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楊泠然 文/圖)近期,一項打破國外長期技術壟斷的重大突破,在中部干旱帶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春灌任務中驚艷亮相!4月30日,隨著該工程春灌任務圓滿收官,累計供水119.2萬立方米,工程三、四泵站應用的國產化雙進口多級輸水泵,以卓越性能證明我國在大流量輸水泵領域已實現核心裝備國產化替代的重大跨越,關鍵技術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長期以來,我國水利工程大流量輸水泵市場幾乎被進口及合資產品牢牢占據。不僅采購成本高昂,單組水泵密封核心部件進口價高達數萬元,每年運行維護費用更是讓不少水利項目不堪重負,且關鍵設備供應受制于人,嚴重威脅供應鏈安全。重慶水泵廠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馬文生坦言:“此前即便研發出相關技術產品,因缺乏實際應用場景,難以突破市場壁壘。”
轉機始于中部干旱帶海原西安供水水源工程。寧夏水發集團聯合重慶水泵廠、清華大學等多方力量,組建“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針對高效全流道水力模型、含沙介質耐磨等“卡脖子”技術展開攻堅。2023年9月,8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雙進口多級輸水泵正式投運,歷經6個灌溉期11個灌溉輪次的嚴苛考驗,設備運行穩定可靠。
經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權威驗證,國產大流量輸水泵輸送效率達85%,與全球頂尖同類型產品性能持平,而在振動、擺度、噪聲控制及軸承溫升等關鍵指標上更實現超越。針對工程高揚程、遠距離、多泥沙的復雜工況,研發團隊創新優化流道耐磨工藝,使設備壽命提升30%以上。寧夏水發集團海原供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巖算了一筆賬:“同等性能下,國產水泵采購維護成本降低30%,僅密封核心部件一組就能節省4萬元,且供水能力較原計劃80萬立方米更充裕。”
除了硬件性能的突破,泵站還集成數字孿生技術,構建起設備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體系,實現實時監測、智能預警與故障診斷,讓每一滴水都得到精準調配,為當地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這不僅是一臺水泵的勝利,更是我國水利裝備制造邁向自主可控的里程碑!”寧夏水發集團董事長顧耀民表示,此次國產化替代成功,不僅驗證了國產技術的可靠性與先進性,更為水利工程關鍵設備創新制造注入核心動力。項目中毫米波雷達水位計與流量計同步實現核心芯片國產化及算法自主可控,進一步筑牢水利監測安全防線。未來,將持續完善創新機制,推動行業標準落地,擴大國產化裝備應用版圖,為保障國家水安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