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勝蘭獲得“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曉慧 北京報道
在生命的征途中,總有一些人以非凡的勇氣和毅力突破身體的桎梏,在歲月的淬煉中打磨出超越平凡的生命之光,用生命書寫傳奇。
近期,第七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即將召開,這不僅是對殘疾人事業發展成果的檢閱,更是對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時代弘揚。根據中國殘聯官網公示的擬表彰名單來看,全國擬表彰自強模范200名、殘疾人工作先進集體200個、殘疾人工作先進個人60名。這既是對過去的總結,更是對未來的承諾。
時光的車輪從未停歇,殘疾人自強和助殘的事跡層出不窮。
據記者了解,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每五年舉辦一次,是我國給予殘疾人事業戰線突出貢獻者及集體的最高褒獎。自1991年設立以來,已成功舉辦了六次,其間,涌現出一大批殘疾人自強模范、助殘先進集體?及個人。
這六次表彰大會見證了中國殘疾人事業從“生存保障”到“全面發展”的跨越,讓8500萬殘疾人真正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參與者、貢獻者、共享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從“羨慕榜樣”到“成為榜樣”
全國自強模范是殘疾人用行動證明“身體的局限從不是人生的邊界”,這些榜樣用生命書寫的奮斗史詩,猶如燈塔照亮了8500萬殘疾人的追夢之路,更凝聚起全社會扶殘助殘的磅礴力量。
對于殘疾人個體而言,榮譽對他們的激勵,是一種“看見的力量”,帶來的成就感不僅是社會的認可,更是人生新的起點。
“在沒有獲得全國自強模范之前,我只是獨自一人默默地在困境中埋頭咬牙堅持,那時候,我住的地方很偏僻,出行也不方便,有好多夢想在心里,但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實現。獲得全國自強模范之后,我的工作生活有了全新的改變,殘聯幫我建立了培訓基地,讓我有了穩定的場地為殘疾人兄弟姐妹們進行刺繡培訓,讓非遺刺繡有了傳承,給我和學生們的刺繡作品有了展示的地方。”39歲的石勝蘭,來自重慶市奉節縣,是一位高位截癱的“繡娘”,作為第六次全國自強模范中的一員,她接受了《華夏時報》記者的采訪,石勝蘭告訴記者,獲獎后的她更加自信,與社會直接接觸和參與互動的機會更多了,如今,石勝蘭帶著非遺刺繡走向全國各類的展會,到處宣傳非遺刺繡和家鄉的文化,同時,讓更多人看到殘疾人的樂觀、堅持與熱愛。
對于石勝蘭而言,這份榮譽不僅是一份嘉獎,更是穿透她困境的精神火炬,就在4月份,石勝蘭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的榮譽稱號。
楊淑亭與女工們在一起
全國自強模范的群英譜,展現了新時代殘疾人事業的多元維度。掃雷英雄杜富國在排雷時用血肉之軀保護戰友,失去雙眼雙手后仍堅持康復訓練,用實際行動詮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氣概;湖南麻陽的劉華勇失去雙臂,卻用雙腳敲開命運之門,帶動千名殘疾人就業,將麻陽冰糖橙賣向全國,將“身殘志堅”轉化為“共同富裕”的生動實踐;載譽無數的湖南苗族姑娘楊淑亭,在輪椅上實現創業,如今,產品遠銷東南亞、南美、歐美、中東、南非等國家和地區,外貿出口額逐年攀升。幾年間,公司不僅自身發展壯大,還帶動了眾多殘疾人實現就業,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這些榜樣的故事,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他們用傷疤作為勛章,以經歷作為教材,讓殘疾人伙伴們看到“另一種活法”的可能性,同時,展現了殘疾人在脫貧攻堅、科技創新、公益服務等領域的卓越貢獻。
當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從“羨慕榜樣”到“成為榜樣”,整個群體便完成了從“被定義”到“自我定義”的蛻變。
無論殘疾還是健全,生命都能綻放光彩,關鍵是要為自己找到人生的支點。自強模范的榜樣力量,無疑為殘疾人錨定了這個支點的坐標,讓每個生命都能在屬于自己的坐標系上,畫出璀璨的人生軌跡。
成為撬動助殘力量的
“杠桿支點”
自強不息、頑強不屈、奮發進取、追夢圓夢是殘疾人奮斗精神的最好詮釋,而他們的前進之路,同樣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心與幫助。對于助殘力量的表彰,不僅是傳遞善意的“擴音器”,更是撬動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杠桿”。它通過重塑社會認知、激活資源網絡、強化權益保障等多重路徑,推動殘疾人從“被幫助者”向“平等參與者”轉變,進而構建更具包容性的社會生態。
五年前,在第六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上,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行唐縣的昊騰殘疾人雙創園榮膺“殘疾人之家”,負責人賈茹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那是我終生難忘的榮耀。唯感榮譽愈大,責任愈重。”賈茹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回憶道。
據記者了解,2018年,雙創園正式投入使用,園區幫助100多名殘疾人直接就業,開設“巧手坊”帶動全縣4000多人實現居家致富。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殘疾人在這里真正實現了從精神上站起來,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尊嚴。
獲獎后的“雙創園”更是把產業發展作為增加殘疾人就業的重要抓手,集中各種資源,積極打造電商直播基地。比如,與快手科技合作,在河北省開展AI女媧數字人直播電商賦能殘疾人就業的相關幫扶工作。
賈茹(中)在“雙創園”與在園區就業的殘疾人朋友們在一起
賈茹告訴記者,AI女媧數字人完全超越了人的直播極限,可以實現72小時聯播,這種新型幫扶模式降低了從事新媒體直播電商的門檻,不僅彌補了殘疾人的身體缺陷,還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工作效率,讓更多的殘疾人有機會從事新業態新媒體領域的工作,讓殘疾人在工作中感受到了平等與尊重,增強了自信心和歸屬感。同時,“雙創園”AI數字電商運營團隊在北京快手科技的支持幫助下,夜以繼日加班加點地學習、培訓、研究、帶動,總結出了一套針對AI女媧數字人“雙創園”的“打法”,從起初每個賬號日盈利30元,再到60元,再到現在的100多元,“雙創園”有了自己的“打法”技巧和經驗。
以龍洞村為例,村委會投資購買電腦30臺及數字人運營培訓費用,在本村聘請30名殘疾人和留守婦女負責AI數字人直播帶貨和手工業加工。按每臺電腦每月1200至2000元的純利潤計算,僅AI直播一項每月可獲利3.6萬—6萬元。
未來,“雙創園”AI數字電商直播項目,計劃在行唐縣各村設立鄉村振興AI數字化電商基地,由村委會成員帶頭,組建“村干部+駐村隊員+村民”電商隊伍;創建村播示范品牌,打造“AI村支書”,并通過“AI村支書”開啟直播帶貨及政策宣講的鄉村振興新模式;實施村支書“村播”帶貨計劃;打造百名“AI村支書”,探索構建“村集體+企業+農戶”經營模式,致力培養鄉村致富帶頭人;打造成當地直播事業的“開拓人”,助農增收的“引路人”和鄉村宣傳的“代言人”;積極踐行“村民當主播、手機變農具、直播變農活、流量變農資”的強村富民新路徑,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開局的歷史節點,即將揭曉的殘疾人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承載著特殊的時代使命,作為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標桿”與“燈塔”,其榜樣作用遠超個體或組織本身,通過精神引領、實踐示范、資源鏈接等多重路徑,形成“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輻射效應。這種作用既作用于殘疾人內部,激發自我發展的信心與動力,也影響社會各界,推動助殘共識轉化為行動合力。
“助殘”已不再是口號,正在融入城市建筑的斜坡、課堂上的手語翻譯、職場中的包容機制……殘疾人事業也正在從“政策驅動”走向“文化自覺”,并向著“殘健共融”的人類文明新形態邁進。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