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春,朝鮮半島的天空上,米格-15戰斗機正高速穿梭。鴨綠江北岸的安東機場(今丹東),每天清晨一到,蘇聯和中國的地勤人員就忙得像過年。只見一排排嶄新的米格-15停在機場上,紅星與五角星交錯閃耀。
蘇聯援助的飛機陸續到貨,志愿軍飛行員整裝待發,士氣高漲。僅僅兩年時間,蘇聯就向中國提供了三千架各型飛機,還有大量的雷達、彈藥和訓練設備。志愿軍飛行員們信心十足:“咱們有了好飛機,看還能不能把美軍轟炸機都趕下海去!”
可現實卻極其殘酷。米格機群剛升空,遠處美軍的F-86“佩刀”戰斗機就像蒼鷹撲兔一樣沖過來。幾分鐘后,志愿軍飛行員頻頻報告:“對方戰術太老辣,剛爬升就被鎖定!”有些飛行員甚至還沒有瞄準敵機,就被對方咬住尾巴,匆匆返航。
有時,機場還沒來得及清理,就被美軍轟炸機一輪掃射。朝鮮戰場制空權的大門,依然牢牢掌握在“聯合國軍”手里。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蘇聯明明送來了三千架飛機,技術也不差,為什么志愿軍還是始終沒能把美軍趕出朝鮮半島的天空?
一手好牌為何打不贏?
要說飛機,米格-15的性能在當時絕對是世界一流。拿速度來說,米格-15比美軍的B-29轟炸機快出一大截,火力也猛,射程夠遠。可是,飛機再先進,也需要會用的人。
志愿軍空軍剛上朝鮮戰場時,飛行員大多是剛從學校畢業的小伙子,最老資格的也不過飛了兩三年。有的甚至是原來學開螺旋槳飛機的,臨時改學噴氣式,光上手就得練幾個月。
再看看對手,美軍的F-86“佩刀”飛行員,大多是二戰老兵,實戰經驗豐富。舉個例子說,有位美軍飛行員叫約瑟夫·麥康奈爾,二戰時就在歐洲打過仗,朝鮮戰場上又成了王牌。他們不僅熟悉各種戰術,還會利用無線電、雷達、編隊等優勢,給志愿軍制造麻煩。
美軍飛行員常常三五成群,配合默契,一旦發現米格-15,就會輪番纏斗,互相掩護。
訓練差距帶來的問題很實際。拿戰斗細節來說,美軍飛行員常用“攻擊—脫離—再攻擊”的戰術,打一陣就拉開距離調整,再找機會回來。
志愿軍飛行員有時一股腦追著打,結果拉不開安全距離,容易被對方反咬一口。再比如,米格-15雖然爬升快,但近距離格斗轉彎不如F-86靈活,飛行員如果操作不對,很容易被繞到后面。
除了飛行員訓練,美軍的后勤保障也比志愿軍強得多。美軍機場多、起降條件好,飛機損壞了能很快修好。志愿軍用的機場多在鴨綠江北岸,離前線遠,飛機一旦出事,救援和補給都不方便。
再加上美軍掌握了制空權,經常襲擊機場和后勤線,志愿軍一邊要防空襲,一邊還要搶修跑道,壓力比對方大多了。
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就是雷達和無線電。美軍飛機配有先進的雷達和無線電通訊設備,能夠實時通聯、掌握戰場態勢。
志愿軍當時的指揮系統還比較落后,飛行員上天以后,常常靠目視找敵人,或者無線電通信不暢,遇到突發情況就自顧自打,配合不上。
所以,雖然蘇聯給了三千架飛機,但飛行員的訓練、后勤、指揮等“軟實力”沒有同步提升,等于“好鋼沒用在刀刃上”。
這就像給新手司機一輛好車,速度和性能都不錯,可是沒學會怎么開、怎么換擋,不但跑不過老司機,有時還容易出事故。
政治顧慮與作戰限制,掣肘了志愿軍的拳腳
有些人可能會問,既然有好飛機,飛行員慢慢就會練出來,為什么朝鮮戰場的制空權始終沒拿下?其實,這背后還藏著一層國際政治的“緊箍咒”。
蘇聯之所以給中國大量援助,表面上是“同志加兄弟”,但其實背后算盤打得很精細。蘇聯飛行員最早其實也直接參戰,但他們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飛到“三八線”以南,更不能讓美軍發現“蘇聯人親自上陣”。一旦被美軍抓到證據,國際影響就大了。所以蘇聯飛行員往往只能在中朝邊境附近巡邏,打完仗趕緊撤回鴨綠江以北。
即便如此,蘇聯方面還要求飛行員上天前用中文通話、穿志愿軍服裝,生怕露出馬腳。
而志愿軍飛行員更慘,很多時候只被允許在“三八線”以北活動。美軍的轟炸機卻能大搖大擺飛到平壤、甚至鴨綠江邊,丟完炸彈再飛回去。
志愿軍要是追得太遠,就有可能被美軍地面防空火力、甚至艦載飛機包圍,進退兩難。
1951年11月,美軍一支B-29轟炸機編隊轟炸安州機場,志愿軍米格-15飛行員果斷升空攔截。結果剛追到“三八線”附近,指揮部就下令返航。眼看著敵機安然無恙地跑了,飛行員心里別提多憋屈。
政治層面的掣肘還體現在裝備使用上。蘇聯援助的飛機和彈藥,往往有嚴格的數量、用途限制。萬一用得太多、打掉太快,后續補給就會跟不上。再加上美軍技術進步快,新型飛機和導彈不斷上新,志愿軍想靠“數量取勝”并不容易。
別忘了,朝鮮戰場上,美軍有聯合國“合法”旗號,背后還有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的空軍幫襯。多國聯合,資源調配充足。反觀志愿軍和朝鮮空軍,除了蘇聯的有限支援,基本靠自己硬撐。政治上的顧慮,成了志愿軍手腳上的“繩索”,想放手一搏也使不上全力。
想想那個年代,志愿軍飛行員每天冒著被敵機圍攻、被地面炮火擊落的風險,駕駛著蘇聯援助的米格-15,起早貪黑守在鴨綠江岸。
有人剛學會開噴氣機就被派上戰場,有人第一次升空就遇上美軍老手,很多年輕生命就這樣永遠留在了異國天空。
咱們今天過著平靜的日子,很難體會他們當年的苦和累。可是,朝鮮戰場上爭奪制空權的拼搏,其實和我們現在的生活息息相關。沒有那一代人的拼死努力,哪有咱們今天的安全和安穩?現在世界依然風云變幻,技術、裝備、人才,哪一樣都不能落下。
回頭看抗美援朝的一幕幕,不光是感慨,更是一種警醒:關鍵時刻,靠的永遠是自己的硬本事和不服輸的勇氣。你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