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咸新區“鄉風文明 美在西咸”新時代文明實踐移風易俗主題文藝文化作品征集活動啟動已來,收到了來自各界的廣泛投稿。征集作品或從家庭中的溫馨故事、社區里的和諧景象入手,或從鄉村的淳樸民風、城市的文明風尚著眼,記錄展現了西咸移風易俗成果和城鄉新風新韻?,F將部分作品進行線上展示,讓我們一起共沐文明鄉風吧。我們期待更多優秀作品。征集活動詳情可掃描文末二維碼。
與昆明池比鄰而居
文 /趙劍穎
一
初冬時節,天氣晴朗,遠山如黛,水面如綢,我沿著湖邊小路散步。
昆明池棲居了數不清的鳥,曾經奔波于故鄉與異鄉之間的候鳥,也做了“留鳥”,開啟了長住民的詩意生活。鳥以白骨頂雞、黑水雞、赤麻鴨、白鷺、長腳鷸為主,還有綠頭鴨、蒼鷺、鵲鷂、長趾濱鷸這些珍稀鳥類,更有陜西省級重點保護鳥類羅紋鴨。目測,僅南湖水面至少有萬余只白骨頂在悠閑地劃水。還不算藏在蘆葦叢中忙著捕魚的,在岸上小憩的,在人跡罕至的草地覓食的。也不算低低飛過樹梢的白鷺,與池水顏色差不多的鴨類,在小島上繾綣的鴛鴦。比起白骨頂雞,鴨類禽鳥體型太小,我數的時候容易漏掉,也會忽略不計。
走累了,坐在木椅上休息,我隨手打開零食袋。一只白骨頂雞在距離我3米遠的地方看著我,頭頂那標識性非常顯著的白羽毛隨著雙腳走動而跳動。它試探性地往前跳了兩步,又極快地飛走了,在草叢邊停下來,與我隔著一個淺淺的水洼對峙。終究,它還是沒能抵制住豆子的香氣,再次靠近我。我假裝看別處,轉過頭,把零食袋往前推了推,青豆散落一地,它毫不猶豫地上前來大快朵頤。
我心里也非常高興。
我們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信任與食物。我們也都付出了自己所能給予的東西:善意與信任。
二
昆明池在上古時期便已經形成了一個水池。周文王引灃河水蓄積而成大型人工湖泊靈沼。
漢武帝在靈沼的基礎上,于元狩三年(前120年)、元鼎元年(前116年)分兩次修建成昆明池。當時,漢武帝計劃打通西南“絲綢之路”,受到善水戰的昆明國的阻撓,遂決定仿照滇池開鑿昆明池練習水戰。昆明池建成后,漢武帝下令組建水師,建造戈船、樓船、戰艦,進行作戰訓練。之后,戰事消弭,昆明湖便成了調蓄水庫、都城供水、防洪排澇和水產養殖的重要場所,也是貴族和文人墨客游樂的苑囿,他們在此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
昆明池見證了漢、唐長安城的輝煌,延續了近千年。唐后期缺乏維護導致湖面干涸,宋代以后逐漸被農田取代。2013年前后,漢昆明池迎來了涅槃重生的千載機遇。西安市“八水潤西安”規劃工程拉開序幕,陜西省引漢濟渭工程全面實施,新昆明池建設也正式啟動。2017年,這個消失了千年的大湖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再現盛世華彩,引來了眾多鳥類棲居于此。湖區大面積的綠植,別具一格的建筑小品樓船、昆明石、石鯨、永結同心、月老石、七夕湖、鵲橋、荷花島,兼具自然生態野趣與歷史文化意義的雙重美學價值,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觀光體驗,休閑度假。
三
昆明池建成后,最大的受益者莫過于湖區周邊的村子和村民。比如高橋街道韓南村,比如我本家大哥趙有群。
我在湖邊遇見他的時候,他與另外幾個人正修剪開敗的花枝和徒長的樹杈??吹轿?,他笑呵呵地說:“你大嫂在這里做保潔員,工作也不累。我們倆騎電動車上下班,正好作伴?!?/p>
有群哥65歲,是我們這一輩人里歲數最大的。從修昆明池開始,他就在這里上班,開始做保安,同時負責管理工地物料。一期工程結束后,他轉崗成了景區管理員,巡護湖區安全,修剪花草樹木。
他年輕時吃不了莊稼地里的苦,常年在外跑。說是做生意,也沒個明確業務,一陣子說在商洛賣土特產,一陣子又說去安康販蜂蜜,還進山收過生漆。具體干什么沒人知道,全憑他自己說,也沒見往家里拿回來錢。大嫂不敢問,一問,他招呼不打就又走了。這些年,地里的活他沒干過,家里的事他沒管過,一兒一女是大嫂獨自帶大的。30年時間就這么混過去了,別人家都蓋起了樓房,他家還是父親留下來的幾間廈屋,連個院門都沒有。兩個孩子呢,男孩初中畢業去外地打工,女孩早早地嫁了人。有群哥55歲的時候,出車禍小腿骨折,是他自己單方面的責任,落了個腿傷,還沒得到任何賠償。他無奈回到村里,情緒低落,整日無所事事,不是打牌就是端個茶缸子往門口躺椅上一靠,盤手串玩。
就在那時,與我們村一河之隔的昆明池開始修建。
大嫂對有群哥說:“你去看看能干點啥。干不了重活還干不了輕活?別整天閑著。”
有群哥去了,村主任特意為他說好話,讓人家留下他。就這樣,他算是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大家都說:“趙有群要是能干夠半年,太陽就從西邊出來了?!睕]想到,他堅持了下來,還給嫂子找了保潔工作,一干就是10多年,著實令人刮目相看。
從那時起,有群哥像變了個人,除了在工地上班,還把家里的地都種上大棚香椿。幾年下來,有了些積蓄。正好,兒子、媳婦打工的鑄件廠效益不好,他給兒子打電話讓他們回來發展。兒子辭掉工作,在昆明池附近承包了10畝地種草莓,一年下來有30萬元的收入。女兒育了幾棚羊角蜜甜瓜,收入也很可觀。瓜果種進大棚后,有群哥跟嫂子每天早上5點下地,幫兒女侍弄草莓、甜瓜,趕上班準時到景區,下班后再去自家香椿棚忙活。
說起往事,他像是對自己也像是對我說:“草莓上市前,跟打仗一樣,能把人累死。年輕時沒出過力,一下子還不適應,硬是咬著牙挺過來了?!蓖A送?,又說:“自己累一點,兒女就輕松些?!?/p>
其實,就算他不說,大家也都看出了他想把日子過好的心氣。
我們說話的時候,他手里的活一直沒停,看得出他非常珍惜這份工作。工作帶給他的不止是穩定的收入與安定的情緒,更是勇氣與膽量。從前,他總跟人吹噓自己在外面跑世界的見聞,那時的他虛弱、沒底氣?,F在,他少言寡語,默默地為這個家庭盡心盡力,就算不說話,誰也不能小覷他。他也不需要用說大話裝門面。
四
我知道昆明池周邊幾個村子,都發展了觀光體驗農業,比如采摘園。春節前,大棚草莓開始成熟,之后,各種時鮮瓜果陸續上市。3月的水果西紅柿,4月的羊角蜜甜瓜,5月的櫻桃,6月的吊籃西瓜,8月的葡萄,還衍生出了農家樂、民宿、燒烤攤、場地出租等各種形式的新業態。每個家庭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借助景區的人氣,熱火地過上了好日子。原先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多數回來了,沒干過農活的他們,開始重新認識土地,認真規劃全新的生活。
三組老組長張廣善的兩個兒子,老大能說會道,人脈廣,成立了建筑公司,承攬了昆明池建設的一些土方工程;老二不太愛說話,好動腦子。他看好有機蔬菜種植,摸索出了立體種養模式。種菜不施化肥,不用農藥,養雞除蟲,雞糞漚肥,還賣散養雞蛋,收入也很好。
我小學同學張敏是個攝影愛好者,退休后在老家開了攝影工作室,一年里多數時間奔走于全國各地采風,參加影展和短視頻展演。但她朋友圈里發的最多的,還是昆明池、灃河兩岸的風景,還是勞動的人。她用一幀幀照片記錄了家鄉變化,也記錄了自己丈量過的大地、仰望過的星空、聚焦過的田野。張敏說:“剛開始就是個人愛好,想著打發退休時間?,F在覺得這是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業,把這些圖片保存10年、50年、100年,讓后來人看到我們經歷過的歲月,想想就感動,就忍不住落淚。”
還有更多普通人,眉宇間的勞累掩蓋不住心里的光。他們都是懷抱光明的人,也是光芒制造者。
藍天映照的昆明池水,如一塊碩大的祖母綠,讓我總是浮想這片土地喧鬧過、也荒蕪過的從前。我想得更多的還是它未來的圖景。昆明池,從農耕文明中突圍而出的現代田園休閑新區域,時尚美學與古老氣質融合的高端城市花園,是人與自然嘶吼對抗后的和諧共生,是人與自己握手言歡后的透徹。我不愿敘說其中曲折的過程,不用遙想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不必懷想周秦漢唐的水起水落,無意贊許此刻昆明池里的每一尾魚、水面上的白骨頂雞、綠地中的草木,我也無法認識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我知道,與昆明池比鄰而居,他們便具備了生生不息的創造力,便具備了遼闊的視野與浪漫情懷。我見證了他們從傳說走進現實、從艱辛走向富足、從煙火走向詩篇的過程,我還將見證他們從此刻走向明天的又一程。
【作者簡介】趙劍穎,女,陜西西安人,1971年生人,中國散文學會、陜西省作協會員。散文作品發表于《廣西文學》《美文》《百花》《延安文學》《中國綠色時報》《作家文摘》等,出版詩集《向光而生》《秦嶺,陡立的思想》《沉積,塬》《在秦都》《喚醒與回歸》5部。
“鄉風文明 美在西咸”新時代文明實踐移風易俗主題文藝文化作品征集公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