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Introduction
“偽科技功能”和“不成熟功能”,在本質上未曾保持對汽車產業的敬畏,與其說是科技技術,不如說是宣傳話術,不僅是雞肋,甚至影響用戶安危,理應被整頓。
“摳了半天特斯拉的門把手,我才搞定這個‘蹺蹺板’。上次另一臺電車也是隱藏式門把手,我站門口等了好久才彈出來。”
小袁對朋友們抱怨打網約車時,隱藏式門把手帶來的不便。“你可以不用煩惱了,”一位友人笑著給她轉發了前一天的新聞:工信部整頓隱藏式門把手。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應用隱藏式門把手愈加普遍。但也存在一些碰撞后斷電不能打開、低溫難以開門等情況,遭到消費者詬病。
5月8日晚間,工信部官網公開征集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從汽車產業到消費者,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圍繞“隱藏式門把手”和其他“雞肋功能”的討論此起彼伏。
在《汽車公社》發布的評論區,除了隱藏式門把手,諸如全景天幕/天窗、完全取消物理按鍵的全屏幕、過亮的燈光等都被“集火”。
從五十年代豪華品牌試水至今,隱藏式門把手已有七十多年時間。但完備可靠的相關標準要求卻長期沒有建立。一方面,隱藏式門把手和其他“雞肋功能”往往具備形式簡潔、設計科技感等優點,被宣傳為先進設計,另一方面卻在人體工學、安全兜底以及相關標準法規方面存在缺漏。
隱藏式門把手等被斥責為“偽科技功能”和“不成熟功能”,核心矛盾在于形式與功能的失衡;在本質上未曾保持對汽車產業的敬畏,與其說是科技技術,不如說是宣傳話術,不僅是雞肋,甚至影響用戶安危。
而工信部的“出手”,正是圍繞解決核心矛盾、讓汽車技術功能回到正軌,以用戶安危、便利為導向。
正本清源,儼然已經成為產業趨于成熟的必經之路。
01
安全之門,扶正之手
“其實隱藏式門把手最早是1952年奔馳300 SL車型使用,作為豪華車嘗鮮的設計。在當時的應用背景下,以這種小眾形式出現,不會出現太多的負面影響。”業界專家這樣告訴汽車公社記者。
據悉,隱藏式門把手的優點在于設計美觀、避免破壞車身整體曲線,同時有利于降低風阻。因此在問世之后,漫長歲月里僅有日產GT-R(參數丨圖片)、奔馳SLS AMG等少量車型采用,幾乎都是超跑或者超豪華車型。
隨著汽車產業進入電氣化和智能化轉型階段,以特斯拉牽頭,不少品牌從追求外觀科技感、降低風阻和營銷話術多角度出發,大量采用隱藏式門把手,并且衍生出按壓彈出式、電控彈出式、觸控感應式三大類。
·特斯拉Model S代表了電控彈出式,在車內設有電機,解鎖后能自動彈出,鎖車后自動隱藏,因此有些特斯拉用戶辯解“特斯拉全部是機械式隱藏門把手”,屬于忽略了特斯拉高端車型;
·特斯拉Model 3、Model Y是機械按壓彈出式的典型,按壓把手特定區域,另一頭彈起,為了便利,往往用戶會兩只手同時操作;
·通過電容感應等方式實現觸發電動彈出,需要用戶觸摸把手特定區域,這是觸控感應式隱藏門把手,被國內多數造車新勢力所采用。
不過由于國內外均長期缺少隱藏式門把手相關的法規標準,因而該功能往往難以經受極端場景的考驗,可能暴露使用學習成本高、尋找操作不便、斷電后失效、控制邏輯存在安全風險等瑕疵。
此次工信部發布的《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該文件的起草單位為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吉利汽車研究院(寧波)有限公司、北京車和家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理想汽車母公司)等。
按照《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所提到的,上述問題帶來了潛在的逃生與救援風險。如: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斷電現象,使電動式外門把手、電動式車門內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礙;無明顯、統一標志,增加緊急情況下的操作難度。
國內外均出現過交通事故中,隱藏式門把手缺陷帶來的傷亡案例。
如上文所述特斯拉Model S采用電控彈出式隱藏式門把手,曾經在2019年一起交通事故里導致人員死亡。今年3月小米SU7高速碰撞致死事故中,隱藏式門把手未能及時打開,也成為業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
因此,《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調:
·從救援逃生角度,強化汽車車門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車輛起火等事故場景的安全邏輯,增加機械或者斷電保護等安全冗余設計要求,保證斷電、碰撞等事故中車門系統能夠開啟,從而進行救援及逃生活動;
·保證翻滾、墜落事故中,能夠防止門把手的誤作用,從而降低乘員跌落風險;
·規范隱藏式車門內把手、應急式車門內把手易于識別的安全標志,保證標志可見性,從而降低乘員緊急情況下的逃生難度;
·保證車門把手的結構強度,防止事故發生后門鎖操縱機構功能喪失。
實際上,安全兜底是所有汽車功能不可忽視的核心。“錦上添花”,需要有錦緞作為基地,才能承托繡花,而切不可本末倒置。
02
雞肋功能,亟待整頓
5月9日,汽車公社在評論區,收到數百條讀者留言,某種意義上相當于一個產業點評和用戶發聲的渠道。
根據截至5月10日清晨兩百多條評論看,最受批評的功能,包括全景天窗/天幕和全觸屏無物理按鍵兩大類,其他諸如過亮的車燈亮度、過高動力/大馬力、電子檔把等都被讀者點名。
全景天窗/天幕被提及次數最多。盡管不少品牌會借助“科技感”、“星空頂”等話術強化營銷效果,但實際使用中暴露出隔熱差、易爆裂、維護成本高等問題。夏季車內溫度飆升,即便配備遮陽簾,仍難逃“蒸籠”體驗。同時天幕玻璃的更換費用動輒上萬元,且膠條老化導致的漏水風險長期存在。
一些用戶呼吁,車企應該標配物理遮陽裝置或強化玻璃安全標準,避免“為顏值犧牲舒適”。
全觸控屏幕與無物理按鍵被詬病頻次緊隨其后。與全景天窗影響體驗有別,完全取消物理按鍵,構成了駕駛安全的隱形威脅。
特斯拉引領的“去按鍵化”風潮,將空調、燈光等功能集成于中控屏,雖提升了科技感,卻增加了駕駛中的操作分心風險。尤其在緊急情況下,觸控操作的延遲性和盲操困難可能釀成事故。
至于“大馬力需要控制”,已經在3月小米SU7事故之后被廣為討論。專業人士普遍認為,大馬力后驅車的應用對駕駛員技術有要求,應該加設門檻。上個月,小米對SU7 Ultra進行“馬力限制OTA”,只有獲得成績認可才能完全“解鎖”所有動力,旨在提升安全性,但也引來一些用戶的不滿。
詬病“遠光狗”的司機們,也紛紛提出“有些LED燈太亮”,希望能夠控制車燈亮度,以防因為炫光造成安全隱患。
隨著汽車技術和功能的衍生與進步,對“形式大于功能”設計思維的批判越發深入,隱藏式門把手的整頓僅是開端。工信部的舉措,不僅是一次技術規范的升級,更是對行業價值觀的重塑——安全與實用應永遠高于形式與噱頭。在智能化與電動化的狂飆中,車企需警惕“創新陷阱”,避免讓用戶為“偽需求”買單。
未來的競爭,將是“核心功能可靠性”與“用戶體驗真實價值”的比拼。唯有回歸本質,才能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篩選中立于不敗之地。
責編:石劼 編輯:陳心南
THE END
PAST · 往期回顧
獨家丨推動極氪渠道變陣,林杰第一個大動作來了
極氪火速回歸吉利,李書福預見了什么?
上海車展的合資車,越來越像“自己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