碓窩記
文/潘洪國
在那山東的農村老家,村口有一方飽經滄桑的百年碓窩,它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靜靜地守望著歲月的變遷,見證著村莊的興衰榮辱,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與情感。
碓窩由一整塊青石鑿成,外表早已被風雨磨去了棱角,泛著溫潤的光澤。它的形狀近似一個倒扣的碗,凹面光滑而深邃,邊緣處因常年被木杵撞擊,留下了一道道深淺不一的溝壑,仿佛是時光刻下的皺紋。那斑駁的痕跡,是無數次舂搗谷物留下的印記,也是歲月贈予它的勛章。
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在碓窩上,整個村莊便開始蘇醒。村里的女人們挎著裝滿稻谷的竹籃,陸陸續續地來到村口。她們圍坐在碓窩旁,一邊勞作,一邊閑聊著家長里短。張家大嬸子把曬干的黃豆鋪進青石凹窩里,木杵起落間,"咚咚"聲驚飛了槐樹上的麻雀。金黃的豆粒漸漸碎成銅錢般的薄片我們老家管它叫豆錢子,為什么叫豆錢子呢?我猜想應該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空氣里飄起黃豆的清香,木杵與碓窩碰撞發出的“咚咚”聲,與女人們的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曲獨特的鄉村晨曲。
記得小時候,我總是喜歡蹲在碓窩旁,看母親舂米。她將稻谷倒入碓窩,然后握住木杵的一端,有節奏地上下起落。隨著木杵的撞擊,稻谷的外殼逐漸脫落,露出白生生的米粒。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母親的身上,也灑在碓窩中飛濺的米糠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生活最質樸、最美好的模樣。
除了舂米和豆錢子,碓窩還承載著許多歡樂的時光。秋天快到的時候,屋東院的大奶奶摘下竹匾里摘好的韭菜花,翠綠的韭菜花裹著暗紅辣椒,在碓窩里相遇。木杵每砸下一次,濃稠的汁水就濺起星星點點,韭菜花的鮮香、辣椒的熱辣與鹽攪在一起,直往人鼻子里鉆。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濃濃的鄉情與溫暖的回憶。
七歲的我踮著腳張望,趁人不注意伸手去抓碓窩里的碎末,辣得直吐舌頭,逗得眾人笑作一團。這帶著煙火氣的喧鬧聲里,一碓窩噴香的豆錢子和韭菜花辣醬,足夠吃上一整個秋天。
隨著時代的發展,村里漸漸有了現代化的碾米機,碓窩不再是人們加工糧食的主要工具。它被擱置在村口的角落里,無人問津,漸漸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曾經熱鬧的場景一去不復返,只剩下碓窩在風雨中獨自嘆息。
然而,在我的心中,碓窩永遠是老家最珍貴的記憶符號。每次回到老家,我都會走到碓窩前,輕輕撫摸它那粗糙的表面,仿佛能觸摸到過去的時光。我仿佛又看到了母親忙碌的身影,聽到了女人們的歡聲笑語,聞到了豆錢子的香甜氣息。
百年碓窩,它不僅是一件古老的農具,更是一部凝固的歷史,一首無聲的歌謠。它見證了村莊的繁榮與衰落,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與離去。它承載著濃濃的鄉愁,是游子們心中永遠的牽掛。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那方百年碓窩都將永遠屹立在村口,守護著這片土地,守護著人們心中那份最純真、最美好的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