了這次抗美援朝的戰略決策和準備工作之中。
朱德、聶榮臻和羅榮桓等人就組建東北邊防軍做出的方案,獲得了毛主席的同意并迅速下令落實。這一時期,朱德還認真分析了美軍的作戰特點和戰略戰術,提出“作長期打算”的建議。此外,他還親自為即將入朝參戰的兵團作動員。
聶榮臻則準備起了龐大、復雜的志愿軍后勤保障事宜。從志愿軍訓練、集結,到武器裝備、物資運輸等,聶榮臻經常通宵達旦地開展工作,沒有睡過一個好覺。
羅榮桓則積極投入到了政治宣傳工作之中,組織赴朝慰問活動,開展戰俘管理等工作。通過開展各種政治工作鼓動志愿軍將士的戰斗精神。
至于劉伯承元帥沒能掛帥出征,跟他的軍事指揮能力沒有任何關系。
一方面,劉伯承年事已高,戰爭年代留下的傷病也嚴重影響了他的身體健康,在朝鮮戰爭這樣惡劣的環境中,他的身體早已不能夠勝任志愿軍司令員一職了。
另一方面,此時的劉伯承還負責著一項同樣重要的工作。作為解放軍中少有的出身軍校的將領,他的軍事素養、理論知識沒人能比。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培養更多優秀的軍事人才,中共中央決定建立一所專門院校。而這個重任則由劉伯承負責。
因此,朝鮮戰爭爆發后,劉伯承正忙于國內軍事教育事業。但他也并非毫不關心抗美援朝。
劉伯承深知,在現代化戰爭中,軍事人才是一個制勝因素。于是,他積極宣傳抗美援朝的偉大歷史意義,要求各部門及時整理志愿軍作戰的各種相關資料,將這些融入到日常教學工作中。與此同時,劉伯承還專門邀請從朝鮮戰爭前線回來的指揮員,在軍事學院舉辦作戰經驗會議,讓學員們能夠更真實地接近戰爭,從戰爭中學習。
這一時期,劉伯承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指揮員,為抗美援朝戰爭輸送了大批現代化軍事人才。而這些學院出身的干部,也在戰爭中得到了淬煉,積累了在現代化戰爭中作戰和指揮的寶貴經驗。
參考資料:學習時報、北京晚報、中國軍網、中國組織人事報、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世紀風采》2018年第12期《黨員文摘》《紅巖春秋》2020年第11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