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美國的新戰略思想,也就是撇開中國戰區,從太平洋直接攻擊日本本土,在開羅會議時益加成形。會議前幾天,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吉爾伯島成功登陸(1943年11月20日)。下個目標是馬紹爾群島,因為此處的日本空軍和潛水艇基地,可以威脅澳洲和菲律賓的海上航線。
1、太平洋戰爭美國的戰略
在開羅會議上,羅斯福不但向丘吉爾的壓力低頭,取消孟加拉海域兩棲作戰,而且也否決了史迪威立即發動緬甸戰爭的要求。美國的立場是對中國軍隊繼續履行已經進入實施階段中的計劃,但是不會使用更多的租借法案資源去訓練更多的中國軍隊。
羅斯福此時的想法非常單純而且合乎邏輯:既然中國的戰略價值正在降低,那么緬甸戰爭的重要性也將隨而降低。因此美國對中國的援助相應減少,甚至不需要盡快打通緬甸路了。更有甚者,英美領袖在德黑蘭和斯大林交易,讓蘇聯紅軍承諾參加對日作戰,此一發展只能進一步降低中國的重要性。
只有在多日之后,羅斯福才放棄這種對緬甸和中國關系的單純直線思維,慢慢體會到軍部苦心,認識到對美國真正重要的,并不是緬甸和中國兩地的直接關系,而是它們與太平洋戰區之間的間接關系。
上述發展對中國的影響是:美國的大戰略思想既然已經把史迪威的陸軍訓練計劃擠壓成次要項目,那么緬甸戰爭也應該變成次要戰爭。最后在1944年5月3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向史迪威下達一個新指令,中緬印戰區應對西太平洋即將發動的作戰,給予空中支持,并指出此項空軍支持行動必然會減少駝峰空運,對中國陸軍的補給和支持。
緬甸戰爭是一個三國協同作戰計劃,但是對于同盟國而言,它在1943年底已經失去原先在1942年具有的高度戰略意義。因此對于羅斯福來說,戰爭的延期(或甚至取消)并不是一件會令他失望的大事,因此很樂意幫助丘吉爾獲得蔣介石對延期的同意。
然而上述戰略變化也制造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那就是,既然中國戰區重要性大幅減低,為什么史迪威還反而會增加壓力,逼迫蔣介石趕緊展開作戰?羅斯福又為什么在幾天之內會態度大變,轉而不遺余力支持史迪威呢?
2、美國態度大反轉的原因試分析
從遠征軍進入緬甸(1944年4月)到史迪威被召回(1944年10月)的這半年時間里,美軍在太平洋島嶼間遭遇了極為艱苦的戰斗。
瑪麗安那群島是太平洋中部地區的一個重要據點,其價值在于它可以用來作為對日本最后攻擊的集結區。塞班和迪尼安等島特別適合作為B-29重轟炸機的基地,可以直接對日本本土進行空襲。從1944年2月起,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大規模轟炸。即便如此,美國的跳島戰術仍然受到日本守軍頑強抵抗。
在攻打塞班島前后三周中(1944年6月15日~7月9日),美軍登陸71000兵力遭遇30000日本守軍頑抗。盡管美軍有強大海軍和空軍炮火協同攻擊,但在第一天就陣亡2000名士兵。戰役終結時統計,美軍傷亡16525人。至于日本守軍則幾乎全部陣亡,只有1000人幸存。隨后美軍進攻迪尼安島,情形雖然大為改善,但依然叫美軍心驚膽顫。7月24日美軍陸戰隊以40000士兵進攻,8月12日占領全島。美軍戰死317人,受傷1550人。日軍戰死5000人。
總而言之,從1943年后期開始,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感受的壓力急速增加,當時美國關心的焦點已不再是同盟國如何能夠幫助中國,而是中國如何幫助美國了。一旦美國產生了這種心態,無論中國怎樣抱怨和抗拒,都無法阻止美國讓緬甸戰爭和“一號作戰”同時發生的愿望。
“一號作戰”的確并非美國所能控制者。雖然它的確令蔣介石政府搖搖欲墜,但是客觀來說,也產生了幫助美國防止日軍增援太平洋戰場的效果。但是緬甸戰爭卻是美國所能控制的,它逼日本把大軍集中在緬甸戰場,可以防止日軍轉用于太平洋島嶼,幫忙美軍減少傷亡人數。
3、美國的企圖
這一連串發展也和史迪威態度的微妙轉變有關。從1942年7月到1943年底,史迪威的確盡其所能爭取英國、美國和中國,支持原始而大規模的緬甸戰爭方案。至于美國當時在太平洋地區發展出來的新戰略思想,史迪威大概沒有親身參與制定。但是照常理說,他是美國在亞洲大陸最高階軍事指揮官,對軍部戰略思想不至于一無所知。軍部也應該向他提供有關戰略發展的訊息。
因此,德黑蘭會議否決開羅會議中英美三國達成的協議后,史迪威的態度突然大變,他開始大力推銷縮小規模的緬北作戰構想。
換句話說,一直到1943年底前,史迪威都堅信原先的緬甸戰爭計劃是解決中國困境最有效的方案。但是到了1944年初,他卻放棄自己歷來的主張,變成美國新太平洋戰略的忠實執行者,盡其所能把中國最精銳部隊拉進緬甸戰場,全然不顧這個做法可能對中國產生的危害。也只有這樣,他想洗刷個人名譽的盤算才不致全盤落空。
純從軍事邏輯著眼,中國戰區的戰略價值既然降低,美國似乎更不需要爭取蔣介石在緬甸的合作。假如情況往這個方向發展,照理史迪威的心情應該感到輕松才對。
他從來把自己看成是蔣介石不合作態度的受害者,現在終于可以吐口惡氣告訴中國人說,別再為緬甸的事情糾纏不休了,因為美國已經找到更好的打敗日本的方法,從此之后再也無需忍受蔣介石的無理取鬧了。正因為理應如此,就讓人更是想不通,美國參謀長聯席會居然還會一如既往繼續支持緬甸戰爭。只是進一步思考之后,我們才終于看出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其實個中別有玄機。
李海海軍上將大概是美國軍事將領中,把這個矛盾說得最坦率的一個人。1943年12月5日,當他得知羅斯福已經通知蔣介石推遲開羅會議的協議時,李海已經擔心美國這項背信行為將激怒蔣介石,停止對日抗戰。
但其實更讓李海擔心的是,美國背信會對美國自己帶來負面影響。
他寫道:
“假如中國停止抗戰,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在太平洋的困難局面將會變得更加嚴重。日本的人員將會得到釋放,轉而阻擾我們對日本本土的進攻。”
從這些言詞可以看出,他最擔心的后果有兩個:一是蔣介石可能因失望而退出戰局,二是日本借此而加強在太平洋的防務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一石二鳥的心理戰高招或許正是反守為攻,主動指控蔣介石意圖以退出戰局來訛詐美國,借此逼使蔣介石為了澄清自己而不得不投入戰斗。
無可懷疑,美國在太平洋中部的新戰略,讓美國參謀長聯席會增加決心,在開羅極力說服英國和中國,支持在緬甸進行一個大規模全面性戰爭。一旦這個愿望落空,最糟糕的結局是完全沒有戰爭。即使把戰爭向后推延六個月(到1944年11月)也不夠理想,因為美國不愿意把在太平洋攻勢也順延六個月。
這個道理比較能夠解釋,為什么羅斯福本以為戰爭延期能夠減少蔣介石的失望,而參謀長聯席會卻堅持戰爭必須盡快發動,以滿足美國本身的需要。
即使延期六個月,也會增加美國在太平洋戰區的人員傷亡。
4、吸引日軍的任務
有趣的是,同樣的情勢發展卻讓英國軍方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英國參謀長在開羅會議時就已經指出,既然美國對日本的大進攻將會從太平洋地區發動,那么就完全沒有必要對緬甸戰爭作出龐大投資。由于英國人本來就不關心中國利益,因此他們最主要的考慮是,千萬不要讓緬甸這場小戰爭分散他們投入歐洲大戰場的資源。
事實上,在蔣介石屈從美國壓力并把遠征軍送到緬北戰場后,美軍已經對太平洋戰略作出一個決定性的行動。1944年2月,美軍占領馬紹爾,參謀長聯席會準備進攻瑪麗安那群島。5月4日,聯席會重申決心,美軍要在菲律賓、臺灣和華東沿海登陸。此時聯席會對中國的興趣是利用華東建立重轟炸機機場,而不是利用中國軍隊從事地面反攻戰斗。
循著這條新思路,它給史迪威的指令是把密支納視為緬北戰爭的重要目標。指令也說明史迪威的任務是打通緬甸到中國的通路,并且在中國只準許從事能夠幫助太平洋戰爭的活動。
換句話說,史迪威所擬的緬甸戰爭原始計劃是傾全力援助中國,而現在大部分都已經被擱置。代之而起的是把中國軍隊當作棋子在緬甸戰場來使用,捆綁住大批日軍。在這種情形之下,中國任何想要把部分軍隊從緬甸戰場召回保衛自己國土的要求,都一律會被指責為存心破壞,而的確也是破壞了美軍的妙計。
事實上美國給自己打造了一個最理想的局面,讓龐大日本駐華占領軍為“一號作戰”而奔走忙碌,同時又把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的海陸空軍機動精銳部隊,悉數引誘到偏遠的緬甸北部。這樣就大大削弱了日本對太平洋島嶼的增援,及其在菲律賓與臺灣的防務,便于美國進攻。
說明了以上背景后,就更容易了解為什么美國愿意花那么大力氣,下定決心要把中國推進緬甸這場對中國沒有太多好處的戰爭中,盡管美國充分知道中國此時進行緬甸戰爭顯屬違反自己的國家利益。
對于這些不尋常現象,一個說得通的解釋是,美國軍方對緬甸自有盤算,而中緬印戰區情勢的發展正中美國軍方下懷。在中國本土上,日本人正花大力氣要消滅國民政府,為此甚至動用長期屯駐滿洲的重兵。在日軍凌厲攻勢之下,幾百幾千萬中國人民所受的災難是中國政府自己的事,無需美國軍方去關懷或是處理。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美國軍方理直氣壯,要通過羅斯福的口告訴中國,既然中國軍隊是美國裝備和訓練的,那么就應該打美國人要他們打的仗。美國軍方對于中國軍隊的看法,其實和財政部長摩根韜1942年初所提出的建議如出一轍)。摩根韜想用直接支付士兵薪餉的方式,去指使中國軍隊作戰,這個計劃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其雇傭兵的色彩委實過于明顯,使蔣介石無法下咽。
軍部改用武器配備的方式,高唱同盟國合作的調子,但又夾雜著以全面停止援助為威脅的做法,卻頗為成功。但是軍部做法的雇傭兵性質,依然隱約可見。
5、美國的“陽謀”和日本的應對措施
對日本人來說,他們打從1942年秋天起,就已經得知同盟國對緬甸的意圖,原因是同盟國不斷對外散布他們的意圖。值得在此一提的是,盡管英美兩國經常批評中國政府不能保守軍事機密,但是它們自己的官方文件更經常泄露中國遠征軍的番號,因而幫助日本軍方推測這些軍隊的作戰能力。
此外,美國駐華軍事記者,在從美軍來源得到中方軍事計劃和動態后,又習慣性地在沒有加密的電文里向國內發送,很容易就被日本截收,為其提供寶貴情報。由于這些因素,日本有足夠時間集中它在東南亞的精銳部隊,將之轉送緬甸戰場。
1943年初卡薩布蘭卡會議及同盟國會后的宣言與活動,深受日軍重視,認定同盟國必將對緬甸進行全面進攻。根據日軍情報顯示,同盟國在印度的英美印度空軍,不但數目在增加(從1942年的270架增加到1943年的400架),而且在印度東部的空軍基地也大規模擴張。這些跡象都使日本大本營相信,日軍需要7~8個師團才可以抵抗,因此它采取的相應措施,是開始加強泰國和緬甸間鐵路的連接以增加運輸量。
日本的備戰努力又受到英美兩國另外兩重幫助。
一是它們屢次延遲開戰時間,給日本充裕時間備戰,二是它們沒有致力于攔阻日本海上運輸,讓日本順利地加強陸上防務。日軍在1943年3~4月份成立緬甸方面軍司令部,把十八、三十一、三十三、五十六師團編入第十五軍的戰斗序列,另外將五十五師團直屬方面軍司令部,而且還繼續從泰國派送士兵(15000人)開往緬甸。
日軍大本營陸軍部在1943年6月的情報指出,中國軍隊在云南有21個師。
英國印度總兵力為70萬。全印度境內的空軍為800架飛機(英500架,美300架)。面對如此龐大的同盟國部隊,日軍的因應之道是再增加兩個師團(三十一、五十四師團)的兵力,并開始儲存大約25萬噸的補給品。
為了加緊建設接通泰國和緬甸間的鐵路,1943年,日軍投入士兵1萬人和當地勞工及俘虜共135000人,參加工作。鐵路全長415公里,費時8個月完成(1943年12月25日完工)。到了1943年9月底,日軍在緬甸部隊已經有7個師團,其配置大致是:
(1)緬甸中北部薩爾溫江正面——三十一、三十三師團;(2)緬甸中北部胡康谷地及密支納正面——十八師團;(3)云南怒江正面——五十六師團;(4)曼德勒附近——十五軍司令部直屬部隊;(5)西南沿海阿恰布方面——五十四、五十五師團:(6)仰光港——緬甸方面軍司令部部隊和第五飛行師團。
顯然,日軍大部分兵力都是配備在緬甸中北部,準備對付中國軍隊。而且更多的補充士兵來自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各個作戰部隊。總的來說,日軍產生了防衛過度的效果,而這也正是美國想要達到的效果。
日軍在增強防衛的同時并不是坐以待敵,而是意圖發動一連串主動出擊,破壞同盟國的攻勢計劃。1943年6月,緬甸方面軍在仰光港召開會議,研究如何對付同盟國即將發動的反攻。會議討論主題是主動進攻印緬邊區的英帕爾及阿拉堪山區。因此,1944年初,日軍就展開一連串攻擊行動。
這包括以空軍和陸軍打擊緬甸阿恰布(1月),掃蕩潛入緬甸中部的溫蓋特部隊(2月),并使其在承受重大損失后向印度撤退(3月)。3~4月,五十五師團在阿恰布的印典地區殲滅英印軍。第四飛行團開始支持緬西的阿恰布地面作戰。5月中旬第五十五師團將阿恰布地區的英印軍趕出緬甸之外。在3~4月間,緬甸方面軍司令部和第十五軍司令部改組完成。
原中國派遣軍參謀長河邊正三中將為緬甸方面軍司令官,原十八師團師團長牟口廉也中將為第十五軍司令官。日本空軍增加為第三、第四、第五飛行團。6~7月,第十五師團從中國戰區調往緬甸。中旬又把正在運送往爪哇的五十四師團緊急改送到緬甸。8月緬甸宣布獨立,并向同盟國宣戰。從7月開始,日軍開始積極準備英帕爾作戰,到了12月,日軍英帕爾作戰計劃進入最后階段。
以上簡單的歷史回顧說明,在1943年底到1944年初,日本得到充分準備,可以頑強抵抗中國遠征軍,而中國軍隊則陷入苦戰。
其結果是,美軍在太平洋的跳島戰爭能夠順利進行,并承受較輕的傷亡率。特別是,緬甸戰場不但從南洋(和中國戰場)各地吸引了大批善戰的日軍師團,而且還從本國運來了大量的補充兵。這個歷史說明,美軍在太平洋島嶼上的大幅進展,和中國軍隊在中國及緬甸兩個戰場上的對日苦戰,是同時進行的。
它們并不是在相隔幾千里的幾個戰場上,碰巧同時發生的孤立事件,而是彼此之間存在著緊密因果關聯,甚至精心安排的。
1944年6月15日,美軍登陸瑪麗安那群島的塞班島,三周后占領全島,開始修建飛機場,讓B-29轟炸機準備直接轟炸日本本土。從此之后,太平洋戰略成為擊敗日本的行動指南。與此同時,中國作為轟炸日本的空軍基地的重要性急速滑落。因此,在史迪威完成裝備、訓練和改造中國軍隊之前,中國軍隊其實已經發揮了一個重要作用,那就是減少了美軍在太平洋各次戰役中的傷亡率。
或許從美日雙方在遠東地區長期使用兵力的消長,最能看出美國戰略的成果。
首先,在太平洋地區,日本的作戰部隊從1942年8月的4個師,急速增加到1943年初的8個師,但是從此之后增援速度減慢,1944年初為11~12個師,到1944年6月(中國遠征軍入緬之時)為20個師,達到頂點。相對而言,盟軍(美軍)在太平洋的兵力,1942年8月為2個師,1943年初已有8個師,和日軍扳成平手。此后開始開始急速增加。1944年初為23個師,1944年6月跳躍為28個師,已經取得絕對優勢。
而日軍總數從1944年8月份開始減少,到1945年6月只剩下3個師,而盟軍仍持續增長,到此時已經增加到34個師。換言之,逐日增加的美軍不斷攻擊外援無繼而急速損耗的日軍,在島嶼戰爭中幾乎是在消滅甕中之鱉。
其次,在緬甸戰區,日本的兵力卻在增加。1942年底,日軍在緬甸只有4個師,但是到了1944年6月,卻增加到10個師,而且一直到1945年5月份,大致維持9~10個師編制。但是美軍在地域遼闊的中國-緬甸-印度戰區則總共只維持約20萬軍事人員(多為空軍和地勤人員,極少陸軍),這個數字不足美軍派赴海外戰場人員總數的4%。因為主要的作戰任務都由中國軍隊承擔。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