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切爾科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蘇聯版小說配圖,我們之前已經介紹了32種。
今天我們來介紹第33種。
這一版圖書藏品,仍由上海的收藏家歸琪先生提供。
按照位于莫斯科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館曾經對外展出的小說插圖統計,共計有33種,這樣,意味著我們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原版插圖的尋訪,已經處于并駕齊驅的量能等級了。
實際上,為小說繪制插圖的蘇聯畫家,遠不止這個數目。
根據作家博物館里所列的插圖畫家名單加上其它資料里提及的小說插圖版本,還有下列插圖版本:
尤里·米哈伊洛維奇·拉庫廷(Ракутин Юр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哈魯圖尼揚·馬努克·瓦赫坦戈維奇(Арутюнян Манук Вахтангович,設計1936年版本)、弗拉基米爾·彼得羅維奇·費斯云(1975年版,Владимир Петрович Фесюн)、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基爾薩諾夫(1950年版,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Кирсанов)、謝爾蓋·法德耶維奇·阿達莫維奇(1976版,Сергей Фадеевич Адамович)、尤里·索洛莫諾維奇·赫什科維奇(1977版,Юрий Соломонович Гершкович)、米哈伊爾·格里戈里耶維奇·羅伊特(俄語:Ротер, Михаил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Р?тер)、克拉斯諾夫M.I(1934版,Краснов М.И),等等。
但是這些插圖查不到任何信息。
今天我們介紹的版本是莫斯科工人出版社1969年版本。
書中插圖,共有五幅。
在封里上,有三幅配圖:
我們放大看看這三幅插圖,其中第一幅是保爾力救朱赫來的場景:
文中第一部、第二部的卷首,各有一幅插圖。
第一部卷首插圖,是保爾揮戈筑路的場景,不過這一個情節是出現在第二部的啊,怎么放到了第一部的卷首配圖了?
第二部的插圖,是保爾倚靠在炮身上學習思考的場面。這一場景,反映的是保爾在第一騎兵軍里戰斗學習的生活,這應該是第一部的卷首畫啊。
難道第一部、第二部的插圖安放的位置發生了錯位?
暫且擱下這一個困惑,我們再來看看這個版本的繪圖作者是誰。
版權頁上,清晰地標明插圖繪者是:И. Плечко。
但是,筆者用這個名字在俄文網站搜索了一個遍,沒有查到任何信息。
但是,卻搜索出了另一個畫家的名字,其名為:И.Пчелко。
與書上標明的畫家名И. Плечко比較一下,是把第二個字母л與第四個字母ч作了調換。
筆者一度時期,為這個版本的畫家究竟是誰,而困惑不解。
直到筆者固執地認為,現在版權頁上署名的畫家名字,應該是排版錯了的時候,才能確認這一版插圖的畫家是誰。
為了考證一下現在書里的標明的插圖畫家,是否是著名的名為И. Плечко的畫家,筆者將書中標明的畫家與著名畫家的畫作作了一番比較,最終認定這兩個人是同一個人。
因為任何一個畫家,在創作時,都有他的習慣性技法,正如簽名都可以查證是否是本人簽字,一個畫家創作的畫幅里有足夠豐富的線條與墨線,供我們捕捉畫家的創作風格。
一看線條:
我們比較一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插圖畫家與著名畫家用筆都是用素描的線條,勾勒出場景與人物。
先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插圖中的線條,是連貫、可稱作閉環的的密集線條:
再看看畫家的其它作品中的線條,同樣是閉環的看似無序卻自成體系的筆墨勾勒:
二看人物:
兩個畫家對人物的造型設計,可以看出,臉型與神態都有相似的表情。
下面是兩組人物的側面,用筆與人物輪廓完全一樣:
保爾側影
畫家其它筆下人物的側影
再看一組。我們先看保爾的頭像:
保爾的頭像
下面是畫家的其它作品中的人物表情,幾乎與保爾的神態完全一樣,畫家喜歡將人物的眼光設計成側視,制造出一種若有所思的人物表情定格:
三看形體:
兩位畫家筆下的人物的形體動作,可以看出,畫家對人物的四肢的處理,都是相同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插圖中的腳的設計
畫家其它作品中的腿與鞋子的設計
因此,筆者認為,1969年莫斯科工人出版社出版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版權頁上標明的畫家名字,發生了錯排,把原來的畫家的名字的兩個字母,給排錯了。
這樣,就可以認為,這一版小說的插圖畫家的真正名字是:Игорь Иванович Пчелко,譯成中文名字為:伊戈爾·伊萬諾維奇·普切爾科,下面我們就稱之為:普切爾科(按書中版權頁的名字音譯,應該稱之為:普列奇科)。
普切爾科生于1931年,逝于2009年,享年78歲。
畫家的生平簡歷譯介如下:
畫家生于莫斯科,1943至1947年就讀于莫斯科美術中學,師從S.P.安德里亞卡。1951至1957年就讀于莫斯科印刷學院,師從S.P.烏薩喬夫。
其藝術教育基礎源于扎實的版畫功底,強調理解性繪畫、鮮活的、生動完整且永無止境的創作理念。
普切爾科插圖
自1952年起,普切爾科為莫斯科各大出版社繪制書籍插圖,包括《青年近衛軍》《蘇維埃俄羅斯》《蘇聯作家》《啟蒙》《軍事出版社》等,代表作有:A.托爾斯泰《謝列勃良內公爵》、D.富爾曼諾夫《恰巴耶夫》、I.屠格涅夫《木木》、A.托爾斯泰《彼得一世》、A.庫普林《決斗》、K.帕烏斯托夫斯基《鋼戒指》等數十部作品。
畫家長期為《星火》《蘇聯軍人》等流行雜志供稿,這使他于1962年加入記者協會——該組織在1950至1980年代匯聚了全國期刊報紙領域的數萬名從業者。
畫家插圖
受記者協會委派,為《真理報》《星火》等報刊執行任務期間,普切爾科足跡遍及全蘇:波羅的海沿岸、阿塞拜疆、達吉斯坦、吉爾吉斯、西伯利亞、馬格尼托戈爾斯克與車里雅賓斯克的工廠、部隊駐地及邊防哨所。隨身始終攜帶素描本與鉛筆。
晚年為"Terra"出版社繪制了A.大仲馬《三個火槍手》《一千零一夜》(選編)、J.凡爾納《格蘭特船長的兒女》、R.L.史蒂文森《金銀島》等插圖。
《金銀島》插圖
但更令人難忘的是其早期插圖作品:N.烏索娃《通往星辰之路》(講述齊奧爾科夫斯基)、G.謝梅尼欣《宇航員生活在地球上》、G.戈盧別夫《來自海洋的客人》。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為1964年版A.別利亞耶夫八卷本文集創作的精美插圖。其畫作與文本渾然一體,如今讀者已無法想象瓦格納教授從壁爐或書柜現身的場景能脫離普切爾科的插圖而存在。這正體現了插畫大師的功力——其作品既補充文本又與之融為一體。
這位卓越的版畫家以舉重若輕的筆觸,創造出復雜精妙、動態平衡的場景。其插圖兼具現實主義精確與詩意抒情的罕見特質。筆下人物既令讀者感到親切熟悉,又始終充滿非凡靈性。
畫家插圖
直至生命最后時刻,畫家仍在為L.托爾斯泰《哥薩克》創作插圖。畫室工作臺上遺留著素描稿、草圖與鉛筆。
我們再來欣賞一下畫家的其它作品:
1957年,為《娛樂電報和電話》配圖:
1959年,為《克里姆林宮指揮官的筆記》配圖:
1964年,為《別利亞耶夫文集》配圖:
1964年,為《通往星辰之路》配圖:
1965年,為《山中決斗》配圖:
1968年,為《歷險記》配圖:
1969年,為《黎明時分被拘留》配圖:
1970年,為《斗爭》配圖:
1971年,為《痕跡通向過去》配圖:
1973年,為《來自俄羅斯的四人》配圖,此書2015年重版:
1973版
2015版
1976年,為《對抗仇恨》配圖:
1976年,為《木木》配圖:
1980年,為《伊凡》配圖:
1981年,為《三位一體囚犯》配圖:
1983年,為蓋達爾的《學校》配圖:
1985年,為《塞瓦斯托波爾男孩》配圖:
1987年,為《塞雷布里亞尼親王、伊凡雷帝時代的故事》配圖:
綜上所述,普切爾科的繪畫頗有自己的特點,畫家的線條掌控能力令人驚嘆,他繪制的畫頁,是通過線條產生明暗對比,可以說線條的密與疏、重疊與分離構成他畫作中的空間關系,打造出他心目中的具象世界。
畫家插圖
即使他在彩圖繪制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色彩版塊后面的線條的揮灑與奔泄,可以說,畫家對線條的掌控已經達到了收放自如的境界。
而畫家的筆下人物,我們也能感受到一種親切感,總體來說,他筆下的人物,帶有一種憂郁的、溫情脈脈的氣質,我們可以在他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創作的寥寥幾幅插圖中,感受到畫家設計出的人物的總體底蘊。
畫家插圖
筆者將這一版的插圖畫家認定為普切爾科,會不會有誤?在沒有找到更翔實的資料前,筆者希望自己的閉環認定,能在邏輯自洽的基礎上說服自己,也能說服每一位關心此文的讀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