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等深線》記者 方超 石英婧 南京、上海報道
南京,從市中心新街口出發,向東北方驅車40多公里,便是曾經聲名赫赫的拜騰汽車廠區——與周邊藥品制劑基地、新材料工廠的熱火朝天建設景象不同,拜騰汽車數十萬平方米園區內,鴉雀無聲,高過人頭的枯黃野草,如潮水般從四周“吞沒”了工廠。
“已經停工好幾年時間了。”留守的保安告訴《等深線》記者,目前工廠內僅有保安看守。一位住在附近的當地人向記者感慨:“這廠建設成有不少年了,就一直沒有開過。”
從遠處眺望拜騰工廠園區內部,雜草橫生,“成品車分撥中心VDC”隱約可見。《等深線》記者 方超 攝
當地人“惋惜”的拜騰汽車,是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車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知行新能源”)旗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存活時間僅5年多。
無獨有偶,據不完全統計,包括拜騰汽車在內,自2016—2025年的9年時間內,南京招攬的博郡汽車、長城華冠(備注:其為造車新勢力前途汽車母公司)、知豆新能源、銀隆新能源等5家新能源汽車明星項目,或破產或停擺。
盡管多個明星項目未實現既定目標,但老牌汽車城南京,當下頗有一種“屢敗屢戰”的韌性,持續發力謀求突圍,南京近年來陸續出臺《南京市推進產業強市行動計劃(2023—2025年)》、《關于促進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等政策,推進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我們南京的汽車產業,目前還是處于上升勢頭,盡管整車項目可能不及合肥、常州等其他城。”一位南京當地政府人士向記者表示,“努力發展過程中肯定有曲折,按照市場發展規律,可能會有淘汰現象,會有種種情況發生。”
“獨角獸”折戟金陵城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長、帶動性強,尤其是整車項目備受地方政府青睞。作為老牌汽車城的南京,過去幾年也不斷加碼新能源汽車產業,但其此前引入的“獨角獸”拜騰汽車,卻在成立短短幾年后折戟。
拜騰工廠北門,兩棟玻璃幕墻辦公樓已建好。《等深線》記者 方超 攝
在南京市棲霞區保通路與靖西大道交叉路口的西北角,坐落著占地千余畝的拜騰汽車工廠。記者近期走訪發現,廠區內的沖壓車間、試制車間等功能區皆已建成,但由于多年未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廠區顯得空空蕩蕩,剛顯綠的雜草則從土地縫隙中頑強地露出頭來。
“你不能進去。”拜騰汽車工廠保安在一口回絕記者“進入工廠”請求的同時,也透露,“目前在整個廠區內仍有幾十位保安看守,每個車間都有,我們是保安公司請的,主要是看守財產。”
與當下的落寞場景相比,昔日的拜騰汽車可謂是“明星新勢力車企”。
“拜騰汽車是一家立于中國、布局世界的高端電動汽車品牌。二位聯合創始人中,一位是寶馬中國前副總裁,另一位是寶馬i8電動超跑項目原負責人。”拜騰汽車曾在招聘廣告中對外如此介紹。
創始人出身知名車企、定位新能源高端品牌的拜騰汽車,曾位列“造車四小龍”。2017年9月8日,被列入江蘇省重大項目之一的拜騰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開工儀式在南京經開區舉行,總投資額為110億元。
2018年6月11日,拜騰汽車全球總部在南京正式啟用,南京當地媒體彼時報道稱:“該公司宣布B輪融資順利完成,估值近20億美元,這意味著拜騰已成為我市又一家‘獨角獸’企業。”
然而,在C輪融資遲遲未到賬的情形下,拜騰汽車量產計劃不斷延遲,并于2020年7月份宣布停工停產。
記者日前翻閱拜騰汽車關聯公司南京知行電動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知行電動”)管理人發布的公告發現,知行電動旗下還擁有東莞市卓越電動車有限公司生產的四座高爾夫車(卓越A1S2+2),購置于2018年11月,現存放于能源中心,評估價值為9275元。公開信息顯示,卓越A1S2+2車型為“四輪電動高爾夫球車”。
“我離開(拜騰)有5年了,不方便說公司的失敗原因。”一位曾在拜騰汽車工廠工作的南京當地人士向記者表示。而記者通過社交平臺、電話等多種形式聯系昔日拜騰汽車員工,他們有些早已離開汽車行業,有些仍堅守汽車上下游行業,但皆不愿提及拜騰汽車工作經歷。
在業界看來,從車企角度而言,拜騰汽車“夭折”與其重資產投資建廠、“燒錢”過快、融資不暢等因素息息相關,如拜騰汽車曾被媒體報道“300人吃掉5000萬零食”“一盒名片上千元”,曾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作為南京新能源汽車的“門面企業”,盡管拜騰汽車發展遇挫,但南京當地政府并未將其放棄。2021年1月4日,拜騰汽車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南京經開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合力推進拜騰新能源整車產品量產,當時的南京市領導出席活動。
然而,僅僅幾個月后,市場即傳出富士康從拜騰汽車撤走員工的信息。2023年6月14日,知行新能源被申請破產,最終在2024年1月9日,南京市棲霞區人民法院發布公告,其裁定宣告債務人知行新能源破產。
知行新能源曾經的注冊地紅楓科技園A3棟,記者探尋該公司原注冊樓層及周邊辦公樓,但未見拜騰汽車及知行新能源任何蹤跡。《等深線》記者 方超 攝
相較于在汽車行業及資本市場引發的巨大轟動,“拜騰之死”在南京當地似乎并未激起波瀾,一些市民甚至完全不清楚南京還存在這樣一家車企。
在知行新能源曾經的注冊地紅楓科技園,記者探訪天眼查所顯示的知行新能源注冊地,但并未發現這家公司的存在痕跡,多次撥打注冊電話也無法接通,而記者連續詢問十多位在上述科技園工作的人士,皆表示從未聽說過拜騰汽車或南京知行新能源。
多個項目接連遇挫
與坐落于長江南岸的拜騰汽車不同,南京另一引入且已夭折的“造車新勢力”博郡汽車,則位于南京江北的浦口區。
2016年12月22日,南京浦口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揭牌暨南京博郡新能源汽車項目簽約儀式在南京浦口經濟開發區舉行。天眼查顯示,博郡汽車關聯公司南京博郡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京博郡”)成立于2016年12月13日,法定代表人黃希鳴。
南京近年招攬新能源汽車相關項目情況表。《等深線》記者 方超 制圖
據悉,博郡汽車南京工廠占地1300畝,總投資100億元,一期規劃產能15萬輛,二期建成后總產能將可達到30萬輛。南京國資也真金白銀支持博郡汽車,2019年6月,博郡汽車與中化國際旗下的銀鞍資本正式簽署投資合作協議,完成25億元規模的融資,其該輪融資的其他投資方就有浦口高投。
但與拜騰汽車發展衰落經歷相似,博郡汽車此后也陷入“困境”。
公開信息顯示,2019年5月份,博郡汽車就因欠薪、不發年終獎而被員工起訴,2020年6月,黃希鳴一封公開信中表示“博郡汽車目前遭遇到嚴重的經營困境”,2021年12月27日,博郡汽車新增破產重整,案號為(2021)蘇0111破申70號,被申請人為博郡汽車。
據多家媒體在2020年3月份的報道,有博郡員工彼時對外透露,博郡汽車在南京只有一個試制車間,“且處于停產狀態,同時因缺乏零部件,還未造出完整的樣品車”。就博郡汽車現狀及發展遇挫原因,記者近日撥打天眼查所顯示的南京博郡電話號碼,顯示“已關機”,通過社交平臺渠道聯系多位前博郡汽車營銷線、產品線等相關負責人,未獲得回復。
仔細梳理可發現,除了引入的兩家新勢力車企——拜騰汽車、博郡汽車相繼夭折外,南京在2016—2019年期間引入的長城華冠、知豆新能源、銀隆新能源等新能源整車企業,此后發展皆遇挫。
2017年9月,長城華冠公告,其與南京經開區簽署協議,長城華冠在當地建立新能源汽車產研銷一體的中央樞紐,包括設立新能源汽車研發中心、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制造工廠及前途汽車銷售總部。南京經開區通過多種方式為長城華冠或其旗下控股子公司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方面給予20億元資金扶持。
2019年1月21日上午,知豆電動汽車有限公司、浦口經濟開發區和金沙江資本簽訂協議,投資120億元在浦口經濟開發區建設年產20萬輛知豆新能源整車項目。
但幾年時間過去,南京引入的長城華冠、知豆新能源項目皆遇發展困境。記者向南京經開區一位工作人員詢問長城華冠項目現狀,其表示:“這個事情(項目)已經處置掉了。”但對于如何處置的,該工作人員并未透露。
對于南京上述新能源汽車項目的發展情況,南京當地行業人士向記者表示,與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產業迅猛發展的合肥、常州等地相比,南京汽車產業發展歷史及基礎都更具優勢,如南汽集團成立時間可追溯至1947年,但此后南汽并未抓住乘用車發展機遇,被上汽收購。南京2016—2019年間持續引入諸多新能源車企,或與當地欲借新能源汽車發展契機,重塑自身優勢有關。
記者注意到,2018年12月底,南京市政府公布了《南京市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地標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加快將新能源汽車產業打造成全省第一、全國前三、全球有影響力的產業地標,到2025年,南京全市新能源汽車整車產量在全國城市中排名前三。
但令人唏噓的是,與成功引入蔚來汽車的合肥、押中理想汽車的常州相比,南京多個引入的新能源整車項目“無疾而終”。
“2016年之后的幾年間,南京吸引了博郡、拜騰、長城華冠、銀隆新能源、知豆等數個大型整車項目相繼落地,放眼全國,一時間風光無兩。”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官微一篇文章也指出,“這些項目后來基本都已停滯或破產清算,不了了之。”
對于引入諸多新能源項目夭折的原因,記者近期嘗試采訪南京汽車行業協會專家,其工作人員表示相關領導不在,其記錄下記者的問題,但截至發稿,記者未獲得進一步回復。
閑置廠區“何去何從”?
引入的新能源汽車項目夭折后,留下的廠房該如何處置,或成為南京當地政府手中的“燙手山芋”。
“造的都是新廠,怎么會拆掉呢?”日前,站在離拜騰汽車工廠不遠處,一位了解情況的當地人士向記者感嘆,“這里面設備都是齊全的。”
站在拜騰汽車工廠門外,記者向內眺望發現,包括“成品車分撥中心VDC”在內的各幢單體廠房均已建好,但所有車間大門緊閉,廠區內非鋪裝路面全部被雜草“占領”。
而在拜騰汽車工廠東南角,記者發現,仍保留著活動板房搭建的拜騰工廠“建設協調中心”,記者進入后發現,刻有“FMC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字樣的奠基石仍保留在園區西北角,上面刻有“2017年9月8日”字樣。
拜騰工廠“建設協調中心”內的開工奠基石。《等深線》記者 方超 攝
包括辦公室、作戰室在內的所有房間被貼上封條,時間顯示為2024年9月27日。而不少房間內辦公設施凌亂散落,仿佛向外界展現拜騰汽車辦公人員倉促撤走時的模樣,而墻壁上則掛著全英文的工廠規劃圖,多年過去,紙張皆已發黃。
受到外界關注的是,這座規模龐大且處于閑置狀態的拜騰汽車工廠,目前處置情況如何呢?
“它正在走法拍流程,其他一切都等法院最終消息吧。”上述南京經開區相關負責人則向記者表示。記者聯系知行電動管理人,一位陸姓律師表示:“我們不對外介紹案件(情況)。”
記者日前也嘗試聯系知行新能源子公司南京拜騰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破產清算組,但該組一位李姓相關負責人拒絕透露相關情況。
公開信息顯示,知行電動名下部分資產以及知行新能源名下部分資產第一次起拍價曾高達31億元,但“0人報名27人關注3381人圍觀”,而在距離首次拍賣1年多時間后,該資產進行第七次拍賣,底價為8.18億元,資產價格已下調20多億元。4月15日,京威股份(002662.SZ)(4月24日,“京威股份”變更為“峰璟股份”)以8.18億元價格競得上述資產。
除了拜騰汽車工廠外,南京引入的其他新能源項目后續處置情況也同樣受到外界關注。
記者此前致電溧水區工信局,其相關科室負責人表示:“我們這邊是工信局,廠房處置是屬地負責。”其稱應該聯系溧水區經開區,而記者此后多次撥打溧水區經開區管委會電話,但未接通。不過一位南京當地人士向記者表示,位于南京市溧水區的銀隆新能源工廠,“廠房好像在洽談處理過程中”。
對于引入新能源項目后“遺留”的閑置資產,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張月友向記者介紹,可加速市場化處置,“將評估價的廠房設備通過分層拍賣吸引二線新能源品牌或跨界企業接盤”。
張月友還建議,可“激活無形資產價值,將拜騰遺留的專利注入南京智能汽車產業專利池,通過中汽創智等創新平臺實現技術二次開發”。公開信息顯示,中汽創智是由中國一汽、東風公司、兵器裝備集團、長安汽車和南京江寧經開科技共同出資設立的創新型汽車高科技企業,總部位于南京市江寧區。
接連“敗北”原因何在
外界尤為關注的是,南京押注多家新能源整車企業接連失敗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相關車企在技術研發、資本運作及戰略管理方面存在顯著短板。”張月友同時向記者表示,上述南京引入的車企遇挫,也與包括“外部環境劇變對行業發展形成多重沖擊”有關,如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提升、新能源行業集中度提升等。
不過張月友也指出:“地方政府在產業培育機制中存在準入審核不嚴、生態構建失衡及風險防控滯后等短板。”在張月友看來,在準入環節未建立科學評估體系,如博郡汽車成立僅2年即獲得數億元國資注資,“但其專利數量不足行業頭部企業的1%,核心技術儲備明顯不足”,同時“在產業布局上過度追求整車產能擴張”。
記者在南京走訪期間,當地人士認為,引入項目遭遇不順,并不能全歸咎于地方。“南京有一些項目失敗,全國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失敗的項目。”其進一步向記者表示,相關車企自身也存在不少問題,如南京引入的不少新能源汽車項目,“它在其他城市也有生產布點,不能光說南京這個‘點’失敗了,而是它整個企業失敗了”。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密集引入新能源整車企業的2016—2019年,也是國內多地爭相吸引新能源汽車項目落地的階段。《經濟日報》曾在2024年1月發文指出:“部分地方和企業還存在盲目上馬、重復建設新能源汽車項目情況,同樣值得警惕。”
2021年上半年,江蘇省發改委曾發布《關于切實加強汽車產業投資項目監督管理和風險防控的通知》,指出當地出現個別新能源汽車項目違規建設生產、少數地方政府違規為汽車產業投資項目提供優惠條件、部分基層政府部門履行項目監管職責不力等突出問題,同時點名“南京拜騰工廠建成后停產”。
“大家都說要防止內卷式競爭,但實際上都是憋著一股勁,都是希望本地有自己主打的(汽車)品牌,創造更大的價值。”一位南京當地人士向記者直言。
記者注意到,南京市當地多個轄區此前爭相上馬新能源項目。如南京經開區此前招引長城華冠、拜騰汽車,浦口區招引博郡汽車、知豆新能源,溧水區則引入銀隆新能源。
引入的多家新能源整車企業夭折,也讓南京距離此前確定的“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車整車產量在全國城市中排名前三”的目標漸行漸遠。
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南京新能源汽車產量僅20.1萬輛,而2024年相關數據目前未對外公布。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深圳、合肥、上海位居新能源汽車產量城市排行榜前三位,產量分別為293.53萬輛、137.6萬輛、122.46萬輛,而常州則為近80萬輛。
南京新能源汽車產量不及預期,或與當地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青黃不接”有關,此前引入的諸多新能源車企相繼遇挫,但傳統燃油車企新能源車產量仍在爬坡。
“南京之前還有不少燃油車企,但隨著新能源汽車品牌的‘沖擊’,聲量就弱了些。”有南京當地人士向記者表示,“像江寧區有長安馬自達,這幾年感覺淡出人們視線了。”在記者于南京實地走訪期間,獲悉“長安馬自達江寧工廠工人目前‘上四休三’”,但長安馬自達相關負責人日前回復稱:“該消息不準確。”
相較于南京多個新能源整車項目接連遇挫,距離其約150公里外的合肥,則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發展局面。近年來,合肥先后引入蔚來汽車、大眾汽車、比亞迪等知名企業項目,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位居全國城市第二位。
作為國內距離最近的兩座省會城市,同樣是招商引資,合肥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迅速崛起的原因何在?多位合肥當地人士向記者表示,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與良好的產業基礎、有特色的招商引資、完善的人才培養及營商環境密不可分。
“合肥號稱‘風投之城’,招商引資力度比較大、眼光比較準,招引的幾個企業發展得都還不錯。”合肥工業大學車輛工程系主任張炳力教授向記者直言。而對于合肥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招商引資的“秘訣”,安徽省汽車行業協會副會長劉本勇則向記者表示:“我認為是堅定不移、久久為功。”
張炳力進一步向記者表示:“中國現在整車企業比較多,不少造車新勢力慢慢被淘汰掉了,招商引資的眼光還是比較重要的,而合肥有一套自己的招商引資辦法。”
對于“以投帶引”的合肥招商引資模式,合肥市相關負責人曾介紹,合肥先人一步,從培育產業鏈的角度投資是合肥市政府產業投資的特點。產業投資項目不謀求控股、不以短期利益為目標,而是沿著產業鏈的方向選擇投資項目,吸引產業鏈上下游更多的企業入駐,逐漸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實現地方產業升級轉型。
繼續加碼能否“扭轉乾坤”?
盡管多個引入項目“夭折”,但將汽車定位為四大支柱產業的南京,并未放棄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
“世界500強小米公司準備造車了,南京市有沒有安排引進的事宜?”2021年4月,南京一市民向當地政府咨詢,此后,南京市投資促進局回復:“小米新能源汽車項目,南京有關板塊正在與小米集團進行洽談對接中,下一步我們將持續關注小米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投資,積極爭取該項目的招引。”但公開信息顯示,小米汽車此后落戶在北京經開區。
2023年6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產業強市建設推進會,發布《南京市推進產業強市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推進汽車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通過深化龍頭汽車產業合作,優化產品結構,壯大汽車產業規模,持續增強汽車產業鏈條整體配套能力。
記者注意到,在新能源產業的招商引資方面,南京市也并未放松。
2024年1月,極星科技中國區總部項目落戶南京,當年8月13日,極星科技總部開業儀式在南京江寧開發區隆重舉行。天眼查顯示,極星時代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極星科技”)坐落于江寧區秣陵街道秣周東路10號3號樓(B座)15—19層。
但記者此前通過步梯爬行至該棟樓的15—17層發現,整整三層已完全處于空置狀態,僅在每一層的樓層指引上有“極星科技”字樣,甚至連廁所皆被上鎖而無法使用,記者同時發現,該棟樓的18—19層的樓梯間門緊鎖,無法進入。
記者近日多次撥打極星科技注冊電話,皆自動掛斷。不過記者曾在今年3月份以供應商身份咨詢極星科技一位員工,對方表示:“我們采購業務都在正常溝通中。”4月15日,多家媒體報道,極星汽車近日發布公告宣布與星紀魅族簽署終止框架協議,決定停止合資企業極星科技的業務運營。
除了極星科技外,記者還獲悉,今年年初,溧水區主要領導曾接待雷諾集團、賓理汽車有關人員,洽談項目合作。而賓理汽車是一家成立于2021年的造車新勢力,定位于豪華電動汽車品牌,但目前并未實現量產。
在當前多城競逐“新能源汽車之都”的背景下,曾在新能源汽車項目上頻頻“踏空”的南京,未來又該如何扭轉頹勢呢?
“南京可以通過‘逆向整合+區域協同’雙軌并進破解‘整車弱、零部件強’的結構性矛盾。逆向整合方面,依托動力電池和零部件優勢,設立專項基金獲取整車資質,吸引品牌落地。”張月友向記者表示。
在業內看來,南京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細分賽道擁有一定優勢。南京媒體報道稱,當地已形成較為完整的新能源車產業鏈,相關企業數量超過500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齊全,零部件集聚電機、電控等關鍵節點重點企業。
一組數據也足以印證南京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實力:2022年,南京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規模達1920億元,同比增長42%,而在2023年,上述兩項數據分別為2400億元、18%。公開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南京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9.5%。
張月友進一步認為:“南京市應依托其全國領先的軟件生態與智能網聯先發優勢,從生態賦能、場景創新、產業協同三個方面助力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如在軟件生態賦能層面,南京市應該“發揮操作系統、工業軟件和智能網聯技術的研發優勢,通過模塊化造車平臺,降低整車企業研發成本”。
“南京現在就是往智能網聯汽車方面發力,去年國家給我們批了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一位南京當地政府人士向記者表示。
據了解,南京計劃到2026年,全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年營收超3000億元,打造全國領先的“車路云一體化”技術創新、終端推廣和示范運營三大標桿。
對于南京前期引入諸多新能源整車企業的原因、后續將采取哪些措施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等問題,記者在今年3月末致函南京市委宣傳部,但截至發稿,未獲得進一步回復。
而對于外界關注的營商環境方面,南京當地一位政府人士向記者表示,當地在大力改善營商環境。“像今年開展的領導掛鉤企業、掛鉤項目,我們跟企業老總都加了微信,有什么困難直接微信發過來,比如要協同哪個部門、覺得哪個證辦得速度有點慢了,我們就看還存在什么堵點需要打通,這是我們經常在做的工作。”
“汽車產業已從燃油車轉到新能源賽道,再往智能網聯方向發展,而這也是我們南京未來發展的重點。”上述南京當地政府人士向記者感嘆,“我們不能糾結于過去的失敗,我們也要去追求成功。”
(編輯:童海華 審核:張榮旺 校對:顏京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