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0月,近現代學者、教育家長唐文治先生(1865年-1954年)創辦了無錫國專,培養了一批杰出的國學人才,在教育史上留下了“北有清華國學院,南有無錫國?!钡募言?。
今年正逢唐文治先生誕辰160周年、學者、書法大家王蘧常先生誕辰125周年,《唐調正聲——唐文治、王蘧常師門吟誦傳習錄》近日由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將唐文治、王蘧常先生在無錫國專傳授的“讀文法”鉤沉而出,讓今人得以親耳聽到唐文治王蘧常先生及其高足吟誦古代詩文的聲音。這朗朗書聲背后不僅體現了近代學人在風雨飄搖中承繼往圣之絕學的信念,更催生了中國近代史上首個以姓氏命名的吟誦調——唐調。如何探尋唐調背后的文化基因與薪火相傳的使命?
唐調的淵源與傳承
百年唐調正聲唐調是由唐文治先生在太倉本地吟誦調基礎上,吸收桐城派“陰陽剛柔”“因聲求氣”文論和曾國藩“古文四象”學說,并結合唐先生自身教育實踐所創造出的一種獨特古詩文吟誦方法。唐文治先生稱之為“讀文法”,并在無錫國專時期開設同名課程,親自編寫《讀文法》《國文陰陽剛柔大義》《國文經緯貫通大義》等教材系統教授。受業于唐先生的學生將“讀文法”尊為“唐調”,這一名稱沿用至今。
1908年12月唐文治函札
據《唐調正聲——唐文治、王蘧常師門吟誦傳習錄》主編、全國“十佳吟誦傳習人”杜亞群與唐調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室主持人、博士趙倬介紹,唐調理論完善、調子優美、流傳廣遠,是二十世紀諸家吟誦中影響最大的一種。唐先生在桐城派將文章分為四類的基礎上(太陽氣勢、太陰識度、少陽趣味、少陰情韻),細分出急讀、緩讀、極急讀、極緩讀、平讀五種基本讀法,與聲音高低、輕重配合,通過具體的讀法呈現文氣,較之曾國藩的“古文四象”更便于操作。唐調的調子,概而言之,有古文調、詩經調、楚辭調、古體詩吟調和詞的吟調,其中古文調又分為讀上古經文的調子(蕭善薌先生稱之為“先秦散文調”)和后世散文調兩種。如果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現兩種不同性質的文體,則讀文調子也隨之而改變。這與眾多“千篇一律”的傳統讀書調(包括太倉本地讀書調)迥異。其中,后世散文調是讀文法體系中最著名的調子,唐先生獨創了一個新穎別致的尾調615(拉哆索),使吟誦更加抑揚頓挫,更有利于文氣酣暢地表現出來。后世散文調在二十世紀學界風靡一時,唐調也因此成就了“近現代吟誦第一調”的美譽。
無錫國專舊址
唐文治先生在無錫國專積極推行讀文法,培養了一批善用唐調吟誦的弟子。唐先生本人灌制的讀文唱片已由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吟誦分會修復并出版;親炙唐先生、深得唐調三昧的王蘧常先生,以及唐先生親傳弟子陸汝挺、范敬宜等先生也有錄音傳世,音頻資料齊全;唐調傳人中,陳以鴻、蕭善薌兩位先生在唐調推廣上用力最深。陳先生多次在上海、北京等地進行唐調的公益培訓,無償分享自己的吟誦錄音;蕭先生錄制了一系列吟誦光盤,傳世錄音數量為唐門諸生之最。這些錄音都已經收錄在《唐調正聲》中。
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吟誦已經不再是古詩文教學的主要方法。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吟誦教學法不值得借鑒。讀文法是唐文治先生實現性情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唐先生借此“正人心,就民命”,完成文化救亡的使命。在天下熙熙、天下攘攘的今日,如果有年輕人愿意借由唐調反復體會文章三昧,浸潤古代第一等文章,與古人精神往來,對于其涵養性情,提升人格也是大有益處的。
在前輩唐調傳人大多凋零的情況下,如何讓唐調正聲得以在青年一代延續,是當前非遺工作最緊要的任務。為此,唐調傳承工作室特邀唐文治先生曾孫唐德明先生擔任顧問,同時聘請在唐調研究領域的學者教授加入專家組。目前工作室的主要成員,既有中小學一線教師,也有高校教師和學生。工作室2022年成立之初,就開啟了青少年唐調傳承計劃。3年以來,在“非遺進校園”精神的指導下,面向青少年群體做了不少推廣工作。工作室先后在華東師范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內開展唐調公益講座,使更多青年學生了解唐調,其中有志于傳承唐調的年輕人已經成為工作室骨干,在唐調推廣中貢獻力量。和上海市工業技術學校、寶山區紅星小學等開展合作,實施唐調吟誦社團課程,使青少年有機會在課余深入感受唐調魅力。
唐調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室創編的唐調展示節目
此外,唐調工作室還與寶山路社區文化活動合作,開展周末少兒公益美育活動,帶領少兒家庭共讀《論語》《大學》等經典,希望孩子們在文言啟蒙階段就能學習這種與眾不同的讀書方法。在日常語文教學實踐中,其實也可以利用唐文治先生通過多年古文教學實踐總結出的“三十遍讀文法”來指導今天的古詩文教學?!叭樽x文法”前十遍,求其線索。通過理清文章線索,探究文章章法。次十遍,求其命意,讀懂文章的言外之意。再讀十遍求其神氣,通過讀文聲音的長短高低快慢抑揚頓挫等,進入文章境界,進入古人的精神世界,體會古人內心的情懷。
《唐調正聲》的緣起與未來
《唐調正聲》的主編杜亞群和唐調的初遇只是單純的感興趣:一個從小喜歡古典文學、大學就讀于中文系的語文教師偶然間聽到唐調吟誦的古文,在好奇心的作用下“嘗試著學了學”。2015年,杜亞群和幾位吟友一同拜訪了唐調傳人蕭善薌先生,并在蕭老面前展示了自學的唐調《伶官傳序》。之后,蕭老便不斷地給杜亞群打電話,贊其讀文有唐老夫子之神韻,鼓勵她堅持學習唐調。后來杜亞群又結緣了陳以鴻先生,向陳老請教唐調讀文法,得到陳老的悉心指導。
杜亞群開設上海市“十四五”教師培訓吟誦共享課程
2018年,在蕭老提議下,同時也在陳老的大力支持下,杜亞群和全國的唐調愛好者在線上一起精細模吟了《唐蔚芝先生讀文灌音片》中的古文篇目;12月,杜亞群參加了由中國孔子基金會主辦的“中華經典吟誦大會”晉級參加全國展演,獲得“十佳吟誦傳習人”稱號。在張芳、張鄭琪、杜曉曦等十幾位志愿老師的支持與幫助下,杜亞群有余力搭建唐調公眾號平臺,拓寬唐調公益傳習推廣渠道,由此吸引了更多的唐調愛好者在力所能及范圍內推廣唐調。杜亞群說,傳習唐調并不因為調子有多么動聽,而是出于對傳承唐調的老先生們的感佩,“為往圣繼絕學,高貴且可貴”(陳以鴻語)。
2022年1月,杜亞群協助唐先生弟子成功將唐調申遺,唐調的搶救、保護工作進入正軌。2022年7月,在蕭善薌先生的力薦下,杜亞群與王蘧常先生第四子王興孫先生相識。王先生將珍藏的王蘧常先生的唐調吟誦錄音獨家授權給工作室,特別囑咐以正規出版物的方式將這份珍貴的唐調資料公之于世。在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魏慶彬老師的幫助下,編寫團隊挖掘整理唐調相關文獻,梳理考證國專滬校唐調傳承脈絡,至次年7月基本完成了《唐調正聲》的初稿。稿成之后,杜亞群特地拜訪了與國專滬校頗有淵源的復旦大學蔣凡教授,請他作序。蔣教授接過書稿,欣然應允,不日便寄來數千言手稿。這份真誠的支持,令人感動。
遺憾的是,蕭善薌先生未及書稿付梓,就于2023年年底駕鶴西去了。
《唐調正聲》在提供珍貴的唐調吟誦錄音以外,還首次系統梳理了無錫國專滬校時期的唐調傳承脈絡;在附錄中,匯編了唐文治先生及其門人讀文法相關論述,以及陳以鴻先生的唐調講座和蕭善薌先生的唐調訪談。這些內容可以幫助讀者明了唐調源流、精神及傳承脈絡。
正文部分,按文體分類編排,精選四十余篇文質兼美的古代名作,用唐門三代傳人的珍貴錄音,完整呈現唐調讀文法體系。每一篇均附讀文示范錄音,對作品作了詳細的讀文法解析,并附上唐文治先生、王蘧常先生等點評。
在蕭老的提議下,這本既能作為研究唐調的文獻資料參考,又能作為學習唐調吟誦的系統教材的書被命名為《唐調正聲》。正如此書有著雙重功能,書名中的“正聲”也有兩重含義。
書中所收錄的無錫國專滬校唐調讀文錄音,從“唐調宗師”唐文治,到“唐調津梁”王蘧常,再到“唐調嗣響”陸汝挺、范敬宜、陳以鴻、蕭善薌,一脈相承,是正統唐調。這是書名“正聲”的第一層含義:正宗的傳承。
王蘧常先生手札
王蘧常先生
《唐調正聲——唐文治、王蘧常師門吟誦傳習錄》內頁,存圖后再掃描此頁二維碼,可聽王蘧常先生吟誦古文《秦誓》原聲
另一層用意,在于表明工作室老師們在保護與傳承唐調中所堅持的立場與態度。前面在介紹唐調吟誦體系時,唯獨沒有提及近體詩吟誦。這是因為唐調確實沒有近體詩吟誦調的傳承?!罢暋边€有第二層含義,就是為唐調正本清源,守住唐調傳承的純正血脈。
“此事人間有正聲”。在《唐調正聲》“附錄一”部分,還專門列出了易被誤傳為“唐調”的唐門弟子的詩詞吟誦作品,并清晰注明“非唐調”,提示讀者注意分辨。《唐調正聲》的正式出版,標志著工作室在唐調的推廣、整理、研究方面已經規模初具。今年年初,工作室完成了換屆,核心成員由大學教師、中學教師和在校大學生組成,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大家因為對傳統文化純粹的熱愛走在一起,愿意為公益性社會工作奉獻青春力量。從事唐調非遺工作,是需要有超越功利的精神底色的。據悉,唐調工作室今后還計劃與高校加強深度合作,選拔出一批有扎實國學功底的青年學生,進行系統培訓,以期培養出能夠運用唐調讀古文,并且有能力傳授讀文法的青年傳承人。
《唐調正聲——唐文治、王蘧常師門吟誦傳習錄》。上海遠東出版社
附:
王興孫先生惠贈《唐調正聲:唐文治、王蘧常師門吟誦傳習錄》,詩以申謝。
黃思維
如對高黌舊講臺,名篇吟誦卷中開。
試聽一唱三嘆處,直似千回百轉來。
后學讀文堪作范,昔賢傳道固多才。
而今珍重非遺日,唐調正聲何壯哉。
注:王興孫為王蘧常先生四子。黃思維為王蘧常先生女弟子張懷珍女史的學生。
來源:于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