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1944年7月初,羅斯福突然要求蔣介石,授予史迪威指揮全部中國軍隊的權力,使中美軍事合作關系達到一個新轉折點。
依照羅斯福說法,他提出這個極端要求只有一個動機,那就是要挽救中國免于全盤崩潰。
他說明:
雖然非常清楚蔣介石與史迪威之間的沖突,但是鑒于史迪威有超人的判斷力、組織和訓練才能,并在中國戰區建立了輝煌戰功,因此只有他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為了增加對蔣介石的壓力,羅斯福宣布即將擢升史迪威為陸軍上將,要求立即把史迪威從緬甸戰場召回,讓他指揮所有的中國軍隊,阻止敵軍前進。
一個盟邦領袖要求另一個盟邦拱手讓出它全部軍隊的指揮權,交由一個外國軍官來行使,這在世界史上的確超乎尋常。
1、冠冕堂皇的理由
美國學界似認為美國軍事領袖,是對全局深思熟慮后才慎重提出,絕非沖動魯莽。根據這個說法,羅斯福提出要求純粹是為了解救中國危急,而提出的時間則是緬甸戰局已經達到正常進展階段,可以允許史迪威把注意力轉移到拯救中國的艱巨工作上來,而中國的危機又到了最緊迫關頭,不容拖延。
有一位學者直截了當地說,美國參謀長聯席會拯救中國危機的方法,不是把美國軍隊送去中國解圍,而是把史迪威送去中國,讓他統領所有中國軍隊,并賦予全權啟發和指導中國的戰斗行動。史迪威本人記錄給人的印象也是他既無私念,又不曾暗中操作,只不過服從華盛頓上級的命令行事而已。簡言之,一旦史迪威在緬甸戰爭中勞苦功高地為勝利奠立了穩固根基后,便馬不停蹄地趕到中國戰場,承擔更為艱巨的軍事任務。這其中隱含的意義是,美國和史迪威本人對中國真可謂恩深義重。
的確,羅斯福提出要求之時,正是中國處于極端危急的狀態之下。日軍的“一號作戰”是日軍自1938年以來在中國境內發動的最大規模攻勢。它在1944年4月動員了將近50萬軍隊,從河南開封(第一期)渡過黃河,沿平漢鐵路南下,攻打湖南(第二期)和廣西(第三期)。中國軍隊無法阻擋敵人銳利攻勢,有些軍隊表現得無能,貪生怕死,極度可恥(河南守軍急速崩潰,并且被地方民團和土匪繳械,指揮官落荒而逃),有些軍隊卻能英勇犧牲,頑強抵抗,可歌可泣(湖南守軍,特別是方先覺的第十軍堅守衡陽40余日,城破時彈盡援絕,傷亡殆盡),但是終究無法阻攔敵軍進展。
6月,日軍開始威脅廣西和貴州,甚至可能進攻云南和四川。這些省份都是中國抗戰的最后根據地,是美國第十四航空隊對中國戰區地面作戰部隊進行戰術支持的基地,也是未來美國長程重轟炸機預備對日本進行戰略轟炸的基地,當然還是中國接受駝峰空運接濟物資的終點站。因此,如果日軍一旦占領這些省份,重慶政府勢將瓦解,而美國勢將無法在華進行軍事活動。毫無疑問,中國亟需美國施以援手。
然而羅斯福此時對蔣介石提出要求的真正原因,遠比他在電文中所稱的要復雜得多,甚至可能比他本人所知道的還要復雜得多,因為其中包含的隱情可能并非總統所能掌握。
誠然,羅斯福在1944年夏季知道中國軍隊節節挫敗,因此可能會主動提出某種相應措施。
但是有兩個其他因素對他產生重要影響:
一是副總統華萊士訪問中國后提出的嚴重警告,一是史迪威在印度和英國軍方相處得水火不容。就這二者而言,羅斯福當然充分了解前者的內容,但是未必體察后者的重要性。
2、華萊士訪華
美國副總統華萊士在1944年6月底訪問中國,曾和蔣介石多次長談,6月28日他在返國途中從印度向羅斯福提出警告,強調“一號作戰”對中國的破壞程度,要羅斯福作好心理準備,除非同盟國立即采取斷然行動,否則整個華中地區,包括美軍空軍基地,將于3至4周內陷入日軍手中,蔣介石政府將遭受空前的政治和經濟沖擊,中國將失去對同盟國的軍事價值。
華萊士指出,如果及時采取正確步驟,危機也可以變成轉機,讓一切能夠有新的開始。當談到解決方案時,華萊士完全無視于史迪威的存在,和他歷來在中國戰區推行的政策。華萊士告訴羅斯福說,此時需要的是一個才能優異的美國將軍,并把政治和軍事的權力同時委托于他一人。
華萊士明白指出,這個人絕對不應該是史迪威。因為蔣介石已經明白告訴華萊士,他無法信任史迪威,而華萊士在此次訪華行程中,也根本不愿安排和史迪威會面。他也不認為目前在中國戰區服務的任何其他美國將領,足以擔當此一重任。
華萊士心中的理想人選是:(1)可以贏得蔣介石的信任,可以向蔣介石作有關政治和作戰的建言;(2)有能力指揮在華的美國軍隊;(3)有能力提高中美兩國的軍事合作。
華萊士同時認為這位美國將軍在涉及政治問題時,必須有權直接和白宮保持聯絡。華萊士的建議是,羅斯福任命魏德邁將軍擔任此項職務。
華萊士是戰時訪華地位最高的美國領袖,親眼看到中國的危機,他的報告高度強調了中國局勢的嚴重性,以及中美軍事合作的必要性。但是他明確表示,史迪威無法擔當大任。還有一點該注意的是,雖然華萊士敦促羅斯福接受蔣介石的請求,派遣總統個人代表前赴中國,但是他卻并沒有主張這位美國軍官必須有權指揮中國軍隊。
3、英國人如何趕走史迪威?
與此同時,在幾千里以外,印度的另外一個發展每天都令馬歇爾頭痛不已,其根本原因就是史迪威在東南亞地區,已經到了無法立足的地步。回想蒙巴頓將軍初上任時,還曾力保史迪威在中國戰區的職位,但是不久卻發現自己愈來愈無法忍受史迪威的行事作風。馬歇爾心中非常清楚,過錯多半出在史迪威身上,因為他之前就曾經警告過史迪威,要小心處理和蒙巴頓的關系。但是史迪威不以為意,反而經常出口譏諷蒙巴頓。
早在開羅會議時,蒙巴頓已經想趕走史迪威,但遭到羅斯福拒絕。細算起來,此時離蒙巴頓在宋子文面前支持史迪威(10月)還不足兩個月,可是他已經悔不當初,自認判斷錯誤。但是蒙巴頓不是蔣介石,不會因為碰壁而就此罷手,反而是鍥而不舍。1944年6月11日,蒙巴頓回倫敦述職時,又向英國政府舊話重提。
到了6月22日,史迪威終于知道蒙巴頓真是想把他趕出東南亞戰區,并且已經向馬歇爾提出正式要求??墒羌幢闳绱?,史迪威本人似乎還沒感覺到事態的嚴重性。
不過對馬歇爾而言,蒙巴頓幾近最后通牒式的請求令他絞盡腦汁。東南亞戰區成立之初,馬歇爾自己就曾創下先例,把自己捆綁住了。當時丘吉爾提議要英國軍人道格拉斯元帥擔任第一任司令官,但是馬歇爾堅決反對,理由是道格拉斯明目張膽地聲稱他不喜歡美國人。最后英美兩國達成妥協,由蒙巴頓擔任司令官。現在輪到蒙巴頓用同樣理由來指責史迪威明目張膽不喜歡英國人,如果馬歇爾拒絕蒙巴頓的請求,無異于自打耳光。
可能是為了安慰史迪威,也可能是企圖叫批評史迪威的人閉嘴,軍部開始了將史迪威晉升為上將的作業程序。
1944年7月1日,馬歇爾的電報終于徹底改變了史迪威的心情。馬歇爾通知史迪威說,英國人確實不斷要求撤換史迪威,理由明白指出英國軍官們無法和史迪威合作,而史迪威又把全部時間和精力放在緬甸戰場,忽略了他對東南亞戰區司令部的責任。
不管馬歇爾如何努力抵制英國人壓力,他在6月底不得不承認無法再拖下去了,因此只好告訴史迪威,美國必須采取某種相應措施。事實上馬歇爾擔心的是,英國人根本不容許史迪威繼續在東南亞戰區保持任何職務,包括緬甸在內。簡單地說,英國人要史迪威從東南亞戰區地盤徹底掃地出門,而馬歇爾又必須在短期間給英國人一個明確答復。
可以想象的是,馬歇爾的處境相當困難,因為一位美國陸軍上將竟然被一個盟邦視為不受歡迎人物,而美國的陸軍參謀長必須趕緊替他另外找一份有體面的工作。蒙巴頓對史迪威的指責幾乎是中國抱怨的翻版,唯一的差別是蒙巴頓付諸行動,而蔣介石卻不斷承受內心煎熬,無法采取斷然措施。
4、史迪威的工作
正在此時,中國局勢當然也著實令馬歇爾擔憂。馬歇爾很清楚,史迪威從來沒有把心思放在中國戰區事務上。因此他努力摸索,企圖找出一個辦法,讓史迪威此時回心轉意,把精神貫注在中國戰區事務上。
馬歇爾在電報里語氣近乎賠小心地展開試探,征詢史迪威是否可以考慮回到中國戰場去產生一些正面影響。馬歇爾甚至坦白承認,他并不知道蔣介石是否會允許史迪威再度過問中國軍事。不過鑒于中國情況危急,他依然想聽聽史迪威的意見,以便能向羅斯福匯報。
馬歇爾電報的語氣和重點都非常明顯。他想聽聽史迪威意見,然而并不知道想聽何種意見,因為他自己心中并沒有譜。鑒于史迪威在過去歲月里,一直只關心緬甸叢林里的戰斗,對于中國戰區的發展并不熟悉,再鑒于史迪威即將被英國人踢出東南亞戰區,馬歇爾探索的重點是,史迪威能否回到中國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比如說,多花一點時間在重慶,更積極參與中國防務計劃,更關心美援物資的分配等等。換句話說,“去做出一點成就”。但是馬歇爾也有心理準備,蔣介石可能根本不歡迎史迪威回到中國。馬歇爾肯定還在摸索答案的過程中,因此他歡迎史迪威提出任何看法。
馬歇爾不得不回復英國人的最后通牒,因此只好向史迪威提出一些初步對策,那就是把打通緬甸路的計劃依然放在史迪威名下,但是實際指揮交由一個部下行使。史迪威則把主要精力轉到中國,致力于中國軍隊的重建和提供領導,同時在參謀長聯席會的指導之下控制駝峰空運。
從馬歇爾電文的文字和語氣里明顯可以看出,他絞盡腦汁是為了找辦法對付英國人的壓力,因為假如英國人不急,他將會樂意“拖下去”,而史迪威也可以繼續留在緬甸叢林里作戰。現在既然此路不通,最好的退路就是讓史迪威名義上仍舊保留緬甸職務,減少他對美援物資的直接控制權,然后回中國戰區履行他早已不聞不問的聯軍參謀長職權。
在電報結尾,馬歇爾知道他的建議將逼迫史迪威作出重大自我調整,因此充滿款意地邀請史迪威向他提供建議,并且懇求后者千萬不要因為這個情勢而怒火沖天。
從史迪威的角度來看,馬歇爾電報含義全然不同,并且令他痛苦不堪。因為他表示史迪威即將要失掉東南亞戰區副總司令官的尊貴頭銜,并且要交出辛苦兩年多才剛得到手的緬甸戰爭主導權。更糟糕的是,史迪威除了回中國戰區以外別無去處,而且即使回到中國戰區也只不過是作蔣介石的部屬,做那些他從來就不愿和不屑做的參謀工作,其中包括一些連馬歇爾自己也說不清楚的重整和領導中國軍隊的工作。
自1942年6月第一次緬甸戰爭失敗以來,史迪威最想要做的莫過于在緬甸叢林里擊敗日軍重振英名。5月初才好不容易把中國遠征軍逼進緬北戰場,而不到兩個月,他的這個指望眼看就要落空,他的痛苦可想而知。在過去歲月里,他一再忍受和英國人及中國人難以相處的折磨,為的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在緬甸戰場上揚眉吐氣。
但是現在恐怕不但得不到這份應有的滿足,而且還要眼睜睜地看到別人接收即將到手的戰功。更糟糕的是,馬歇爾建議的所有出路都逼他繼續與蔣介石共事,也不再有機會指揮一支大部隊打一場大仗。馬歇爾的提議,只能逼使沮喪不堪的史迪威,不得不在最短期間內想出一個可以轉敗為勝的奇招,因為英國人等不及要把他趕走了。
事情的演變是,史迪威使出了起死回生的奇招,把馬歇爾的雙重頭痛,轉變成他軍旅生涯中最令人目瞪口呆的神來之筆。馬歇爾的電報只是表示對中國戰局的憂心,要求史迪威予以關心。但是史迪威在24小時內所作的回復卻是,他既堅持要在緬甸戰爭中繼續產生一定的作用,也要得到中國戰區一切部隊的指揮權,主導中國對日戰爭。
無論用何種尺度來衡量,史迪威的想法都可謂出奇制勝,令人嘆為觀止。他側身閃開即將被英國踢出印度的奇恥大辱,提出的對策卻是意氣風發,凱旋回到重慶,領導中國軍民抗戰。
5、對中國事務的漠視
依常理設想,史迪威之所以有膽量自告奮勇地要指揮中國軍隊,必定是他除了高度關心中國的安危之外,還有一番宏圖,想要借著指揮權才能夠得以大展。這個想法是否正確?
1942年中期以后,蔣介石對史迪威的主要抱怨之一,就是他長期忽視聯軍參謀長職務。史迪威盡管強烈批評中國軍隊的種種缺點,但是多半屬于粗枝大葉的表相,對于這些缺點的深層來源,并沒有深入獨到的見解。事實上,他除了關心中國遠征軍事務之外,并不愿意花時間去了解中國部隊的復雜性。從1943年12月20日到1944年9月6日,在中國戰區遭受重大挫折的九個月期間內,史迪威待在中國戰區崗位上的時間總共只有四天。
而每當他把注意力轉移到中國戰區時,其結果又是傷害多于幫忙。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1944年4月12日,他突然發出指令,禁止陳納德直接和蔣介石來往,并規定今后所有交往必須通過史迪威的管道予以轉達。這個命令不切實際,因為陳納德和史迪威一樣,除了是(史迪威屬下的)美國第十四航空隊司令官之外,也是中華民國的空軍參謀長。再說,這個指令也沒道理,因為史迪威既是在華擁有多重身份,而堅持享有可以任意和蔣介石以及中國其他官員直接來往的權利,但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禁止陳納德以同樣方式履行他的職責。
偏偏事有湊巧,史迪威訂立新規矩之后剛過兩天,蔣介石就按照老習慣向陳納德咨詢一個技術問題,而陳納德也認為不得不趕緊提供答復。但是為了謹慎起見,特意先把答復送到史迪威在重慶的暫時辦公室,卻發現史迪威人在印度,而他的副手又在生病。陳納德不得已把答復直接呈交給蔣介石,這就引起史迪威大怒,在陳納德頭上扣上一大堆罪狀,包括不忠于長官、違背軍紀、走后門,甚至是公然侮辱長官和蔑視英美參謀首長聯席會權威等。
5月27日史迪威決定啟動軍紀處分程序,要求軍部免除陳納德第十四航空隊司令官職務。雖然史迪威的指控書被軍部不予置評地退回,但是這個動作肯定激怒蔣介石。因為陳納德是最能得到中國人普遍擁戴和贊佩的美國軍人,而且是過去四年來為中國抗戰出力最多的一位美國軍官。
這個案件也很可能讓蔣介石更加警惕,一旦史迪威正式獲得中國兵權,他的粗暴橫蠻作風不知將會如何變本加厲?
另外一個案例也發生在4月中旬。陳納德不斷請求史迪威批準使用庫存油料,以應付河南前線的危急戰況,協助中國步兵抵抗日軍機械化部隊。陳納德的空軍數量雖然只有日本的1/4,但是他并沒有要求更多的飛機,只要求更多的油料,增加現有飛機的升空作戰時間。須知日軍正因為能夠完全放心運用陸上和水上各種方式運送大量物資到前線,所以才敢在任何地點集結大量物資,準備攻擊而不怕遭到損失。
陳納德盡力想說服史迪威,這次“一號作戰”的性質和往常日軍攻勢大不相同。這次日軍不再有足夠的兵力,像以往那樣浪費在搶奪秋收糧食之上,而是想一鼓作氣徹底摧毀中國的抵抗意志,從而讓日本取得在亞洲大陸維持內線防御和補給的優勢。換言之,在陳納德眼中,“一號作戰”代表一個嶄新的威脅,性質和從前日軍的攻擊活動完全不同。
因此陳納德請求史迪威同意撥出更多物資,從事更多的空中戰斗。他在給史迪威的長信的最后一段,低聲下氣地說,他非常抱歉打擾史迪威,但是希望史迪威能夠同意他的請求。
陳納德的請求立即得到中緬印戰區副司令官索爾登將軍的支持,后者并向蒙巴頓建議(4月13日)把東南亞戰區前次抽調走的20架C-46運輸機,全數歸還第十四航空隊建制,作為支持之用。然而在中國戰區的美軍軍官都遵照史迪威旨意行事,結果陳納德等了一個多月還得不到答復,只好再度寫信給史迪威(5月29日),指出他的庫存量已經大幅降低,急需史迪威援助,以便摧毀日軍基地,切斷其補給線并對中國地面作戰部隊提供空軍支持。
對此要求史迪威依然無動于衷,蔣介石只好出面,緊急召喚史迪威飛返重慶協商,但是史迪威卻不加理睬,蔣介石怒火中燒到什么地步不難想象。他此時終于承認,他去年10月改變撤換史迪威的決定,是重大錯誤。
1944年春夏之際,日軍已經對中國進行大規??偣?,直接威脅到這些空軍基地,而這場戰爭卻并不是因為中美空軍的挑釁而引發的,史迪威卻依然對陳納德和蔣介石支持空軍的要求充耳不聞。
一個可怕的解釋,那就是馬歇爾是史迪威的同謀。
因為馬歇爾在1944年6月6日曾經發過一通電報告訴史迪威說,在1944年中期進行意大利半島作戰時,英美盟邦動用了7000架飛機,而德國只有200架飛機。但是馬歇爾特別叮囑史迪威,此項消息絕對不許向陳納德透露。顯然是避免陳納德據此要求增加對中國空軍的援助。這個動作不免令人產生一些聯想。
(1)同盟國和納粹國在意大利戰場的空軍比例是35:1,即使抽調500架飛機去滿足中國當時的全部需求,其比例依然是32.5:1,繼續保持絕對性優勢。
(2)美國軍方(史迪威)一再訓斥中國政府不可迷信空軍,然而在其他戰場卻盡全力去爭取絕對空中優勢,甚至不惜從中國戰區抽調飛機去滿足其他戰場的需要。而史迪威卻在同時指責中國政府貪得無厭,對于美國的慷慨援助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感恩。
這個現象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互相矛盾,其實不然。說白了,美國軍方和史迪威的說法只有針對中國戰區才有效,因為中國戰區在美國軍方的心目中根本沒有重要性。當然在此過程中,中國老百姓才是日軍鐵蹄下最大的遭難者。如果以上解釋果然成立的話,那么史迪威(美國軍方)的行為就只能令人發指了。
顯然,即使中國面臨崩潰,史迪威關心的也不是盡力挽回頹勢,而是在和蔣介石打交道時占取上風。也就是這種心理讓史迪威在6月中作出決定,中國的情況還不夠糟糕到需要他批準,動用儲存在成都倉庫中的美軍器材和油料。
從上述史實中不難看出,在1944年7月以前,史迪威極少關注中國戰區事務,并沒有發展出一套處理危機的獨到見解,而在其偶爾作出干預時,其結果只能對中國戰局造成更大的傷害。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