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丹烏里克遺址。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丹萍/攝
“這是貨真價實的‘沙瓤’瓜!”看著手里的西瓜,同行的小伙伴感嘆。此“沙”非彼“沙”,這里的“沙”指的是沙漠中的沙子。
日前,跟隨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基層行,記者來到新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體驗當一天文物普查員。風沙是那天最直觀的感受:相機拿出不到30秒,沙子就在屏幕上蓋滿了一層;即便是放在帳篷里的食物,也會被沿著縫隙吹進去的沙子包裹。
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名氣如雷貫耳。沙漠到底有多干?除了沙子,沙漠里還有什么?很多人對它充滿好奇,但其艱苦的環境也讓人望而生畏。而對于新疆文物普查員來說,深入沙漠腹地已是常事,為了核查距離綠洲較遠的文物,連續多日住在其中也不少見。
我們這次跟隨普查員進入的丹丹烏里克遺址,距離和田地區策勒縣達瑪溝鄉瑪力喀勒干村北80千米,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經過發掘和考證,該遺址被確定為唐代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鎮“杰謝鎮”故址,是唐安西都護府治下安西四鎮中于闐軍鎮防御體系中重要的一環。
準備工作從一大早就開始了。普查隊員們不僅要攜帶工作用具,還要準備包括水、食材、藥品等在內的生活物資。沙漠特殊的地貌對司機和用車也提出了高要求。每位司機都需擁有豐富的野外駕駛經驗,車輛均為越野車,否則難以穿行。普查隊員告訴我,很多時候他們還會帶駱駝一同前往。
當天我們從策勒縣出發,路上沙子覆蓋不勻,顛簸不斷,約160公里的路程開了將近3個半小時。到達停車點后,大家還要再步行近兩公里才能到達遺址。里面沙丘眾多,不僅行走費力,視線還常被遮擋,和周圍人稍微拉開距離,便看不到彼此。沙漠遼闊,個人渺小,行走期間記者一度覺得心慌,擔心迷路。
普查結束回到帳篷時,記者鞋內近一半的空間被沙子占據,臉、手、頭皮也全被沙子覆蓋。而這在普查員們看來還算可以,他們給我看了在惡劣天氣下拍的視頻:狂風肆意,飛揚的沙塵將天地變為一色,睡袋在地上無助地被沙塵一次又一次掩埋。
有人問:“環境這么惡劣,為什么會有這么多遺跡呢?”普查隊員回答:“在遙遠的古代,這里曾經十分宜居?!?/p>
滄海桑田,但仍不乏探尋前人遺跡之人,或許這就是文物普查的意義吧。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