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冬天的北京,寒風割面。就在這座城市的某處辦公室里,中國軍工行業的幾位老工程師正圍坐在一起,神情凝重。外面的世界正翻天覆地——蘇聯,那個曾經讓無數人既敬畏又忌憚的超級大國,轟然倒下了。電視新聞里,莫斯科紅場上的旗幟換了顏色,昔日的盟友和對手,各自為政。就在許多人都在琢磨:“蘇聯解體了,咱們是不是能趁機引進一大批頂尖人才?”可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其實,那段日子,許多中國人都曾充滿期待。蘇聯的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員,幾十年來一直站在世界前列。大家以為,蘇聯一垮,這些人才是不是會像潮水一樣涌向中國?可惜,情況遠沒那么簡單。
1992年初,哈爾濱一位負責航空項目的負責人,曾托人在莫斯科“物色”技術專家。結果人家來的不是火箭專家,而是一群急著找飯碗的普通工程師,甚至還有不少是“掛名”的中介。真正頂尖的專家,大多被歐美高薪挖走了。
那么問題來了:蘇聯解體后,中國引進人才數量并不多,為何只有中國軍工騰飛了?而俄羅斯和烏克蘭,明明擁有那么多原蘇聯的技術積累和人才,卻逐漸陷入了困境?背后的矛盾、沖突和深層原因,遠不只是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
我們不妨倒過頭來看看——當年蘇聯解體時,除了政權更替、國旗更換,最大沖擊其實是“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原本蘇聯的軍事工業體制,靠的是全國一盤棋,巨大的國有工廠、研究所遍布各地。可一下子,大家各自為政了。
舉個更直觀的例子:烏克蘭繼承了整個安東諾夫飛機設計局和眾多老牌軍工廠,結果二十年過去,連自己的安身立命的“大飛機”都難保生產線不被拆賣。反觀中國,當時引進蘇聯專家很有限,靠的是自己的技術隊伍和持之以恒的積累。
可是,這樣的現實,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矛盾?是中國的體制優勢,還是蘇聯解體后人才外流的必然?事情遠沒有那么簡單。
蘇聯解體后的第二年,莫斯科街頭經常能看到一群曾經意氣風發的工程師,他們穿著舊軍大衣,甚至擺起小攤販賣家中閑置物品。烏克蘭的敖德薩港口,成了“技術出口”的集市,不少原本搞火箭、導彈的工程師,為了生計不得不外出打工。
與此同時,俄羅斯的許多軍工企業因為訂單驟減,拖欠工資成了常態。
這一切,歸根到底,是體制的崩塌帶來的連鎖反應。蘇聯過去的軍工體系,依賴龐大的國家計劃經濟和指令性投資。一夜之間,這套機制土崩瓦解。各個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原本相互配套的軍工企業被人為切割。就像一臺精密的鐘表,突然被拆成了十五塊,誰都想單干,可沒有了整體協作,誰都轉不起來。
而中國當時的情況又如何?中國沒有大量引進蘇聯人才,原因其實很現實。首先,語言和生活習慣障礙大,許多真正有本事的專家更愿意去歐美國家,那里不僅有高薪,還有完善的科研環境。再者,中國軍工體制早已意識到,單靠“拿來主義”行不通。于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國軍工轉向自主創新,哪怕起步慢一點,也要一步一個腳印。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國內某型號戰斗機項目,曾經試圖引進烏克蘭的雷達技術。結果工程師發現,烏方技術確實先進,但一來技術資料不全,二來對方技術人員不斷流失變動,項目進展一拖再拖。最后中國方面干脆一咬牙,自己研發。從那以后,軍工系統深刻體會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才是硬道理。
那么,為什么俄烏軍工在解體后迅速凋敝?說到底,是因為體制脫節、科研資金斷檔、人才外流嚴重。再加上國際局勢變幻莫測,原本依賴軍火出口的企業,突然失去了市場。相比之下,中國軍工雖然引進外部技術有限,但靠著穩定的政策支持和長期的自主積累,反倒越走越穩。
到了2000年以后,國際形勢更加復雜。俄羅斯軍工企業逐步復蘇,但始終難以恢復蘇聯時期的輝煌。烏克蘭則更為艱難,國內局勢動蕩,多次爆發劇烈的社會沖突。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后,烏克蘭軍工體系遭到更大打擊。不少原蘇聯的軍工企業要么倒閉,要么被迫轉型為民用企業。舉個例子,曾經響徹一時的烏克蘭馬達西奇發動機廠,幾經易主,最終連生產線都被“拆東墻補西墻”,技術骨干流失殆盡。
反觀中國軍工,這二十年間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一開始引進的蘇聯專家不多,但中國人自己咬著牙啃下了最硬的骨頭。比如,在航空發動機、雷達、導彈等領域,中國軍工部門堅持“邊學邊干、邊用邊改”。哪怕起步慢,哪怕遭遇技術封鎖,依然靠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努力,把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實現了。
九十年代初,國內某型防空導彈項目,原本指望通過與俄方合作拿到核心技術。結果對方開出天價,且遲遲不肯交付關鍵部件。中國技術人員沒有氣餒,反而把有限的樣品拆解研究,反復試驗,最終研制出屬于自己的“看家本領”。這種精神,不僅僅是技術的傳承,更是一種不服輸的勁頭。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軍工的騰飛,還得益于體制的穩定和國家的重視。無論是經濟支持、政策傾斜,還是對技術團隊的“傳幫帶”,中國軍工系統始終保持著強烈的使命感和凝聚力。這種氛圍,在當下的國際形勢下愈發顯得珍貴。拿最近的俄烏沖突來說,烏克蘭軍工企業被戰爭打斷,俄羅斯也面臨著西方的封鎖和壓力。相比之下,中國軍工雖然也有挑戰,但整體保持了連續的技術積累和自主創新。
那么,問題又來了:如果有一天,國際局勢更加動蕩,全球供應鏈遭到沖擊,中國軍工還能不能繼續保持領先?這個問題,恐怕沒人能給出百分百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軍工的騰飛,靠的不是“外來和尚”,而是幾十年如一日的自力更生和不斷創新。
回過頭來看,蘇聯解體后的大潮,改變了世界格局,也讓無數人命運發生轉折。許多人曾幻想,靠引進外來專家、技術,中國可以一蹴而就地趕超世界強國??涩F實給了我們最樸素的答案:真正能讓中國軍工騰飛的,不是“拆東墻補西墻”,而是腳踏實地、持之以恒的奮斗精神。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這背后的啟示其實很直觀??刻炜康?,不如靠自己。就像家里遇到難題,外人再能干,也不如自家人齊心協力。國際風云變幻,誰都說不準明天會發生什么??墒?,只要咱們自己有本事、有韌勁,再大的風浪也能挺過去。
想一想,現在世界局勢緊張,軍事沖突此起彼伏,誰能保證未來的和平與安穩?中國軍工的騰飛,給了我們底氣,只有掌握自己的命運,才能在變亂中站穩腳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