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七):陽原王
30.陽原王
陽原王(?-559年),名平成,是高句麗第24任君主,545-559年在位。他是安原王的長子。中國史籍稱之為“高成”。陽原王在位期間,高句麗開始走向衰落,丟失朝鮮半島漢江流域。
陽原王在安原王在位的第3年533年被定為太子。雖然陽原王為合法王位繼承人,但安原王去世后,陽原王幾乎無法繼位。安原王有3個王后,由于第一個王后無子,其他兩個王后都極力試圖使其子成為太子。由于陽原王的支持者奪得軍權,所以才能繼位。
548年,陽原王發6000軍隊攻打百濟,不料新羅派來援軍支援百濟。高句麗的進攻因此失敗。550年,百濟攻打高句麗。陽原王反擊。新羅此時借漁翁之利攻占高句麗城池。
551年,突厥在中亞崛起,并進攻高句麗。陽原王于是派1萬軍隊抵御突厥。同年,百濟與新羅在南部對高句麗發動進攻,并攻占今韓國首爾地區。554年,陽原王再次攻打百濟但沒能成功。
557年,陽原王定其子高陽成為太子。同年,丸都城的大將謀反,不過此次叛亂被平息,謀反的將領被處決。
559年,陽原王在繼位15年后去世。平原王繼位。
550年,北齊文宣帝冊封陽原王為使持節侍中、驃騎大將軍、領護東夷校尉、寧東將軍、高麗王。
31.平原王
平原王(532年-590年),名陽成、湯,是高句麗第25任君主,559-590年在位。陽原王的長子。557年,平原王成為王世子,兩年后繼位。
據說平原王為人勇猛,擅長馬術和箭術。在他執政期間,平原王提倡發展農業和半農業,并減少高句麗王室對糧食的苛征。
平原王由于援助北齊的殘余勢力高寶寧,曾與北周在遼西營州短暫交鋒,但與隋以前的中國和突厥保持了緊張但又和平的關系。589年,隋朝統一中國后,高句麗與隋的關系逐漸進入戰爭狀態。
平原王時期由于百濟與新羅聯盟的瓦解,高句麗南部相對平靜。586年,平原王將都城由平壤城遷至長安城(即今朝鮮平壤市區),直至高句麗滅亡。歷時83年。590年,平原王去世。目前尚無有關其死因的記載。一說死于597年。
560年,北齊廢帝冊封平原王使持節領護東夷校尉、遼東郡公、高麗王。
562年,陳文帝授平原王寧東將軍。
577年,北周高祖封平原王為開府儀同三司大將軍、遼東郡開國公、遼東王。
580年,隋文帝即位時,封平原王為高麗王(高句麗王)。
32.嬰陽王
嬰陽王(?-618年),名元,是高句麗第26任君主,590-618年在位。平原王的長子。嬰陽王以在612年的隋與高句麗的戰爭中成功抵擋隋煬帝百萬大軍的進攻而聞名。《三國史記》稱嬰陽王“風神俊爽,以濟世安民自任。”
566年,高元被其父平原王封為世子。590年,平原太王去世后,高元繼承高句麗王位。嬰陽王繼位之時,朝鮮三國之間的競爭加劇。隋朝統一南北朝后也正不斷向外進行擴張。最初,嬰陽王與隋朝維持著良好的關系,隋文帝冊封高元為上開府儀同三司,襲爵遼東公,賜服一襲。高元奉表謝恩、賀祥瑞,隋文帝又冊封他為高句麗王。雖然高元接受了隋文帝的冊封,但與此同時嬰陽王也加強了與契丹和靺鞨的關系并準備迎接與隋朝的戰爭。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高句麗嬰陽王聯合遼東的靺鞨各部越過遼河突襲遼西的營州,被營州總管韋沖趕走。此舉大大激怒隋文帝,引發隋與高句麗的第一次戰爭。隋文帝派漢王楊諒發30萬大軍攻打高句麗,卻損失慘重。
為防止隋的再次入侵,嬰陽王高元曾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只好適時罷兵,待之如初。(隋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四十)。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正值隋煬帝北巡榆林發現高句麗與突厥聯盟。導致隋煬帝612年,率百萬大軍從陸路和海路同時進攻時屬高句麗的遼東地區,但大敗而歸。在隨后613年和614年對高句麗的進攻中,隋煬帝都是無功而返。隋煬帝連年征重兵攻打高句麗引發隋末民變,并間接導致618年隋朝的滅亡。同年,嬰陽王去世,榮留王繼位。
與此同時,高句麗在爭奪漢江流域不果后,對百濟和新羅發動了進攻。
《三國史記·嬰陽王本紀》記載嬰陽王曾下令編寫歷史史記《新集》,但此書并沒有流傳下來。
33.榮留王
榮留王(563年?-642年),名建武、成,是高句麗第27任君主,618—642年在位。平原王之子。
榮留王于618年,隋朝滅亡和唐朝建立之年登基。榮留王對唐朝和百濟,都實行和解政策。曾派人去長安索要道教經典。631年, 高句麗開始在遼東建千里長城以防止唐朝的進攻。榮留王晚年和他的大臣們想計劃除掉一些高句麗內部頗有勢力的將領,并準備第一個干掉對其王位最有威脅的淵蓋蘇文。不料榮留王的計劃被淵蓋蘇文得知。榮留王和他的大臣們都被淵蓋蘇文殺死。榮留王的侄子高寶藏被立為高句麗王,淵蓋蘇文攝政。
624年,唐高祖遣前刑部尚書沈叔安往冊高建武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
34.寶藏王
寶藏王(?-682年),諱藏(?)或寶藏(??),是高句麗第28任君主,642年-668年在位。平原王高陽成之孫,榮留王之侄,太陽王之子。642年,淵蓋蘇文發動軍變殺死榮留王后,立高藏為高句麗的國王。在其在位的大多數期間,寶藏王是淵蓋蘇文攝政的軍事政權的傀儡。
寶藏王繼位后,高句麗聯合百濟攻打新羅,并與倭恢復了關系以對付新羅。642年,新羅派金春秋與高句麗講和。但由于淵蓋蘇文要求新羅歸還原屬高句麗的漢江流域,和談破裂。新羅只好與唐朝聯盟。
645年,唐太宗率兵從海上和陸地攻打高句麗。但被安市城主抵擋住。唐朝在隨后的幾年繼續攻高句麗但都沒有成功。654年,高句麗發兵攻打唐朝的松漠都督府——契丹;655年聯合百濟攻新羅。660年百濟被唐朝和新羅的聯軍所滅后,淵蓋蘇文在662年再次擊退唐朝的入侵。
666年,淵蓋蘇文去世后,淵蓋蘇文的三個兒子對攝政大權進行爭奪。寶藏王依然不能控制國家。由于泉男生在攝政大權爭奪中受到兩個弟弟的陷害被迫投靠唐朝,使得唐朝不費一兵一卒就拿到高句麗40座城堡。
668年,唐朝與新羅的聯軍攻占平壤。寶藏王被俘,被唐高宗任命為工部尚書,娶武則天堂兄武惟良的女兒,生子高德武。
高句麗第28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虜,根據司馬光《資治通鑒》的記載,高句麗貴族及大部分富戶與數十萬百姓被遷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國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遼東,成為渤海國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羅。自此,高句麗國家不再存在于世。攻滅高句麗后,唐朝于676年任命寶藏王“遼東州都督朝鮮王”讓他管理遼東州都督府。681年,寶藏王被流放四川,682年去世。
643年,唐太宗封高藏為“遼東郡王”、“高句麗王”,授予“上柱國”的稱號。
35.報德王
安舜(《三國史記·新羅本紀》作安勝),高句麗寶藏王高藏外孫,高句麗大臣淵凈土(淵蓋蘇文之弟)之子。
670年,高句麗故地發生貴族鉗牟岑(《三國史記》作劍牟岑)糾集的叛亂,失敗后,安舜殺之并南逃新羅。
新羅文武王八月冊封安勝為高句麗王,冊文稱贊其“流離辛苦,跡同晉文;更興亡國,事等衛侯”,希望“永為鄰國,事同昆弟”;安勝等也表示“愿作藩屏,永世盡忠”。 674年新羅改封安勝為報德王,678年建立北原小京(今韓國江原道原州),683年,新羅神文王“征報德王安勝為蘇判,賜姓金氏,留京都,賜甲第良田”,報德國就此滅亡。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