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習慣,可能救你一命
你有沒有想過,一次簡單的驗血,竟然能成為發現癌癥的“偵探”?不是科幻電影,而是實實在在的科學進步!最近,《BMJ Open》上的一項研究告訴我們,通過一種叫做多癌癥早期檢測測試(MCED)的血液檢查,能在癌癥還沒鬧大之前揪出它,甚至有機會救命。這事兒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意思?咱們一起來看看,它到底有多厲害!
癌癥篩查,不再“抓瞎”
說到癌癥,大家都知道一句話:早發現,早治療,活得久。可問題在于,現在能靠譜篩查的癌癥并不多,比如乳腺癌、腸癌、宮頸癌,還有高危人群的肺癌。這些方法雖然有用,但也有短板:有時候會“虛驚一場”(假陽性),或者發現一些壓根兒不用治的小問題(過度診斷)。這就讓人犯嘀咕:能不能有個更全面、更準的辦法,把癌癥一網打盡?
答案來了!MCED測試就像一個“全能選手”,通過驗血就能捕捉到多種癌癥留下的“線索”。它能在癌癥剛露頭的時候發現問題,讓醫生有更多時間出手,而不是等到晚期才“亡羊補牢”。
驗血咋就成了“癌癥雷達”?
你可能好奇,這MCED測試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實原理挺接地氣。癌癥細胞在體內搗亂時,會釋放一些特殊的化學信號到血液里,就像留下“犯罪證據”。MCED測試就是個“神探”,專門分析這些信號,判斷有沒有癌癥在偷偷生長。
研究發現,如果每年做一次MCED測試,能比常規方法多發現370個早期癌癥信號,晚期確診少49%,5年內因癌癥去世的人也能少21%。如果改成兩年一次,雖然效果差點,但也能多揪出292個信號,晚期少39%,死亡人數減17%。這數字聽著就讓人心里一暖,對吧?
每年查VS兩年查,哪個更靠譜?
你可能會問:為啥每年查比兩年查效果好?道理很簡單。癌癥有“慢郎中”和“急先鋒”之分。有的癌癥磨蹭好幾年才變嚴重,有的卻像開了加速器,幾個月就翻天。每年查就像設了個“密集崗哨”,能更快抓住那些跑得快的癌癥。而兩年查雖然省事兒,準確率也不低,但難免會漏掉一些“急性子”。
當然,兩年查也有它的好處,比如“命中率”更高(陽性預測值54%比43%),而且省錢省力,適合不想太折騰的朋友。
MCED能查啥?
這測試可不是“單打獨斗”,它能篩查的癌癥種類多到你想不到:肛門癌、膀胱癌、乳腺癌、宮頸癌、腸癌、食道癌、膽囊癌、頭頸癌、腎癌、肝癌、肺癌、卵巢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肉瘤、胃癌、甲狀腺癌、子宮癌,還有白血病、淋巴瘤、黑色素瘤……幾乎把常見癌癥“一鍋端”了。這么全面的“體檢”,是不是有點心動?
別急,它也有“小缺點”
天下沒有完美的技術,MCED也有幾塊“硬骨頭”:
大家得配合:研究假設每個人都按時驗血,可現實里總有人忘了或者懶得去。不是確診:MCED只是個“報警器”,要是結果陽性,還得靠別的檢查確認,中間可能有點波折。效果因人而異:就算早發現,也不保證100%治好,畢竟治療效果還跟個人情況掛鉤。 這些小瑕疵不影響它的大潛力,但提醒我們:用的時候得有點耐心和理性。
未來會怎樣?
研究人員說了,MCED還得靠更多實驗來“打磨”。他們想搞清楚:到底多久查一次最好?能不能跟現在的篩查方法搭檔,組成“癌癥防御天團”?不管怎樣,這技術已經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癌癥不再是“等死”的代名詞,咱們可以主動出擊!
每年抽點血,既能摸清身體底細,又可能防住癌癥這個“大Boss”,何樂而不為呢?MCED測試就像給健康加了個“保險栓”,雖然還沒完美,但已經夠讓人期待了。你說呢,朋友們?愿不愿意試試這個“健康小助手”?來聊聊你的想法吧!
拋個話題,聊聊唄!
你覺得MCED測試哪兒最打動你?如果你家附近能做這個測試,你會每年查一次嗎?為啥?你對這玩意兒還有啥疑問或者顧慮? 別害羞,留言區見,咱們一起嘮嘮這個“驗血救命”的新招兒!
參考資料:Rous, B., et al. (2025).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multi-cancer early detection test screening intervals on late-stage cancer at diagnosis and mortality using a state-transition model. BMJ Ope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