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時任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的杜聿明因腎衰竭在北京住院治療,得知這個消息后,正在北京開會的“紅小鬼”郭汝瑰前去探望了他,而這也是兩人繼淮海戰役分別三十多年后的首次見面。
當時杜聿明已經非常虛弱,但看到郭汝瑰后,他還是激動地強撐起來,緊緊抓著郭汝瑰的雙手。寒暄過后,杜聿明向郭汝瑰問了一個問題:“我最后再問你一次,就想聽句真話,當時你是不是共產黨?”
聽到這個問題,郭汝瑰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可能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杜聿明三十多年,他一直都在等著自己的回答。
只不過,當時郭汝瑰的真實身份還沒有得到公開,他不能違背黨的紀律。但看到眼前病之將死的老同僚,他又不忍欺騙。
于是,他輕輕拍了拍杜聿明的手背,輕聲回答:“當時的我們,只是立場不同…”
雖然郭汝瑰并沒有直接承認,但那一刻,杜聿明還是全都明白了,他的懷疑沒有錯,他一直都是對的。
原來,早在淮海戰役開始之前,杜聿明就曾懷疑過郭汝瑰的身份,他的理由很簡單:他自己就夠廉潔了,可“郭小鬼”(郭汝瑰的外號)更是清廉的不像話,一不好女色,二不貪財,如此作風很像是共產黨員。
這個理由如今在我們看來的確沒啥毛病,但當時卻把老蔣氣得不行,照你杜聿明的說法,難道國民黨軍官只有貪污腐敗才是清白的?所以,杜被狠狠罵了一頓,最終他對郭的控訴也不了了之。
而后來我們知道,國軍在淮海戰役中一敗涂地,基本喪失了長江以北的統治力。此后解放軍更是長驅直入,從長江打到珠江,最終解放了全國。
淮海戰役勝利的意義不言而喻,而其勝利因素除了解放軍的驍勇和國軍的迷之操作外,郭汝瑰這位“紅色間諜”所發揮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覷。
也正是因為“紅小鬼”的操作,讓杜聿明輸的一敗涂地,終身懷恨。闊別三十年,杜聿明才提出世紀之問,其目的就是印證心中看法。
本期文章,筆者就將為大家講述郭汝瑰這位“紅小鬼”的故事,揭秘他的傳奇“間諜之路”。
1907年,郭汝瑰出生在四川銅梁縣(今重慶銅梁)一個家道中落的書香世家,他的父親郭朗溪是清末秀才,有些見識,郭汝瑰因此從小就對舊社會的黑暗有所了解,這也養成了他憎惡黑暗的秉性。
等到18歲高中畢業的時候,隨著國內革命運動興起,在革命思潮的影響下,郭汝瑰毅然跟隨堂兄郭汝棟南下廣東,走上了革命道路,還一舉考入黃埔第五期。
當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黃埔軍校中有不少共產黨人,像周恩來和惲代英等,就先后在黃埔任職,并積極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發展黨員。
在此期間,郭汝瑰對共產主義有了深刻的認識,同時他非常贊成共產黨的政治主張,還萌生了入黨的念頭。于是,郭汝瑰找到了自己的黨員好友袁鏡銘,希望他介紹自己入黨。
不過,由于郭汝瑰的堂兄弟郭汝棟是川軍軍閥,袁鏡銘并沒有立即答應下來,而是告訴他要等一陣子,必須經過組織的考驗。
然而好景不長,蔣介石就在南京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國共合作隨即破裂,大批共產黨人都陷入到了“白色恐怖”之中。
在這危難的時刻,郭汝瑰不僅沒有改變加入中共的念頭,反而因為蔣的暴行,他更加堅定了入黨的決心。
如此態度自然是受到了袁鏡銘的認可,于是在袁的介紹下,郭汝瑰于1928年5月順利入黨,終于實現了自己追求的愿望。
1930年,袁鏡銘與郭汝瑰策劃了一次配合紅軍游擊隊的兵暴,但由于聯絡出了問題,結果以失敗告終。這次兵暴失敗,不僅使得郭汝瑰受了重傷,險些喪命,還導致袁鏡銘因此被捕,后被國民黨殺害。
隨著袁鏡銘犧牲,郭汝瑰與黨組織的聯系便中斷了,加之當時國民黨反共正值高潮,他根本無力重新與組織取得聯系。后來,在郭汝棟的勸說下,郭汝瑰踏上了前往日本留學的輪船,而這也成為了他政治生涯的轉折點。
郭汝瑰在日本留學的經歷并不愉快,尤其是“九一八事變”的爆發。這時,他覺得自己沒有必要在日本再待下去,他渴望為國效力。
于是,帶著抱負和軍人的信念,他毅然回到了祖國,并于1931年考上了中央陸軍大學,成為了陳誠“土木系”的一員。
從陸大畢業以后,郭汝瑰就憑借著能謀善斷的能力受到了同學的賞識,后經推薦,他得以進入陳誠的18軍,擔任了14師參謀長。
剛一畢業就能擔任師級干部,由此可見上級對郭汝瑰的賞識和他的能力之強。當然,他的能力也絕非是紙上談兵那么簡單。
郭汝瑰面對的第一戰,就是淞滬會戰,當時他奉命接替了膽怯的42旅旅長的職務,負責鎮守上海重要門戶南北塘口。
南北塘口對于上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們都清楚這里會是日軍的主要進攻目標,所以郭汝瑰的壓力可想而知。值得一提的是,戰前人們普遍都不看好郭汝瑰,認為參謀出身的他根本沒有守下陣地的可能。
但結果,郭汝瑰用實際行動打了所有人的臉,他留下遺書,身先士卒,硬是帶著部隊和日寇廝殺了七天七夜。直到上級下令撤退前,全旅人數已經從八千下降到了不足兩千,但陣地依舊沒有丟掉。
就這樣,郭汝瑰一戰成名,成為了全軍有名的戰將,同時也受到了陳誠和蔣介石的稱贊和重視。
當然,出名的不只是郭汝瑰的作戰能力,更是其抗日決心。郭汝瑰在淞滬會戰時期寫下了遺書:
我八千健兒已經犧牲殆盡,敵攻勢未衰,前途難卜。若陣地存在,我當生還晉見鈞座。如陣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場,身膏野革。他日抗戰勝利,你作為抗日名將,乘艦過吳淞口時,如有波濤如山,那就是我來見你了。
戰后不久,郭汝瑰就被陳誠任命為54軍參謀長,隨軍退守武漢。
而在武漢會戰中,郭汝瑰充分發揮了自己能謀善斷的特長,從大局入手,分析敵我實力,一改“死守”的老路,制定出了“運動戰”的戰略方針。這一方針得到了國民黨高層的一致認可,同時也讓陳誠更加倚重這位人才。
后來在郭汝瑰的一手規劃下,武漢會戰只讓日軍得到了一座空城,各部都因為運動戰的緣故損失不大。而武漢會戰以后,抗戰得以轉入了相持階段,所以這也堪稱是抗戰得以勝利的關鍵轉折點之一。
通過在淞滬會戰和武漢會戰的表現,郭汝瑰徹底“征服”了陳誠和蔣介石,他很快再次得到了升遷,成為了20集團軍的總參謀長,正式進入了國民黨高層。
可進入國民黨高層以后,郭汝瑰才意識到,這個政權并不像表面那般“光鮮”。
雖然國民黨當時作為中國名義上的執政黨,但其內部早已腐敗不堪,而且派系林立,人心不一,毫無團結可言。
更可悲的是,國民黨的統治思想嚴重與民眾脫離,根本擔不起統治全國的重任,這與郭汝瑰參加革命的本意大相徑庭。
所以,盡管身居高層,但郭汝瑰深刻意識到這個政黨難有作為,而再度加入共產黨的念頭,也在他的心里愈來愈強烈。
早年的思想啟蒙,早已將郭汝瑰變成了一個意志堅定的共產主義者,特別是在親眼目睹了國民黨的腐敗后,他更加認定只有中共才能救中國,才能代表最廣大中國民眾的利益。
1945年4月,已經是國民黨軍務署副署長的郭汝瑰偶遇了黃埔同學任逖猷,郭汝瑰明白,自己“找回”組織的機會來了。
原來,任逖猷也在黃埔期間入了黨,還與郭汝瑰共過事。后來任逖猷被捕,郭汝瑰還曾積極營救,此后二人便再無見過面。
于是,郭汝瑰興奮地邀任逖猷密談,問他還有無關系?然而,當初被捕后任逖猷就脫離了組織,這個結果讓郭汝瑰大失所望。不過在臨行前,任還是向郭透露自己的堂弟任廉儒“有關系”,并表示讓其等消息。
幾天后,任廉儒就找到了郭汝瑰,郭隨即向其透露了自己的心聲,表示想要重回組織。但當時任廉儒只是閃爍其辭,并沒有直接承認自己與組織的關系,還勸告郭“不可多事”。
可離開郭家后,任廉儒就將這個重要情況匯報給了中共中央南方局負責人董必武,后來他又負責起了與郭汝瑰的聯系。
1945年12月,董必武和郭汝瑰在任廉儒的安排下進行了首次會面,在這次見面中,郭汝瑰向董必武深刻闡述了自己的想法,并表示希望恢復黨籍和去延安工作。
對于郭的請求,董必武并沒有立即接受,畢竟其入黨介紹人已經去世多年,而且在這此期間組織并不清楚他的思想狀況和表現。
次年3月,兩人再度見面,而這一次,董必武向郭汝瑰傳達了自己的意見:“你要求恢復黨籍,原則上可以,但要經過一番考驗。你去延安作用不大,希望你留在這邊能為黨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情報?!?/p>
自此以后,郭汝瑰就作為我黨情報人員在國民黨潛伏了下來,而他的“間諜之路”,也正式開始。
據統計,從1945年5月成為間諜后到1949年12月率部起義,郭汝瑰累計向組織提供了一百多次情報,這些情報全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有的甚至影響了整個解放戰爭的局勢。而其中最具代表意義的,當屬淮海戰役。
其實當初我軍決定發動淮海戰役時,并沒有想過要將其開展成大戰役,在粟裕給毛主席的作戰計劃中,都只是尋求時機殲滅國軍徐州剿總的一支主力軍,借此震懾國民黨。當時駐守在新安鎮一帶的黃百韜兵團,正好就是那塊“開刀肥肉”。
當時郭汝瑰擔任了國防部第三廳廳長,專門負責擬訂作戰計劃。為了幫助解放軍順利吃掉黃百韜兵團,他可謂絞盡腦汁,畢竟要達到目的,又不能太明顯,這顯然不太好辦。
好在國防部長顧祝同平庸無能,大事小事都全聽郭汝瑰負責,所以關鍵就在于國防部部長劉斐,此人負責主持國防部日常事務,以及作戰計劃審批。
但有意思的是,劉斐其實也是潛伏在國民黨內部的地下黨(這個說法雖然沒有得到我黨的正式承認,但根據郭汝瑰的回憶可能性非常大)。
當然,當時兩人都不知道對方是地下黨這么一回事,所以彼此都將對方當成了最危險的敵人,恨不得除掉對方。
有一次,兩人還在顧祝同面前相互指認對方是中共地下黨,吵得不可開交,最后還是顧祝同勸解,讓兩人齊心協力為黨國效力。
后來劉斐又跑到蔣介石那里去打小報告,說郭汝瑰是地下黨,理由竟和杜聿明一樣,認為他“清廉得不像話”,結果自然也是被老蔣一頓劈頭蓋臉臭罵。
基于這個緣故,杜聿明從來不懷疑劉斐是地下黨,反而堅信他和自己有一樣的直覺,認定了郭汝瑰是地下黨。
只不過,老蔣卻認為郭劉兩人的相互指認都是為了爭寵,并沒有當回事,至于杜聿明的勸告,他也當成“直覺誤人”,不予重視。
所以,淮海戰役被俘后,杜聿明一直都對郭汝瑰到底是不是地下黨一事耿耿于懷,直到得到郭本人的承認前,他都一直堅信著自己的判斷。
回到淮海戰役,郭汝瑰為了幫助解放軍吃掉黃百韜兵團,他設計了一番精彩異常的布局:以44軍為餌,吸引黃百韜滯留新安鎮,為華野圍殲黃百韜兵團爭取寶貴的時間。
44軍原本屬于李延年兵團,當時駐守在連云港一帶,當時回撤有海路和陸路兩個方案。如果要讓黃百韜甘心等候44軍,那么就必須要讓其走陸路這條線,而且還需要開出一個讓黃百韜無法拒絕的條件。
當時為了劉斐順利通過作戰計劃,郭汝瑰并沒有在計劃上做太多手腳,而是決定在執行上進行一番“微操”,親自前往前線“督戰”。
只不過郭汝瑰知道自己已經遭到了杜聿明的懷疑,這也讓他很是心顫,為了洗刷嫌疑,同時也為了促成自己前往徐州,他面見了蔣介石,說了這么一番話:
“徐州是南京的北大門,應該派一只虎來把守,即使不能,也應該派一條狗來看門,現在卻派了一只豬,眼看大門快守不住了!”
這番話是用以諷刺徐州剿總司令劉峙的,當時受到了國民黨高層的廣泛贊同,連身為徐州剿總副司令的杜聿明都再贊成不過。畢竟劉峙的無能是出了名的,所以抨擊他,無疑是“為大局著想”,能夠減輕不少嫌疑。
郭汝瑰自然知道蔣介石的任人唯親,所以他倒是不擔心劉峙會被撤,反正劉峙最大的本事就是組織部隊“送人頭”。而后他又極力舉薦自己的上級顧祝同,希望派遣他去徐州督戰,以幫助杜聿明“減輕”擔子。
對于劉峙的無能,蔣介石也是清楚的,而鑒于徐州的重要性,他果斷贊成了郭汝瑰的建議。于是,顧祝同就被派往了徐州,而作為其心腹和“大腦”的郭汝瑰,自然是一同前往。
到了徐州后,郭汝瑰很輕松就說服顧祝同讓44軍走陸路一線,而且為了得到黃百韜的支持,他還提出建議讓44軍歸黃百韜兵團建制,并闡述了充分理由。
對于這個提議,黃百韜簡直不要笑出聲,他當即舉雙手贊成走陸路這個方案,還主動留下來等待44軍歸建。
至于結果我們都知道,在華野的大軍包圍下,黃百韜兵團被重重包圍,最終于碾莊被全殲,這也成為了淮海大決戰的序幕。
有意思的是,搞定了黃百韜兵團以后,郭汝瑰立即讓顧祝同“交還”了徐州大權,兩人趕緊回到了南京。而后徐州方面在劉峙和蔣介石的“騷操作”下,局勢漸漸朝著于我軍有利的一面傾斜,最后我軍“被迫”發動了“大淮?!睉鹨?,基本殲滅了長江以北的敵軍,取得了不可思議的勝利。
而這其中郭汝瑰的功勞占了多少,我們不得而知。
淮海戰役結束以后,郭汝瑰覺得自己已經到了暴露的“臨界點”,所以他再次向組織提出了請求,希望到解放區去工作。
不過中央從大局考慮,認為郭汝瑰的身份特殊,且工作非常重要,于是便向他傳達了指示:
“你的愿望,黨非常理解。不過經再三研究,認為你到解放區作用不大,預計解放軍渡江后,蔣介石必然妄圖鞏固西南,那時必有一場惡戰。你不如爭取掌握一支部隊,到解放軍進軍大西南時舉行起義。這不是比到解放區作用更大嗎?”
對于黨的苦心,郭汝瑰自然清楚,所以他克服了心理壓力,繼續潛伏在國民黨高層。為了完成中央交代的任務,郭汝瑰向顧祝同表示希望能下部隊帶兵,對此顧祝同二話不說就為他保薦,幫助他當上了72軍軍長,即刻開赴四川。
蔣介石敗退臺灣以后,基本上將寶全部押在了郭汝瑰身上,他任命郭為二十二兵團司令,直接指揮三個軍和三個獨立師,負責長江和沱江的防務,企圖將四川當成自己反攻大陸的后路。
然而,郭汝瑰接手川南防務以后,就開始著手剔除72軍中的特務和反動分子,并做好了官兵的思想工作。
1949年12月11日,就在解放軍即將入川之際,郭汝瑰率領72軍在宜賓地區通電起義,這直接打破了蔣介石固守大西南的計劃。
得到消息后,蔣介石再三質問了消息來源,直到確認郭汝瑰起義后,他才捶胸頓足,連聲大罵:“娘希匹,郭汝瑰,壞我的大事!”
完成任務后,郭汝瑰的身份并沒有立即得到揭示,一方面是防止國民黨特務對其暗殺,另一方面則是避免造成不良影響。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黨對郭汝瑰都是以起義將領的名義來對待,他先后出任了川南行署委員兼交通廳廳長、全國政協委員等,還在南京軍事學院從教了十八年,幫助我軍培養了大量人才。
雖然生活回歸平靜,但郭汝瑰一直都有件心事,那就是自己的共產黨員身份到底何時才能得到恢復?
對于這件心事,郭汝瑰整整懷揣了三十年,直到1980年4月,已經73歲高齡的郭老才得到了中央的正式批準,得以重新入黨。
如果算上從他1930年回國施展抱負開始,那么這一天,他已經整整盼了五十年。
次年,杜聿明病重,已經重新成為共產黨員的郭汝瑰前去探望了他,這也才有了本文開頭那一幕。
致使淮海戰敗,國民黨全軍敗退,解放軍幾乎兵不血刃解放大西南,這一切都有著郭汝瑰的貢獻。而對于他的行為,至少蔣介石、杜聿明是不會理解的,不僅不理解,反而怨恨、痛罵。
對于郭汝瑰的真實身份,直到80年代后才得到了解密,當時報道一出,便在臺灣引起了軒然大波,一篇名為《一諜臥底弄乾坤,兩軍勝負已先分》的文章不無幽默地敘述了此事,還借此諷刺了國民黨,引發了激烈討論。
此后,郭汝瑰受到了來自臺灣的不斷譴責,有人說他是“叛徒”,還大言不慚地指責說如果沒有他國民黨就不會敗。
對于這些質疑,郭汝瑰只是淡淡回應:“…如果站在清王朝的立場,說孫中山先生為叛徒,視鄭孝胥、張勛這些保皇派為忠臣,豈不可笑?不為國家民族利益著想而徒談忠義,只會助長專制獨裁,阻止社會進步。這是一種糊涂之論?!?/p>
晚年郭汝瑰
郭老這番話著實讓不少批評他的人住了嘴,而從中我們也不難體會,在國家大義面前,郭老實在是完全拿捏得準,他無愧于任何贊美。
1997年10月,九十歲高齡的郭老在送女兒去機場的途中不幸發生車禍,因搶救無效去世。至此,這位傳奇的紅色間諜,走完了他絢爛的一生,也給后人留下了一個遺憾。
縱觀郭老的一生,其實都在為了理想而奮斗,他立足國家大義,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后來更是不顧高官厚祿及時從反動集團脫身,倒戈人民陣營。
在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下,郭老可以說是做了最危險的選擇,不過后來結果證明,他做出的又是最正確的選擇。
郭老當年在淞滬會戰留下的遺書中,有這么一番摯情言語:“他日抗戰勝利,你作為抗日名將,乘艦過吳淞口時,如有波濤如山,那就是我來見你了?!?/p>
如今祖國昌盛,山河大好。又不知哪一處波濤如山,是郭老相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