鵑城帝景小區位于郫筒街道岷陽社區,是岷陽社區內老舊小區之一。小區入口處的景觀水池,因廢棄多年,呈現出一片破敗景象。池壁磚石剝落,內里斑駁可見,池中干涸,堆滿塵土雜物,周邊雜草肆意生長,毫無生機,嚴重損害了小區整體美觀,與宜居風貌相去甚遠。
加之小區停車位緊張,這片廢棄區域常被居民當作臨時停車位,車輛隨意停放,破壞周邊脆弱綠植,堵塞小區通道,給居民日常出行造成極大不便,鄰里間也因停車問題矛盾頻發。
“現在小區大門的景觀好巴適!不僅扮靚了門面,還把咱們小區的糧食文化元素融進去了,看著就親切!”尤叔叔和小區鄰居站在煥然一新的入戶景觀前紛紛點贊。
面對居民修繕改造入戶景觀的強烈訴求,社區以黨建引領“微治理”為突破口,積極探索新路徑。“微光書記”發揮帶頭作用,充分調動社區黨員的先鋒模范力量,聯合物業、居民代表等多元主體,推動社區治理從居民過度依賴社區解決問題,向引導居民主動參與自治轉變。各方協同合作,共同為解決小區廢棄景觀水池改造難題出謀劃策。
“微光書記”主動扛起治理重任,將黨建引領貫穿改造始終,多次組織小區黨員、業委會、物業召開三方協商會,帶領團隊廣泛收集居民對景觀改造的意見,精準把握“提升顏值、留住記憶”的改造需求。在其推動下,小區黨支部聯合業委會迅速啟動“紅色議事廳”機制,將入門景觀改造作為重點。同時,結合小區曾為糧食局家屬區的歷史,融入糧食文化元素,既喚醒了居民共同記憶,又打造出獨特的小區標識。
為確保改造方案既具專業性又貼合居民期待,社工組織發揮專業樞紐作用,穿針引線鏈接彩繪達人唐占平、平面設計團隊等專業力量介入,與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組成 “三方聯動”勘查小組,圍繞空間布局、文化元素植入、功能實用性等維度多次實地調研。經五輪現場勘查、兩次居民協商議事會,最終確定以“睦鄰糧倉”為主題的改造方案:保留原有水池結構,融入糧囤、農耕場景、農具等雕塑元素,巧用樹干將農作物綠植景觀帶彩繪其中,讓歷史底蘊與現代審美有機結合。
在落地實施階段,由8名黨員志愿者、3名業委會成員、10名 “童掌柜” 兒童觀察團成員及10余位居民組成的“彩繪突擊隊”,由彩繪達人帶領,頂著烈日在樹干繪制麥穗、玉米等糧食作物,在廢舊輪胎上彩繪理想中的星空家園。小區物業也積極配合,不僅完成地面硬化、抬高墻面、焊接噴泉管等基建工程,更對接花卉種植基地爭取到100 余株綠植捐贈,為景觀增添四季更迭的自然韻律。
如今,荒蕪破敗的廢棄景觀水池已溫馨蛻變,成為鵑城帝景小區一張亮麗的“新名片”。改造后的入戶景觀以“睦鄰糧倉”為主題,糧囤雕塑訴說著小區作為糧食局家屬區的歷史記憶,彩繪的麥穗、玉米等農作物在樹干上隨風“搖曳”,廢舊輪胎變身的創意花盆里鮮花綻放,與周邊綠植相互映襯,營造出四季有景的歸家氛圍。
曾經雜亂的停車區域,如今也已成為居民駐足交流、兒童嬉戲玩耍的溫馨空間,不僅極大提升了小區的顏值,更重塑了居民的情感認同。這一轉變不僅是環境的改善,更是社區治理模式的成功實踐。通過黨建引領下的“微治理”,居民從曾經的“旁觀者” 轉變為社區建設的“主人翁”,黨員志愿者、業委會、物業、社工、居民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