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劇場內,數十名來自文旅文創行業、新消費領域的創業者、頭部企業代表一邊吃著美食,一邊分享創意靈感、談合作;劇場外,年輕人從四面八方涌入小巷,絡繹不絕;遍布小巷的茶館、咖啡館、酒吧、火鍋店、擼貓店等店鋪顧客滿座,一派生意興隆的景象……
5月7日晚上7點,位于江北區五里店街道的鶯花巷·合作村青年國際社區熱鬧非凡,在五顏六色的霓虹燈映照下更顯時尚、美麗。
▲位于江北區五里店街道的鶯花巷·合作村青年國際社區熱鬧非凡。
很難想象,這個原名叫合作村的地方,4年前還是一片破敗的景象。如今,這里“舊貌”換“新顏”,成為了年輕人趨之若鶩的青年文化地標。
這樣的改變,是如何發生的?
PART.01
迎合年輕人消費需求
規劃打造青年國際社區
合作村片區為原長安機器廠內職工宿舍舊建筑群所在地,現存20余棟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紅磚房。歷經數十年風雨侵蝕,這片承載著工業記憶之地淪為了“城市傷疤”。
▲改造前的合作村片區。
今年58歲的老居民譚剛回憶,過去,合作村片區內雜草叢生、建筑外墻斑駁,漏水、設施管線老化現象嚴重;違章建筑和各種舊物占道,公共空間擁堵不堪;垃圾遍地,更有生活污水從居民門前流過……
2021年3月,在市住房城鄉建委支持下,江北區引入重慶鄰居的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下稱項目公司),從業主方整體租下合作村建筑,對合作村進行更新改造。
搬遷、安置居民,保護性修繕建筑,優化升級公共空間,完善基礎設施,提升風貌品質……經過1年多時間努力,合作村較好地保留了上世紀50年代建筑原貌和街巷肌理,大樹蔥蘢、紅瓦掩映,既具有較強的時代印跡,又干凈、整潔、漂亮。
“面貌”煥然一新的合作村,被賦予了新的名字——鶯花巷·合作村。
漂亮的“外表”,只是為商業化運作打基礎。“我們的目標,是以‘社區生活綜合體+青年活動中心’為主題,將合作村打造成為青年國際社區。”項目公司運營副總鄧堯說。
為何要這樣定位?原來,項目公司發現,與重慶其他改造的老舊街區物業情況不一樣,合作村的物業以住宅為主,客觀上存在鄰避效應,無法發展娛樂產業。同時,由于下水管道老舊,合作村也無法滿足重餐飲排污需求。
這種情況下,合作村只適合發展以輕娛樂、輕餐飲和工作室為主的產業。而這些產業的受眾群體,主要是青年群體。
“另一方面,我們也對當前年輕人的消費心理有清晰認知——不但追求時尚、潮流,還喜歡社交消費及體驗式、個性化的消費。而打造青年國際社區,正好能迎合他們的需求。” 鄧堯說。
因此,自項目啟動后不久,項目公司就瞄準青年消費群體、聚焦新經濟業態和新消費場景,一邊改造一邊招商。
▲改造后的合作村片區。
PART.02
開業后客流起起伏伏
夜校興起帶來新思路
然而,初期招商效果并不好。到2022年3月合作村青年國際社區正式對外營業時,這里僅有咖啡館、茶館等4家商戶。
為何會這樣?“項目公司分析,主要原因是合作村藏在社區里,很多人不知道。同時,很多創業者也不看好這里的商業前景。
如何破局?他們決定給予入駐商家免3至6個月租金的優惠。同時,進一步優化宣傳展板內容,讓創業者一眼就能明白合作村未來將會打造成什么樣子。
成效逐漸顯現。到2023年上半年,這里的商戶已經有40來戶,招商率達到70%。
然而,商戶增加卻并未帶來預期客流。開業數月,這里人氣都比較慘淡。
項目公司因此遭遇了資金緊張的困難。“最嚴重的時候,公司賬戶上只有2萬元。我們只得跟商戶商量,暫停運營1個月。”鄧堯說,那個時候,如何引流,讓他們絞盡了腦汁。
最初,他們開展創意集市、音樂會等青年群體喜歡的活動。緊接著,他們又于2022年6月打造了一個小型劇場——合劇場,將其作為青年活動中心,密集舉辦展覽、沙龍、脫口秀、音樂會、戲劇表演、“村晚”、麻將比賽等活動。
經過這樣的嘗試,合作村人氣逐漸旺起來。到2023年4月,這里的商戶基本上是顧客盈門了。
然而好景不長。2023年8月,受大環境影響,合作村客流、商戶營業額開始下降。到了當年10月上旬,商戶營業額整體下降了50%。
形勢嚴峻,怎么辦?當年8月開始興起的夜校,給項目公司帶來了新思路。項目公司負責人王朝覺得,夜校可能會吸引更多年輕人來合作村消費和休閑。于是,他們整合手中的教育資源,在2023年10月開設了一家普惠性的夜校,收費僅為每節課50元。
夜校成立之初,只開設4門課程,分別是戲劇表演、尤克里里彈唱、書法和攝影。讓王朝沒想到的是,短短兩周就有40多人報名,大多是年輕人。
截至2024年8月,夜校已開設了187門課程,涵蓋傳統文化、藝術創作、科技創新、實用技能和娛樂興趣等諸多領域,吸引了15000多名學員前來上課。
夜校火了,合作村又恢復了活力,且更勝往日。
▲改造后的合作村片區。
PART.03
商戶顧客盈門
昔日老巷華麗變身
“老板,給我們來4碗老鷹茶。”5月7日晚上7點10分,合作村一家主打老鷹茶的壩壩茶館,又迎來了4名顧客。
此時,茶館20多張桌子已全部滿座。
茶館老板名叫屈豪,是一名80后。他就住在合作村附近的小區,親眼見證了合作村“舊貌換新顏”。2024年2月,他覺得改造后的合作村營商環境不錯,就來開了這家茶館。
“1年多來,茶館從3張桌子起步,做到了現在的規模。每天下午2點過后和晚上,基本上都滿座。”屈豪笑容滿面地告訴記者。
90后市民王燕開的陶藝體驗館,生意也不錯。每周一到周五,基本上每天有五六個人來這里上課。到了周末,每天則有好幾十人來體驗制作陶瓷手工藝品。
“2023年9月,我和朋友一起來合作村玩,覺得這里的環境有文藝氛圍,又比較安靜,一下子就喜歡上了。于是,就開了這家店。” 王燕說。
青年音樂人劉艾樂,則是因為合作村有較濃厚的藝術氣息,于2024年3月到這里來開了一家音樂工作室。他在這里主要排練、錄制一些爵士鋼琴曲目,然后在網上發布。同時,也教授爵士鋼琴課,每個星期學員至少有10多人。
脫口秀工作室、音樂工作室、咖啡館、酒吧、烤肉店、純手工蠟燭體驗店、陶藝體驗館……記者注意到,各種各樣的店鋪,讓合作村充滿了文藝氣息和時尚感,吸引著一撥又一撥人前來消費、打卡。他們中,大多是年輕人。
▲改造后的合作村片區,吸引不少年輕人前來消費、打卡。
來自項目公司的數據顯示,2024年,合作村全年人流量超過了30萬人次,今年日均人流量超1000人次。
如今,合作村已開了50余家店鋪,涉及餐飲、文創、藝術、休閑娛樂等領域。開店的創業者和前來消費、休閑的人,大多是20多歲-50來歲的中青年人,其中又以青年人數最多。一個集文創、休閑、娛樂、鑒賞等為一體的青年國際社區,已基本形成。
(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來源:新重慶-重慶日報
編輯:蔡楊
審核:陳鈞
主編:曾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