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姚瑞鵬
近日,教育部批準設立的中國首個戲曲類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戲曲表演(川劇)”正式落戶成都藝術職業大學。這座以“把藝術還給人民”為初心的職業本科高校,用教育創新為非遺傳承開辟新徑,讓巴蜀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破局:從師徒相授到本科教育
川劇名家陳智林至今記得,四十年前學藝時,師傅將一柄折扇鄭重交到他手中:“川劇人的飯碗,端得起就要捧得住。”這種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在現代化浪潮中漸顯乏力。成都藝術職業大學創始人余開源,看著劇團招生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深刻意識到:“非遺傳承不能只靠情懷,必須建立現代教育體系。”
隨著《四川省川劇保護傳承條例》實施,教育破局迎來政策東風。2024年9月,成都藝術職業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正式揭牌,構建起“中專-專科-本科”貫通式培養體系。院長徐亮指著教學樓的川劇臉譜浮雕說:“我們要把作坊里的絕活變成課堂里的學問,讓年輕人知道川劇不僅是文化遺產,更是能安身立命的本領。”
如今教育部批準設立的中國首個戲曲類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戲曲表演(川劇)”正式落戶成都藝術職業大學,本科職教模式將為傳統藝術傳承注入新的活力,成都藝術職業大學也將開啟戲劇藝術傳承教育的新篇章。
創新:傳統技藝對接現代職教
走進實訓劇場,00后學生李婉婷正在全息投影的蘇東坡虛擬場景中練習《夢回東坡》選段。這個場景濃縮著川劇教育的顛覆性變革——既有“唱念做打”傳統四功課程,又增設數字舞臺設計、文化IP開發等現代模塊。國家一級演員何洪慶指導身段時強調:“水袖要甩出千年古韻,眼神要看見當代觀眾。”
這種“守正創新”的理念貫穿教學始終。學校與四川省川劇院共建“雙師型”教師團隊,川劇史上首位女劇作家徐棻親自編寫教材,將《白蛇傳》《死水微瀾》等經典劇目轉化為教學案例。更引入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學生在校三年參與80場實景演出,畢業可直接進入校企共建的川劇實驗劇團。
情懷:公益火種照亮傳承之路
在招生辦公室,一封來自涼山州的信件引人注目:“爺爺是鄉村川劇鑼鼓手,我想成為家里第一個大學生...”這正是學校設立30人全額獎助學金的“非遺傳習班”的初衷。這個“零門檻”公益項目覆蓋九年培養周期,學生畢業后定向輸送至基層院團,用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讓川劇回歸民間沃土。
余開源校長談起辦學初心感嘆萬分:“今天我們培養的不只是演員,更是文化火種的傳播者。”學校定期組織“川劇進社區”活動,學生們帶著《巴山秀才》等劇目走進安置小區,當農民工子女跟著學唱“幫腔”時,傳統藝術的根系正在新時代土壤中延展。
使命:職教改革賦能文化復興
作為全國首批職業本科試點院校,成藝大膽突破藝術職教邊界。在“川劇+”課程體系里,學生們學習短視頻創作、非遺文創開發,用抖音直播讓變臉絕技收獲百萬點贊。這種“既護住魂,又塑好形”的探索,使畢業生不僅掌握技藝,更具備文化經營能力,去年畢業生創辦川劇主題民宿、漢服體驗館都是先鋒式的創新。
數字化傳承同樣令人振奮。學校二期建設的川劇數字博物館,運用3D建模技術復原消失的戲臺,AI系統可解析歷代名角唱腔特色。徐亮院長展示著手機里的川劇傳承人數據庫稱,“我們要為每個老藝人建立數字檔案,讓青年一代既能觸摸歷史溫度,又能駕馭科技力量。”
站在教學樓頂俯瞰,川劇臉譜造型的圖書館與現代實訓基地交相輝映,恰似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這里走出的學子,既有扎根鄉野的文化志愿者,也有登上國際戲劇節的新銳導演,更有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保護的創新者。當職業教育的改革動能注入非遺傳承,川劇不再是被博物館珍藏的“活化石”,而是化作萬千姿態融入當代生活。就如業內人士評價:“這種本科職教模式,為傳統藝術傳承提供了可復制的解決方案。”隨著更多青年帶著文化自信走出校門,那曾經照亮蜀地的戲臺燈火,正以教育之名重燃,映照出一個民族守護精神根脈的永恒追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