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而早期篩查是發現潛在病變、降低死亡率的關鍵手段。位于上海北部的崇明,在醫療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利用口服超聲造影技術,探索農村地區的胃癌初級篩查工作,目前已惠及27000多位村民。
一早,在崇明長興鎮潘石村的衛生室內,來自上海健康醫學院附屬崇明醫院的醫學專家團隊,正忙碌著為村里40歲以上的村民,開展胃癌超聲初級篩查。
記者在現場看到:相比胃鏡檢查,胃部超聲檢測的流程更為便捷,村民們只需喝下一杯造影劑,十分鐘內就可以完成檢測,對被檢測的人來說,這樣的檢測方式,接受度也更高。
醫學專家告訴記者:胃癌在農村的發病率要高于城市,同時,農村的篩查和就醫困難度也高于城市,像崇明地區,如果采用傳統的胃鏡來開展篩查,一來能覆蓋到的人群有限,二來一些人還會因為害怕而逃避檢查。為此,從2016年起,當地開始探索,利用口服超聲造影技術來開展分步篩查,找出高危人群。
上海健康醫學院附屬崇明醫院主任醫師、長興鎮胃癌超聲篩查項目負責人沈理介紹:胃的超聲檢查做完以后,如果發現有異常的,比如隆起性病變、凹性病變等等,就需要做胃鏡來精查,做好胃鏡如果發現有胃癌確診的,就要進一步地安排治療。“目前,我們國家比較成熟的初步篩查經驗主要是通過問卷調查,和抽血血指標,來看是不是高危,但這兩個方法的敏感性不是太高,也不是很理想,所以推廣的效果也是有限,那么必須要探索一些新的方法。”沈理說。
據了解,該項目得到了多家市級三甲醫院的支持,村民如需進一步轉診檢查,瑞金醫院、長海醫院、新華醫院等多家三甲醫院均開辟有綠色通道。根據統計,目前這項初篩工作,已惠及崇明全區27000多位村民,在篩查出來30多個位患者中,早期胃癌的比例超四成。像今年85歲的唐奶奶,就是在9年前的第一輪篩查中,被發現有異常的村民,經檢查診斷為胃粘膜內癌,通過手術治療后,目前恢復良好。
崇明方面表示:這項初篩的主要試點區域集中在長興鎮,未來有望推廣至崇明全區,乃至更多其他地區。“篩查效果好不好,生存率是硬道理,長興鎮篩查出來的胃癌患者,經過治療后,平均五年生存率達到了62.5%,而目前我國的胃癌平均五年生存率是35%,所以這個篩查是有效的,而且是值得去進一步探索,推廣應用的。”沈理說。
看看新聞記者: 洪煥銓
編輯: 洪煥銓
責編: 師玉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