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伊始,小米汽車再次成為輿論焦點。SU7 Ultra車型因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的宣發(fā)爭議與新版OTA限制馬力的操作,連續(xù)陷入信任危機。盡管小米連夜撤回更新并兩次致歉,但這場風波暴露出的產品定位矛盾與用戶權益爭議,仍值得行業(yè)深思。
在SU7 Ultra的選裝列表中,價值4.2萬元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曾被宣傳為“賽道級散熱設計”。然而首批車主提車后發(fā)現(xiàn),該部件不僅取消了前備箱功能,所謂的“增強散熱”效果也未達預期。實測數(shù)據(jù)顯示,在日常駕駛中,碳纖維蓋與普通鋁制蓋的機艙溫度差異不足2℃,風道設計更多是為了復刻原型車的激進造型。
對于小米SU7(參數(shù)丨圖片) Ultra 前挖孔機蓋的功能和作用,小米汽車給出了官方說明,表示該部件具備部分氣流導出和輔助散熱功能,對先前的表述模糊致歉。
這一爭議的核心在于宣發(fā)策略的誤導性。小米官方最初強調該部件“提升剎車散熱效率15%”,但后續(xù)回應卻稱“散熱是附加功能”,這種前后矛盾的表述引發(fā)用戶強烈不滿。
另外也給出來解決方案:對于未交付的訂單,我們將提供限時改配服務,可以改回鋁制前艙蓋;對于已提車和在本次限時改配結束前選配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截至5月10日23:59:59前)的鎖單用戶,我們將贈送2萬積分以表誠意。
盡管官方強調碳纖維蓋采用熱壓罐工藝,減重1.3kg且通過賽道驗證,但多數(shù)車主仍認為,花4萬余元僅換來外觀升級,性價比嚴重失衡。
并且對于這樣的處理方式,有些網(wǎng)友并不贊同,表示多花了4.2萬元最后卻是兌換了20000積分,而這20000積分只相當于2000元的購買力,并且只能在米家系列應用才能使用,變相的要求米粉們繼續(xù)消費。
相比前艙蓋爭議,小米通過OTA限制馬力的操作引發(fā)更激烈討論。SU7 Ultra原本宣傳的1548匹馬力,在新版系統(tǒng)中被限制至900匹,用戶需前往專業(yè)賽道完成圈速考核才能解鎖全功率。
爭議的關鍵在于用戶權益與公共安全的沖突。從車主角度看,購車合同未提及“賽道考級”條款,小米單方面通過軟件修改硬件性能,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知情權。部分車主甚至組建維權群,要求恢復原始性能或提供經(jīng)濟補償。而支持方則認為,大馬力車型在城市道路存在失控風險——自SU7 Ultra上市以來,已發(fā)生17起超速事故,3起造成人員傷亡。
當車企陷入“參數(shù)軍備競賽”時,往往忽視了技術落地的實際體驗。例如,小米SU7 Ultra的1548匹馬力雖在賽道表現(xiàn)亮眼,但日常駕駛中幾乎無用武之地,反而成為安全隱患。更值得警惕的是,國內新能源車準入門檻與駕照培訓體系嚴重滯后——駕校仍使用100馬力左右的燃油車教學,而新手司機卻能輕易購買千匹電車。
小米的應對措施暴露了用戶溝通機制的缺陷。無論是前艙蓋的功能定位模糊,還是馬力限制的突然推送,都缺乏充分的用戶調研與預案。反觀特斯拉、保時捷等品牌,通過分級駕駛培訓、電子圍欄等技術手段平衡性能與安全,為行業(yè)提供了參考。
在智能化、電動化浪潮中,車企需要更敬畏市場規(guī)律,少一些“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的噱頭,多一些對用戶需求的深度洞察。
正如小米官方在致歉信中所言:“任何涉及用戶體驗的重大更新,都必須建立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這場風波若能推動行業(yè)重新審視參數(shù)宣傳的邊界,完善大馬力車型的安全標準,或許能成為中國汽車產業(yè)從“野蠻生長”走向“理性發(fā)展”的轉折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