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新能源車滲透率突破30%。政府大力推廣充電樁建設,很多人選擇新能源車時,"充電比加油更便宜"也是一大考慮。然而,如今卻有不少新能源車主向我們反映,公共充電樁收費在悄然上漲,一些商場里部分時段的充電樁收費甚至超過2.5元/度,讓人直呼"充不起"。
最近,新能源車主王女士發現,在虹橋天地商場,自己經常使用的殼牌充電樁,充電費已經"三級跳"。"最早1元多,后來是2.2元/度,現在2.49元/度,調過價格以后,我覺得價格高的離譜。"
王女士算了筆賬,充電樁的收費從最早的1.2元/度漲到現在的2.49元/度,以一輛電池容量70kWh的車型計算,充滿電的費用從84元飆升至175元,漲幅超100%。不少新能源車車主抱怨,這充電費都快趕上油費了。
那么充點費到底為啥漲價呢?殼牌充電站工作人員就充電費用問題作出解釋,指出當前運營場地并非企業自有,而是向虹橋天地租賃使用。由于場地提供方在基礎電費定價上設置了較高標準,加之場地租賃費本身存在溢價成本,多重因素疊加,最終導致充電服務的加價。
據了解,充電樁平臺收取的費用,通常由電費和服務費組合而成。國網電力給出的工商業用戶分時電價均價在0.7元/度到0.9元/度,且保持穩定。之前,該商場殼牌充電樁的電費價格是1.5元/度。對此,商場給出書面說明表示,2021年至今,他們的場地租金并沒有變化,至于充電收費漲價則是由殼牌決定的。
一位新能源車主提供的充電費詳細構成顯示:殼牌充電樁充電費由1.5元/度的基礎電費與分時段服務費組成,夜間服務費為0.49元/度,白天則上調至0.99元/度。照此推算,日間充電綜合單價為2.49元/度。
接到車主投訴后,閔行區市場監管局隨即展開調查,查實殼牌在該商場的充電樁收費超過了規定允許的上限。閔行區市場監管局新虹市場所副所長申宇杰表示:“充電站收取的1.5元/度電費已突破政府指導價上限,該收費標準超出上海市發改委關于'充電服務費不得超過國網基準電價10%'的硬性規定。”
目前,閔行區市場局已要求殼牌方面聯系消費者進行退款。截至2025年5月7日,已完成91%的消費者退款。而虹橋天地殼牌充電樁的收費標準,也從2.49元/度,降到了2.38元/度。其中,基礎電費從1.5元/度降到了1.08元/度。但讓人沒想到的是,服務費卻悄悄漲了上去。比如,6點到晚上10點的充電費是2.3元/度,其中基礎電費為1.08元/度,而服務費甚至高過電費,達1.3元/度。
殼牌充電站工作人員在回應收費爭議時坦言,在現行定價體系下,基礎電費部分已完全喪失盈利空間。為維持充電站正常運轉,企業不得不通過動態調整服務費的方式實現平衡收支。
根據本市充電服務費實行的政府指導價,服務費上限為每千瓦時1.3元。也就是說,殼牌目前的服務費定價,實際也已處于上限。記者走訪發現,類似情況并不僅限于一個品牌,多家公共充電樁的收費都在今年上調了,部分充電樁高峰時段收費漲幅達50%以上,核心商圈普遍漲到1.5元/度至2.5元/度。一些商場里同時入駐有多家充電樁的,車主就會用腳投票,收費相對實惠的,一個空位都難尋,而收費高的就少人問津。
近年來,伴隨新能源車的發展,充電樁企業也忙著搶占市場,還一度打起"價格戰",將服務費壓至0.1元/度。而現在,企業到了開始追求回報的時候。此時,對于一些違規漲價,或者巧立名目用所謂服務費、占位費等名義實施漲價的行為,相關部門有必要加大監管力度。
汽車行業分析師曾志凌指出,當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已跨越早期"跑馬圈地"的規模化擴張階段。他建議一方面加速推進多維度資源,整合與商業模式創新,另一方面通過引入多元化市場主體,來增強市場競爭,最終依托市場機制,優化實現充電服務價格的理性回歸。
充電收費上漲背后,是行業從"跑馬圈地"到"精耕細作"的轉型陣痛。對于本就有"電量焦慮"的新能源車主而言,充電成本如果持續攀升,那顯然會對新能源車的繼續推廣帶來挑戰。要堅定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信心,需要車企和充電樁企業不斷強化研發、提高充電性能、改善經營策略。
看看新聞記者: 潘窈窈
編輯: 朱玲敏,張予洋
責編: 虞之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