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4月28日剛說《》,認為印巴危機嚴重,如果印度繼續胡來,極有可能會升級軍事行動,結果還不到兩周,就發生了印巴大規模空戰。據稱共125架戰機交戰,巴基斯坦方面認為是“近代航空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斗之一”,注意交戰全程雙方戰機都沒有離開本國的領空。
對空戰的結果,各方口徑不一,巴基斯坦零損傷沒有爭議,主要爭議是印度到底損失有多重。巴基斯坦方面表示至少擊落了印度5架有人戰機以及更多數量的無人機,其中包括2架陣風,使用的是2022年剛從中國采購服役的殲10CE。巴基斯坦方面還表示本來可以擊落10-12架印度戰機,但有所克制,只攻擊了已經開火的印度戰機。
從印度國內網絡上看,已經在印度境內發現了標注生產日期為2015年7月的中國導彈組件殘骸,還有的標注“P15E”開頭的編碼,這也佐證了巴基斯坦空軍使用了中國的軍機和導彈。其實對印度方面,不需要如此具體的證據,只從印度官方呼吁保持克制,足以證明印度吃了大虧,而且是被碾壓式打擊的大虧。
當然,可能還有人不死心,覺得印度裝備的四代半戰機不至于被殲10CE壓著打,那不妨看看路透社的消息。路透社記者表示采訪了兩名未具名的美國官員,其中一名表示巴基斯坦至少擊落了兩架印度戰機,其中之一是法國生產的四代半戰機陣風,這兩名美國軍官還稱,巴基斯坦使用中國產殲10戰機發射霹靂-15空空導彈擊落印度戰機。
總之,到底是擊落2架、5架、6架亦或者更多,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曾經被認為已經過時的殲10這種單發戰機,竟然能夠對法國最驕傲的雙發重型戰斗機實現碾壓攻擊。
以中國的風格,出口裝備肯定是簡化版的,以此推之,巴基斯坦空軍能夠壓著印度打,那么中國自然也可以壓著法國等一票發達國家打,更何況殲10之上,還有更多戰斗力更強的戰斗機,更不要提中國強大的生產能力,甚至單憑演習消耗戰機壽命,就已經半摧毀了日本空軍。
這就用鐵一般的事實,證明了中國強大的戰斗力,那些以中國多年沒有實戰、軍事裝備紙面文章的言論不攻自破。
看到這一實戰戰績,小鎮還是有些感慨的,過去幾年,小鎮一直在說中國軍事能力不懼任何挑戰,中國軍事武器今非昔比,在某些方面已經實現了對美國的超越。但總是被質疑夸大、贏麻了,結果如何呢?
對于這次印巴空戰的結果,完全在小鎮預料中,巴基斯坦如果放開手腳,以零損擊落兩位數敵機也不奇怪。
很多人之所以感到驚訝,是沒有更新認知,對空戰還停留在海灣戰爭甚至冷戰、二戰時期,實際上,空戰的核心早已變成了感知力,以雷達為代表的信息感知系統才是最強的王牌,配套超視距導彈,足以對信息感知能力弱的敵方造成碾壓性打擊。
具體小鎮在去年《》已經談過了,這一篇重點就是解釋,為什么小鎮說中國在雷達領域,已經領先美國1-2代,這還是很保守的說法,已經考慮到美國號稱2027年能夠搞出來數字陣列雷達,但美國再次難產,那么中國在雷達領域領先美國至少兩代。
這種代差,在對地的時候受地面雜波影響,再加上地面目標眾多,還能通過掩體提高抗毀傷性,因此碾壓優勢還沒那么明顯;但在空戰中,雷達領先一代,幾乎不亞于戰機領先一代,在更強的雷達、超視距導彈和信息情報體系支撐下,殲10就是能夠打出碾壓的戰績。
當時小鎮這么寫還有不少留言表示懷疑,那么現在戰績證明一切。
自從中國軍工崛起,全世界戰爭的形態早就發生了變化。
比如海上,航母已經不再是攻擊的核心,而是整個艦隊的防御性力量,攻擊核心是055等具備超遠程攻擊能力的新銳戰艦;而在陸地上,無人作戰已經在俄烏戰場得到驗證,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路線,中國堅持認為炮戰仍然是現代戰爭的核心,但西方很多國家不這么看,但俄烏戰爭再次證明,大炮仍然是陸戰之神,烏克蘭最急缺的就是炮彈。
而在空中,以雷達和超遠程導彈為核心的超視距作戰,才是未來空戰的新模式。所以殲20直接取消了機炮,而美國的F35仍然保留了臃腫無用的機炮系統,不僅影響隱身效果,增加了無效荷載,而且區區一百多發機炮彈,又能干什么用?總不能讓隱身戰機去對地攻擊吧?
其實美國是真沒辦法了,美國人肯定清楚未來空戰就是超視距作戰,這從美國關閉F22生產線就可以看出。網上解釋說美國是被中國忽悠了,但實際上是因為F22早就過時了,F22設計、生產的時候,人類信息技術還在初級階段,F22先天不足,機身設計、電力供應不足以支持更先進的雷達,無法發射超視距導彈,能夠發射的導彈射程只有區區幾十公里,這是一個非常雞肋無用的戰機,堪稱虐菜太貴、平級送菜。
只是這些事實,在真實戰例出現前,無論怎么從理論、參數上進行解釋,都很難讓人相信,畢竟中國進步速度太快了,而中國以外大多數國家軍備衰退太快,讓人難以適應劇烈的變化。甚至有比較知名的教授專家,還認為歐洲能夠輕易組織起十幾萬人的軍隊支援烏克蘭,但實際上,整個歐洲就算日子不過了,能在2年內抽調出5萬可戰部隊就已經是奇跡了,甚至都不奢望戰斗力達到烏軍水平。
去年小鎮還說過《》,當時這一篇就批判了把戰爭當成流氓打架的錯誤思想,強調戰爭是體系戰,最根本要看各國的組織能力,而中國具有全世界絕對優勢的組織能力,先天立于不敗之地。而在同一周,小鎮還寫了《》,提到了軍事裝備的壽命、整備和更新能力,這才是真正的大國軍力。
寫了這么多,有些“自吹自擂”了,還請見諒,畢竟過去一年多來,小鎮每次說中國軍力非常強大、不懼一切挑戰、包括美國在內不想跟中國直接對抗,總是被人質疑,小鎮都有些回復累了。
說到這,需要回答一個問題:既然中國軍力如此強大,甚至可以形成代差優勢,為什么中國不動用武力解決目前的很多問題?
原因很簡單,正如小鎮去年寫的《》,還有更早的《》,提到自古以來,戰爭都是實現階層躍升的捷徑,動用武力很爽快,很多復雜問題迎刃而解,但之后呢?
中國生產能力過剩,特別需要更廣闊的市場消化,把外部打爛了,制造了一群血仇,還怎么和平發展?要維護戰果,就必須在海外駐軍,又增加了軍事投入。
這其實還是小事,關鍵是在國內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利益集團,進而扭曲國家的發展方向。美國就是典型,自冷戰莫名其妙勝利、美國一家獨大之后,美國越來越濫用武力,結果在國內形成了極為強大的軍工利益集團,就算特朗普一直喊削減經費,2月提出削減8%軍費,但最終還是選擇將美軍軍費預算提高到1萬億美元以上,馬斯克減掉的預算,還不夠軍費增加的。
中國人對此應該很熟悉,盛唐就亡于高度自治、掌控軍事力量的節度使,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深刻改變了中國后來發展脈絡,之后歷朝歷代都極為警惕武將直接掌控軍隊。
而隨著全球化和軍事技術的發展,當代軍閥的破壞力變得更大了。
這里需要對一個非常熟悉的概念進行修正。
德國軍事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句話看似來跟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一致,比如中國古代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但注意,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從不簡單認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還要注意《戰爭論》出版于1832年,是對歐洲的分析。當時歐洲列強林立,列強之間的國力、軍力差距有限,核心指標上差距不超過3倍,按照孫子兵法“倍則分之”,再考慮歐洲列強之間的制衡,因此更傾向于用政治而不是戰爭解決爭議,更何況19世紀的歐洲還沒有完成全球殖民,有大量海外增量利益,沒有必要在歐洲本土打的你死我活。
實際上,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所謂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已經靠不住了,如果從政治角度,真有必要達到一戰甚至二戰的慘烈程度嗎?這顯然已經是非理性的戰爭,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絕非政治能夠掌控的,甚至可以說戰爭已經成了目的。
二戰以后,人類從列強時代進入兩級爭霸,美蘇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而冷戰之后,隨著現代技術的進步,強國就是能壓著弱國打,甚至只要關鍵技術出現代差,美國照樣能夠輕取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伊拉克,強國打弱國,如果不考慮后續治安戰,甚至可以追求無傷。
這還是30多年前,隨著人類進入信息時代、智能時代,軍力差距就更大了。假如中美俄歐關閉衛星導航系統,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甚至都找不到其他國家在哪,只能被動遭受超遠程攻擊,毫無還手之力。
這時候,除了具備對等軍事能力的國家之間,強國面對絕大多數弱國,戰爭已經開始超越政治。
這還沒算生產力的巨大差距。比如在二戰時,美國的工業產能是日本的近10倍,如此懸殊的差距,就不要提什么“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因為戰爭已經從政治決策的概率游戲,轉變為物理層面的必然結果。掌握先進技術、懸殊生產力的國家,就是能在戰爭上輕易碾壓對手。
這時候,就必須加強自我克制,否則中小國家不可能有安全感。而對強國而言,相比戰爭失利,更大的威脅恰恰是在可以不動用武力的情況下,輕而易舉的取得戰爭的勝利,這必然會導致形成路徑依賴,不愿意去走正確、可持續但是更費勁的和平發展路線,一旦這么做,就會像美國一樣,得利的是極少數,而大眾成為代價的承受者。
進入21世紀,關于戰爭的認知需要改變了。
物質、意志成為戰爭的核心。物質包括技術和生產力、組織力等等客觀力量,而意志不僅包括凝聚力、承受力、作戰意志,更重要的是對使用武力的自我克制。
這個時代,對中國這樣已經具有全面戰爭優勢的超級軍事強國而言,墨家的“兼愛”“非攻”變得更加重要。
其他文章推薦
如果喜歡,還請點贊、“在看”和關注吧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發現“大樹鄉談”
備用:大樹鄉談2022、大樹鄉談20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