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介紹克朗施塔特“愛國者”公園內烏斯季-羅加特卡西墻海軍露天博物館展區的系列文章。
在第一部分中,我們講述了海軍的巡航導彈以及水雷-魚雷武器系統,第二部分介紹了特種用途的超小型潛艇“海神-1M”(Тритон-1М),而在本篇第三部分中,我們將重點介紹另一種罕見的、體積更大的特種用途超小型潛艇——B-499號“海神-2”(Тритон-2),該艇屬于908型,由中央設計局“沃爾納”設計,自1975年起列裝蘇聯海軍戰斗蛙人部隊,一直服役至1990年代中期。
正如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那樣,20世紀60年代中期,根據海軍應急救援部門的任務指示,開始了對原先列裝的輕潛水員載人超小型潛艇“海神”項目的改進工作,著手研發兩個新的型號:即907型的“海神-1M”改進版,以及體積更大的908型“海神-2”,這兩個型號都用于沿海區域的水下特種作業任務。
在總設計師弗拉基米爾·伊萬諾維奇·西尼亞科夫(В. И. Синяков)的主持下,首艘“海神-2”樣艇于1966年在“加特契納金屬工廠”建造完成。這一項目立即引起了海軍特種部隊的關注,應其要求,原始設計進行了多項修改,拓展了原本的任務設定,加入了運送與撤離戰斗蛙人、布設水雷、執行偵察與破壞行動,以及在艦隊駐地水域執行巡邏任務等功能。
同年,該項目被移交至蘇聯船舶工業部的中央設計局“沃爾納”,在總設計師雅科夫·葉夫格拉福夫(Я. Е. Евграфов)的領導下,與海軍第40研究所聯合繼續研制新型“海神-2”。西尼亞科夫本人被任命為副總設計師,與另一位副總設計師斯皮里多諾夫(В. С. Спиридонов)一同參與項目。
這項新型潛艇的設計工作得到了多個其他設計局的協助,其中包括:由“螺旋槳”中央設計局的總設計師阿夫拉什科夫(Н. С. Аврашков)領導的推進與舵系部分;由“阿芙樂爾”中央研究所的巴巴耶夫(А. Н. Бабаев)領導的自動控制系統;由БЭМИ局的尼古拉耶夫(Ю. К. Николаев)領導的導航系統;以及由艦艇裝設計局的基塔耶夫(Ю. В. Китаев)領導的固定呼吸系統。
新型超小型潛艇的最終技術方案編號為09080,于1970年敲定,次年,全部技術施工圖紙被交付至新海軍造船廠。當時的總設計師是E·S·科爾蘇科夫(Е. С. Корсуков),同年由切爾諾皮亞托夫(Л. В. Чернопятов)接任,1972年又由杰緬捷耶夫(С. А. Дементьев)繼任。
首艘根據908項目建造的“海神-2”號超小型潛艇于1973年建成,1974年交付驗收委員會,隨后開始為蘇聯各大艦隊進行批量生產。
新型“特種用途”超小型潛艇采用輕型鋁鎂合金制造,艇體長度為9.5米,寬度為1.88米。與907型“特里同-1M”超小型潛艇不同,908型潛艇的駕駛艙為密封式結構,可以保護艇員免受艙外水壓影響,并允許潛艇下潛至40米。盡管如此,執行任務的戰斗蛙人依舊身處水中,其所處環境的水壓則通過艇內系統進行調節。
在潛艇前部的駕駛艙中,安排有兩名戰斗蛙人,艇尾艙還可容納四人。輕潛蛙人的出艙通過艇體上部的密封艙口進行。密封艙內則配備了各種設備,包括MGV-11聲納裝置、“烏鱧-V”型MGV-6V水聲通信系統,以及“薩穆爾”導航系統等。
潛艇尾部裝備了一臺功率為11馬力的ЭД П41М型電動推進裝置,最高航速可達5.5節。艇體中央裝有銀鋅蓄電池,一次充電可實現最多110公里的航程,具備最長12小時的自主運行能力。該型潛艇的水上排水量為15.5噸,水下排水量為5.5噸。
潛艇總重僅為4.4噸,這使得除了自身航行外,它還能通過卡車運輸,或由水面艦艇、潛艇拖帶至任務海域。
總共建造了13艘908型“特里同-2”(海神-2)超小型潛艇,目前已知其中5艘的下落。我們此前已介紹過一艘服役于太平洋艦隊,而本文中展示的編號為В-499的潛艇則建于1981年,建造序列號為01512。
這次我們還特別對它進行了細致觀察,注意到了不少細節之處。
這就是這座博物館中保存下來的這樣一艘有趣的特種用途迷你潛艇。
而在下一期,也是最后一期中,我們將展示幾種深海科考器材。所以今天就先介紹到這里。
感謝您的觀看,我們下次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