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人民網南陵5月10日電(記者汪瑞華)5月10日,南陵縣青銅文化保護利用暨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工程前期考古調查專家咨詢會如期啟動。
活動吸引了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山東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國內高校學者,以及陜西、江蘇、湖北、江西、安徽等省級考古研究機構和博物院的資深專家前來參加。
塌里牧礦冶遺址。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活動的舉辦,旨在共同推進南陵古礦冶遺址的保護和利用,深入發掘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重啟青銅考古密碼,觸摸南陵古銅文脈。
作為中國青銅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南陵縣境內大工山銅礦冶遺址,與鳳凰山銅礦遺址一起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銅礦開采礦井。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據介紹,大工山銅礦冶遺址系西周至唐宋時期進行采礦、冶銅生產的遺存,已發現的古礦冶遺址有30余處。其中,核心區域江木沖冶煉遺址,面積約150萬平方米;塌里牧采冶遺址,面積約22萬平方米。
據考古發掘,最大古冶煉場面積達1.5平方千米,核心區保護范圍內古煉渣堆積層達8米以上,少數區域甚至超過13米,兼具歷史文化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銅礦遺址發現的煉渣。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其中,江木沖冶煉遺址分別于1988年和1989年進行了兩次發掘,發掘面積700多平方米,主要發現了和煉銅有關的遺跡,出土了煉渣、銅錠、石球、平衡石等。其中冶煉爐有呈橢圓形,也有呈圓角方形。
和江木沖冶煉遺址不同,塌里牧采冶遺址特點是山上采礦山下冶煉。時至今日,在工山鎮大工村,依舊能夠清晰看到村民們就地取材,用煉渣壘砌起來的農家院墻,高1米有余,長約百米。
銅礦遺址古煉渣堆積層。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一直以來,南陵縣按照“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要求,穩步推進大工山銅礦遺址的保護與利用工作,不僅成功申報入選省考古遺址公園,還與安徽大學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合作,共建大工山實踐教育基地。
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方輝認為,如果說前期聚焦南陵縣銅礦遺址價值的挖掘,那么接下來的重點,就要聚焦遺址的保護傳承和利用。
“經過半個世紀的發掘,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是當務之急。”方輝提倡,要多學科交叉結合,包括考古、冶金,甚至微量元素勘測等,這樣拿出來的考古成果才更具說服力。
另介紹,大工山銅礦遺址的發現,被專家譽為一部埋藏于地下的中國古代冶金史,為探索長江中下游地區青銅文明的起源,研究中國古代采礦冶金技術的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