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你大概率刷到過這樣一條短視頻:以歌曲的形式,描述的了某個國家剛買的飛機,在人類歷史上最高等級的空中交戰中,被對方打下來了。
這個所謂的對方,其飛機,購自于我國。
所以,從這個有限的樣本對比看,我國飛機的實戰性能,明顯大幅度領先于對手。
在實現了大規模工業化、擁有高素質理科人才的中國,我們的軍事裝備領先于其他國家,輕松擊敗對手,這聽起來一點也不奇怪,甚至沒有一絲絲夸大事實的感覺。
制度是一個很難量化的指標,但制度背后的人均工作時間、勞動報酬、精英化的受教育年限等因素,對于推動這個具有絕對優勢的工業化進程而言,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不夸張地說,能夠輕松擊敗對方的飛機,我們中的幾乎每一個人,都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這個結果是多重因素疊加影響的,但千萬別以為,在世界的其他角落,這種奇跡同樣能夠發生。
當前世界,在多個領域與我國非常相似的,當數印度。這兩個14億人口的大國,合計擁有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
當工業化奇跡出現在我國的同時,另一個14億人口大國的印度,發生了什么?
考慮到人工成本同樣低廉、以及匯率對于GDP核算的影響,我們用現價美元的GDP和按購買力平價(PPP)衡量的GDP,來描述這個過程。
數據之所以始于1990年,是因為按購買力平價(PPP)衡量的GDP數據,始于這一年。
1990的時候,不管是按照現價美元衡量,還是按購買力平價(PPP)衡量,我國GDP總量,基本與印度持平。
按照現價美元衡量的GDP算,約為世界總量的1.5%,按購買力平價(PPP)衡量的GDP算,則為3.6%。
在之后的近三十年間,我國GDP增長速度,與印度相比,有明顯的區別:我國增長快速明顯快過印度,也快過世界平均水平。
按現價美元算,2023年,我國GDP占世界的17%,而印度僅為3%,雖說高于1990年時的水平,但僅達到我國2000年時的水平。
按購買力平價(PPP)算,印度GDP達到世界的8%,而同一核算體系下,我國GDP達到世界的19%,是印度的兩倍有余。
所以,不管是現價美元,還是購買力,印度經濟規模想追上我國,至少在短時間內是無法實現的。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印度的優勢,那就是規模龐大的年輕勞動力。與之對應的是,我國2024年末的平均年齡已經來到42歲。
同樣的14億人口規模,隨著年輕勞動力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我國與印度的競爭,早晚會呈現出白熱化狀態。
剛買的飛機、剛買的飛機、剛買的飛機,被打啦能夠大熱,便是這種競爭格局下的體現。
從當前看,我們的優勢仍然是明顯的。但假以時日,比如十年或二十年之后呢,印度將在多個領域尤其是人口領域擁有極大的優勢。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代人從懷胎到失去對世界的影響力,幾乎需要一百年的時間。
我們應該認識到這個漫長過程的影響力,并盡早規劃,以避免在未來陷入被動的局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