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經標注文獻及截圖,請知悉。
寧愿這個國家從世界上消失,也堅決不允許它擁有核武器。這是中美俄三國一致達成的共識。
這個國家是誰呢?中美俄為什么前所未有的擁有一致立場呢?
日本的核野心
這個被中美俄堅決抵制擁有核武器大的國家就是日本。當今世界,一共有9個國家擁有核武器。
核武器
除了聯合國五常之外,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鮮都是非法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而除了這四個國家之外,還有不少國家一直在追求核武器。其中,數日本的野心最大。
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放了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三天之后,美國又在長崎投發了名為“胖子”的原子彈。
而正是因為這兩顆原子彈,讓日本放棄“一億玉碎”計劃,最終選擇無條件投降。
在二戰結束至今,日本是唯一一個遭受原子彈轟炸大的國家。這也讓日本對原子彈的產生了恐懼,這種恐怖情緒至今都蔓延在日本民間。
爆炸
據原子彈幸存者的描述,爆炸發生之后,廣島和長崎市中心都被夷為平地,數十萬人在這兩次原子彈轟炸中失去生命。在這之后,又有許多人因為核輻射和燒傷失去了生命。
總之,日本人對原子彈的恐懼是刻在骨子里的。不過,在對原子彈保持恐懼的同時,日本也十分覬覦原子彈的力量。
大家都知道,在美國成功研制出原子彈之前,德國也進行過原子彈的研制。但由于物資匱乏以及深陷戰爭等因素德國的原子彈研制計劃最終失敗。
而除了德國之外,日本也曾進行過核武器研究。1940年的時候,日本啟動核武器研究計劃,1944年的時候,日本的核武器研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但隨著太平洋戰事的不斷膠著,美軍開始派出軍機轟炸日本本土的工業城市。最終,日本的核武器研制計劃被美國所摧毀,研究也就此中斷。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許多人的后怕,倘若真讓日本掌握核武器的話,那反法西斯戰爭一定會打的更為艱難。好在美軍的轟炸讓日本的陰謀最終破產。
美國對這件事也心有余悸,所以在占領日本后,讓日本和美國簽署了相關條約。條約中規定日本必須放棄擁有或使用任何形式武力權利,啟動壓制日本的軍國主義。
但盡管如此,日本的鷹派還是不斷的尋求讓日本發展核武器的機會。在核電站盛行的時候,日本也建設了核電站。
核電站
而在這個過程中,日本一直在開展著不為人知的研究。據悉,日本現在擁有著高達47噸的钚。
钚是核武器中最重要的裂變成份,只需要幾公斤的钚,就可以研制出一顆原子彈。但日本卻擁有47噸的钚,這讓人非常震驚。
此外,日本還擁有高達1.2噸的濃縮鈾。濃縮鈾也是核武器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日本的科技水平非常發達,制造出原子彈的能力是有的。如今日本也已經有了制造核武器的材料,一旦放寬對日本的限制,那日本就會立刻開展原子彈研究。這也讓中美俄三國都警惕起來。
聯合國
中美俄堅決反對日本擁核
二戰結束后,德國大大方方的承認了犯下的罪行,也一直在為過去犯下大的錯誤進行彌補。
但相比之下,日本卻一直否認曾經的所作所為。日本右翼勢力更是明目張膽的表示不存在日本侵略亞洲各國的事實,甚至還公然的篡改日本教科書,企圖讓這段歷史被掩蓋住。
日本右翼勢力不愿承認歷史,日本又偷偷儲存钚。這一切舉動都讓人覺得膽寒,害怕日本又走到二戰時的道路。
放射物
為了不讓這樣的情況發生,中美俄也是前所未有的保持一致立場,那就是堅決不讓日本擁有核武器。
美國在日本有駐軍,除了是為了便利自己在亞太地區的行動之外,還起著監督日本的作用。
一旦日本有不法之心,美國也可以迅速展開行動。不僅如此,美國還曾拿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說事。表示任何退出該條約的國家都要遭受國際制裁。
別看美日平時關系非常不錯,但在這種大事上,美國還是掂的很清的。
岸田文雄
俄羅斯方面也是痛批日本的不軌想法。日本一直試圖和美國進行“核共享”,尤其是俄烏沖突爆發后,日本各種渲染緊張局勢,拋出和美國進行核共享主張。
日本內部甚至就核共享進行了內部研討,來商量這種情況是否可行。
對此,俄羅斯方面進行了強烈譴責。俄羅斯外交部亞洲第三司司長諾茲德列夫在一次會議上指出“一批唯美國馬首是瞻的國家,希望在亞太地區劃定界限,建立一個小集團,這一點越來越明顯”。
中國也多次引申《波茨坦公告》第12條,提醒全球各國日本曾在戰后承諾過永久放棄戰爭手段。而日本背信棄義,一邊儲存钚和濃縮鈾,一邊要求和美國進行核共享則是完全違背了《波茨坦公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