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浪潮呼嘯而來,老年人在出行叫車、查詢路線時的無助,是否曾讓你心頭一緊?當城市發展的腳步加快,自然環境中的垃圾、稀有鳥類棲息地的危機,是否曾讓你憂心忡忡?當偏遠山區的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如饑似渴,簡陋的教學條件與停電難題,是否曾讓你想要伸出援手?在上海,就有這樣一群充滿愛心與朝氣的青少年,他們用行動給出了溫暖的答案,讓慈善公益在傳遞與傳承中持續升溫。
5月9日,在上海廣播藝術中心,“遠踐”慈善公益進校園項目拉開帷幕,由場館、學校、媒體、教育基金會等各界代表組成的“遠踐”青少年公益踐行社會支持生態圈也同步啟動。從公益理念的培育,到豐富實踐機會的提供,再到項目的指導與評估,生態圈將為青少年打造完整的公益成長鏈條,構建一個多元、協同、可持續的生態系統。
“遠踐”生態圈每年將遴選2-3個重點項目,助力滬上中學生把公益創意轉化為堅實的每一步。去年基于“遠踐”平臺開展的為期4個月的“@自然”系列“碳尋”城市脈動復興公園環境可持續展項目便是成功范例,16所學校的268名中學生深度參與,累計志愿服務時長達到1788小時,在展覽策劃、展陳設計、場館暑期運維以及公益倡導傳播等多個崗位上發光發熱。
活動中,主辦方揭曉了2025年度“遠踐”將重點孵化的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項目。其中“@自然”滬滇雙城記——科普影像計劃,旨在借助影像記錄與傳播,增進滬滇兩地青少年對自然生態的認知和保護;殘健融合藝術共創項目,則希望通過藝術的橋梁,促進殘健群體的交流與融合。
青少年公益踐行優秀案例展演環節將活動推向高潮。14組來自不同學校的同學分享了各自的公益故事,他們在鄉村振興、敬老愛老、場館志愿、社區服務、扶殘助殘、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的創新實踐令人眼前一亮。活動還對在“遠踐”項目中表現突出的學校、教師和中學生分別進行了表彰。
“遠踐”項目由上海公益新媒體中心、《上海學生英文報》社、澎湃新聞、上海初心為愛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自2023年啟動以來,專注于青少年公益慈善素養的培養,整合多方資源,為青少年搭建起廣闊的社會實踐平臺。該項目從培育校園公益文化入手,逐步匯聚市級資源賦能,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力,每一步都凝聚著社會各界的心血與努力。此次社會支持生態圈的構建,更是將政府、學校、場館、媒體、基金會等多元力量緊密聚合,實現了主體多元協同、資源循環共享,形成了強大的合力。
原標題:《青衿逐光處,愛意正燎原》
欄目編輯:郭影 文字編輯:史佳林
來源:作者:小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